蘇丹霞李尾咕(.閩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圖書館,.閩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管理系,福建南平353000)
?
明代建陽書坊戲曲的刊刻及版本風格*
蘇丹霞1李尾咕2
(1.閩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圖書館,2.閩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管理系,福建南平353000)
[摘要]明代中后期建陽戲曲刊刻繁榮一時,在插圖、文本版式和評點注釋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并在萬歷后期開始加快與金陵、蘇杭等地曲本刻印技術(shù)及風格的融合,在占據(jù)低端市場的同時向精致化方向發(fā)展,在保存文獻和傳播戲曲文化上做出了巨大貢獻。
[關(guān)鍵詞]建陽戲曲版本風格
[分類號]G256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建陽刻書文化”(JAS151095)研究成果。
福建建陽刻書曾在中國刻書史上名重一時,著名古籍版本學家顧廷龍曾言:“建陽書林之業(yè)自宋迄明六百年間,獨居其盛?!盵1]雖然建陽書坊在明代以前主要以刻經(jīng)、史、子、集為主,但在明嘉靖、萬歷年間隨著文網(wǎng)廢弛,戲曲成為了不少仕進受阻或想遠離政權(quán)旋渦士大夫的精神寄托。此時的資本主義式作坊生產(chǎn)席卷中國的大江南北,繁榮的經(jīng)濟讓市井百姓對戲曲等娛樂生活有了更多的參與,民間廟會、家庭祭祀、慶典等活動也將戲曲作為重要形式之一。建陽書坊主們迎合戲曲流行的大勢,大量刊印曲本。明代建陽書坊達193家,參與曲本刊刻有18家,占當時建陽書坊總數(shù)的9.3%,但可考的建陽曲本在數(shù)量上僅次于金陵,而遠超蘇杭等刻書中心,為中國戲曲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建陽書坊在明嘉靖至崇禎年間刊印的戲曲,現(xiàn)可考達48種,擇要列舉如下:
①詹氏進賢堂刻《風月錦囊》,全名《新刊耀目冠場擢奇風月錦囊正雜兩科全集》,共41卷。卷末署“嘉靖癸丑(1553)歲秋月詹氏進賢堂重刊”。分上下兩層,上圖下文。為目前所知建陽最早的戲曲刊本。
②余氏新安堂刻《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荔鏡記》),共55出,每頁均有插圖,卷一題“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卷末署“嘉靖丙寅(1566)年”。為現(xiàn)存最早的的潮腔劇本。
③葉志元刻《詞林一枝》共4卷,三節(jié)版式,上、下兩層為傳奇,中間層為散曲、小曲等。內(nèi)封上刻大樹下幾個戲迷談?wù)摰那榫?,中間題“海內(nèi)時尚滾調(diào)”,下為大字書名“刻詞林第一枝”,卷一題“新刻京板青陽時調(diào)詞林一枝卷之一”“古臨玄明黃文華瀛賓郄繡甫”“閩建書林葉志元繡梓”。卷末署“萬歷新歲孟冬月葉志元繡梓”。
④金魁刻《大明春》。三節(jié)版式,上下兩層載傳奇散出,中間為小曲、雜詩、笑話等。卷一題“新調(diào)萬曲長春”“書林金拱塘梓”“鼎鍥徽池雅調(diào)南北官腔樂府點板曲音大明春卷之一”“教坊掌教門扶搖程萬里選后學庠生沖懷朱鼎臣集閩建書林拱唐金魁繡”。卷末署“書林拱唐金氏梓”。
⑤建陽書林廷禮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刻《鼎刻時新滾調(diào)歌令玉谷新簧》,共5卷,現(xiàn)存日本內(nèi)閣文庫。卷一題“吉州景居士匯選,書林劉次泉繡梓”及“八景選輯,書林廷禮繡梓”。卷尾題“萬歷庚戌年孟秋月刊行”。
⑥朱氏與畊堂《新刻增補全像鄉(xiāng)談荔枝記》共4卷,47出?,F(xiàn)存奧地利維也納國家圖書館,題“新刻增補全像鄉(xiāng)談荔枝記卷之一”“書林南陽堂葉文橋繡梓潮州東月李氏編集”。卷末署“萬歷辛巳(1581)歲冬月朱氏與畊堂梓行”。
⑦建陽蔡正河愛日堂刻《鼎雕昆詞新調(diào)樂府八能奏錦》(《八能奏錦》),共6卷,現(xiàn)藏日本內(nèi)閣文庫。卷一題“汝川黃文華精選,書林蔡正河繡梓”。卷末署“皇明萬歷新歲愛日堂蔡正河梓行”。
⑧王會元萬歷二十八年(1600)刻《新鍥梨園摘錦樂府菁華》共6卷,二層版式,卷一題“豫章劉君錫輯,書林王會元梓”。卷末署“萬歷庚子歲仲秋月三槐堂王會元繡梓”。
⑨書林余紹崖萬歷二十七年(1599)刻《新鍥精選古今樂府滾雕新詞玉樹英》兩卷,卷一署“汝川黃文華選輯,書林余紹崖繡梓”。序文題“皇明萬歷己亥歲季秋谷旦上浣之吉書于青云館”。
⑩劉齡甫萬歷年間刊《梨園會選古今傳奇滾調(diào)新詞樂府萬象新》共8卷,卷一題“安成阮詳宇編,書林劉齡甫梓”。
?《大明天下春》共8卷,現(xiàn)存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建陽熊沖宇種德堂《重訂元本評林點板琵琶記》,卷首題“閩建書林沖宇熊成冶刊行”,卷末署“萬歷新歲谷旦種德堂繡梓”。
?楊麗泉四知館《新選南北樂府時調(diào)青昆》,卷一題“江湖黃儒卿匯選,書林四知館繡梓”。三節(jié)版式,上下層為折子戲,中間收俗語、笑話等。
?歲寒友刻《新刻徐文長公參訂西廂記》共兩卷,明后期建陽書林刻本。上卷卷首題“潭邑書林歲寒友發(fā)兌”“羊城平陽郡(今廣州)佑卿甫評釋”。眉欄有鐫評。
?游敬泉刻《李卓吾先生批評紅拂記》,共兩卷,34出,卷一刻“李卓吾先生批評紅拂記卷下”“書林游敬泉梓”。眉欄鐫評,每出后有“釋義”及“音字”。藏于上海圖書館。
?余少江《新刻魏仲雪先生批評琵琶記》,首都圖書館藏,共兩卷,卷一署“新刻魏仲雪先生批評琵琶記上卷”“書林余少江刊評”。眉欄有鐫評。
?劉應(yīng)襲《李卓吾批評合像北西廂記》兩卷,萬歷刻本。卷一首頁題“溫陵卓吾李贄評,潭陽太華劉應(yīng)襲梓”。末署“明萬歷新歲谷旦劉太華梓”。現(xiàn)藏于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為師儉堂《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廂記》的底本之一。
?熊龍峰忠正堂:萬歷十八年刻《重刻元本題評音釋西廂記》兩卷,署“庚寅(1590)春旦忠正堂熊龍峰鋟”,以萬歷八年徐士范本《西廂記》為底本,大字刻“重鍥出像音釋西廂評林大全”,日本內(nèi)閣文庫、東北大學各藏一種。
?劉龍?zhí)铩吨乜淘绢}評西廂記》,分兩卷,有插圖22幅,其中單面整圖20幅,雙面連式圖兩幅。內(nèi)容與版式與熊龍峰本相似。
?清白堂刻《麒麟罽》,共兩卷,36出,署“云間陳繼儒撰”,后有《新鐫評判麒麟墜目錄》,有圖16幅,眉欄鐫評。
?存仁堂坊主陳含初與詹林我共刻《刻李九我先生批評破窯記》,共兩卷,存國家圖書館,卷一署“刻李九我先生批評破窯記卷上”“書林陳含初繡梓”;下卷署“書林詹林我繡梓”。眉欄鐫評,每出后有釋義、注音。
?日新堂刻福州方言戲《新編時調(diào)榕腔洋歌游漆杖游船》,共兩卷,由陳惠娥女士購得。該刻本框高14.1,寬9.1厘米,每頁10行,每行22字。黑口,單魚尾,周框單邊。上卷首頁題目下有“日新堂刊”4字。兩卷卷頭題名略有不同,上卷是“新編時調(diào)榕腔洋歌游漆杖游船”,下卷則為“新刻牌名時調(diào)榕腔游七杖游船”,封面殘缺,難以考證確切年份,其刻本字體風格與《明刊閩南戲曲管本三種》中的《錦繡大全》相似,部分字體完全一致。這種字體為明代中葉建陽本所普遍使用,應(yīng)為明代中期建陽刊本。
?建陽書林王敬喬三槐堂現(xiàn)存刻本兩種:一為明華山居士編創(chuàng)的《投筆記》兩卷,卷一題:“潭城敬喬王志達鄉(xiāng)梓”。二為李卓吾先生批評的《重校北西廂記》兩卷,萬歷年間刻。
?明建陽熊稔寰書坊刻曲兩種:一為《新鋟天下時尚南北新調(diào)堯天樂》(《堯天樂》),三節(jié)版式,上下兩層刻傳奇散出,中間為燈謎、笑談等。“豫章饒安殷啟圣匯輯,閩建書林熊稔寰繡梓?!倍椤缎落u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diào)》共兩卷,卷一題“新鋟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diào)一卷”“閩建書林熊稔寰匯輯潭水燕石居主人刊梓”。
?黃氏存誠堂刻戲曲4種:黃裔我字爾昭,戲曲刻本四種:一為《新刻魏仲雪先生批評投筆記》兩卷,共38出,藏南京圖書館。二為北京圖書館藏《鼎鐫鄭道圭先生評點紅杏記》兩卷,共36出,著錄為“明天啟潭陽黃氏存誠堂刻本”,末卷署“天啟乙丑(1625)仲夏月友人方諸生題于信安之白云舍”;共21幅圖,最后一幅為劉素明刻。三為《新刻魏仲雪先生批點西廂記》兩卷,藏于國圖。四為《新刻魏仲雪先生批點琵琶記》兩卷,藏于國圖,卷一題“新刻魏仲雪先生批點琵琶記上卷”,署“上虞魏浣初仲雪父批評門人李裔蕃九仙父注釋”。
?楊素卿刻戲曲兩種:一為《新刻宋瑕鶼釵記》兩卷,國圖有一藏本,題“新刻宋臻鶼釵記卷之上”“書林素卿梓”。有眉欄。二為《紅梨花記》兩卷,國圖有一藏本,卷一署“紅梨花記卷上”“書林素卿楊居采梓”。全相本。
?師儉堂刊刻曲本共計15種:《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廂記》《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幽閨記》《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琵琶記》《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紅拂記》《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玉簪記》《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繡襦記》《湯海若先生批評西廂記》《西樓記》《明珠記》《鸚鵡洲》《異夢記》《玉杵記》《玉合記》《玉茗堂丹青記》《丹桂記》。
2.1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建陽曲本插圖
2.1.1承襲傳統(tǒng)的明嘉靖及萬歷前期的建陽曲本插圖
明代建陽戲曲刻本從一開始便圖文并重,這主要歸功于建陽刻書傳統(tǒng)的影響。建陽書坊從宋代開始即有在書中插圖的意識,鄭振鐸云:“建陽版的書,總是以有插圖為其特色之一?!盵2]宋代不少建本圖書以“纂圖”形式吸引讀者,元代建陽刊本出現(xiàn)了連環(huán)畫式的版畫模式,如元代建本《全相平話五種》每頁都附插圖,上圖下文,圖約占版面的1/3,文字內(nèi)容前后相關(guān),每頁圖畫也前后相續(xù),這種連環(huán)畫似的插圖極大開拓了通俗書刊的平民化進程。明代中后期,以余象斗為代表的建陽書坊主大量以插圖入書,甚至每頁皆有圖,稱“全相”(全像)本,極受市場歡迎,建陽戲曲刊本在此影響下大量以圖佐文。
嘉靖至萬歷前期的建陽戲曲插圖以上圖下文為標準版式,針對中低層市井戲曲愛好者的審美情趣和閱讀能力較弱的特點,以盡可能多的插圖來幫助讀者對曲本的理解,插圖簡單古樸,線條粗獷,重視人物神態(tài)和背景情節(jié)的刻畫,形成建陽曲本獨特的版畫風格。同時期的金陵和蘇杭等地書坊則更重視插圖的藝術(shù)性,注重景物和氣氛的描繪。因此,從讀者定位而言,建陽戲曲插圖簡單易繪,多由當?shù)乩L刻能手所為,成本低廉,更容易吸引經(jīng)濟能力和文化水平不高的讀者,而金陵等地書坊的曲本定位高端,其工雅秀麗的插圖迎合了知識層次更高的士大夫等階層。
2.1.2嬗變的明末建陽曲本插圖
明萬歷后期至崇禎朝,建陽插圖漸入頹勢,金陵、蘇杭、徽州等刻書中心逐漸占據(jù)版畫圖書主流,其精致工麗的連環(huán)畫式插圖使建陽古拙簡單的插圖逐漸喪失了圖書市場的競爭力。建陽戲曲刻本插圖被迫變換風格,逐漸融合金陵等地的版畫優(yōu)點,改變原來上圖下文的簡約模式,在插圖上以合頁連式或單幅大圖等來展示故事背景。約刻于萬歷三十五年(1607)的劉龍?zhí)铩吨乜淘绢}評西廂記》,用20幅單面整圖和兩幅雙面連式圖詮釋戲文,被鄭振鐸稱為“宋元版畫之革命”[3]。晚明熊稔寰書坊所刊《徽池雅調(diào)》和《堯天樂》也采用單面大圖版畫,意境深遠,藝術(shù)感染力極強。蕭騰鴻師儉堂《繡襦記》、劉應(yīng)襲《李卓吾先生批評西廂記》等曲本插圖均采用合頁連式。建陽版畫開始向精致化發(fā)展,風格的變化使曲本藝術(shù)性有了質(zhì)的飛躍,如劉應(yīng)襲刊《李卓吾先生批評西廂記》中蔡沖寰所繪的第八幅圖“馬離普救敲金蹬,人望蒲關(guān)唱凱歌”采用合頁連式,對白馬解圍的杜確將軍拿下作亂的孫飛虎后的情景進行插圖詮釋,圖畫左半繪遠處的蒲關(guān)和較近處的士兵、軍旗、山巒等景,右半圖則順著山巒走勢,將山巒上的樹木和騎馬將軍細致刻化,形成遠近全圖背景,使讀者對白馬解圍的氛圍有較深的感受。
蕭騰鴻師儉堂是明末建陽戲曲版畫與金陵等地版畫風格融合的典型代表。他吸收全國各地曲本的優(yōu)點,聘請劉素明、劉松年、熊蓮泉等版畫高手繪刻,一改建陽書坊的低端定位,將建陽古樸稚拙的上圖下文傳統(tǒng)插圖進行創(chuàng)新,幾近于金陵、蘇州等地版畫風格,并采用合頁連式及單面大幅等版面,藝術(shù)感染力極強。蕭氏曲本插圖也使用多種繪畫技巧,如熊蓮泉所繪《戴月》,“遠山近樹,使用北宋著名畫家米芾的點苔法?!盵5]可以說,蕭騰鴻所刻曲本在版畫上融合金陵、蘇州等地版畫優(yōu)點,順應(yīng)了明末戲曲高度發(fā)展后讀者對曲本藝術(shù)性的更高追求,代表了建陽曲本在版畫上的最高成就。
蕭騰鴻師儉堂曾被人認為是金陵書肆,但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有誤,原因有三:其一,蕭騰鴻生于建陽書坊鄉(xiāng)。建陽《蕭氏族譜》載:“建陽蕭氏始祖蕭啟殷于元末定居建陽城內(nèi),其八世孫蕭一鳳和蕭一陽于嘉靖年間遷居崇化書坊,……生子六:佛孫、佛善、佛友、佛隆、佛奎、佛福。……佛福公,號慶云,行八,生于萬歷十四年(1586)十一月社一日,卒葬未詳。”[4]文中佛福公即蕭騰鴻。其二,蕭騰鴻所刻戲曲雖然精致,但其刻書仍是建陽書坊的主流風格,如喜歡以名人評點為促銷,騰鴻所刻15種戲曲中,有12篇署陳繼儒評點,而同時期金陵和蘇州的曲本極少這么做。另外,蕭騰鴻也常將別人的作品改頭換面出版,如將戲曲《紅梅記》改為《丹桂記》出版,這些都是當時建陽書坊的流弊。今天可考的蕭騰鴻刻書共16種,其中,《新刻太醫(yī)院校正痘診醫(yī)鏡》卷一題“建邑書林蕭騰鴻慶云父梓”。其另外15種刻書均為戲曲,均未署刻書所在地,但多署“書林蕭騰鴻梓”。雖然全國各地刻書中心均有“書林”之謂,但以建陽最為常見,典出于元末抗元志士謝枋得避地建陽時所寫的《書林文筆》?!皶质掤v鴻梓”即已載明其曲本的刻印之地為建陽書坊,目前尚不見蕭騰鴻于金陵刻書的確切記載。其三,近年在福建莆田新發(fā)現(xiàn)的《師儉堂文匯》證明了蕭騰鴻于天啟、崇禎年間在建陽刻書的可能性較大?!稁焹€堂文匯》收集了明代會試、鄉(xiāng)試等進士、舉人應(yīng)試卷,數(shù)量極為龐大,并有《啟禎文小題文讀本》《啟禎文讀本新編》等書稿底本形成,師儉堂蕭少衢逝于天啟元年(1621),因此完成前述二書底本的應(yīng)為蕭騰鴻。這些歷經(jīng)數(shù)十年收集的《師儉堂文匯》最終卻沒有付梓,而是賣給了福建莆田的林氏家族。如果蕭騰鴻為金陵書坊主,則很難解釋其將《師儉堂文匯》從數(shù)千里之遙的南京轉(zhuǎn)運至莆田來售讓。較為合理的推斷是明清之交建陽書坊被兵火殃及,曾經(jīng)的避世之地成了明末殘余勢力與清軍交鋒的主戰(zhàn)場,此時的建陽書坊主們紛紛外遷,如書林余氏分遷至建甌芝城、浦城、崇安五夫等地,蕭騰鴻也在閩北戰(zhàn)亂中攜書稿逃離建陽,并將已經(jīng)沒有機會付梓的《師儉堂文匯》賣給世代重視科名的莆田觀察里第林氏家族。族譜中對蕭騰鴻“卒葬未詳”的記載也從側(cè)面說明了他很可能死于當時的戰(zhàn)亂。
2.2緊湊而實用的文本版式
當金陵、蘇杭等地曲本仍然采用傳統(tǒng)宋元版式時,建陽曲本已開始采用二節(jié)版式,在上版框約二寸處加一道欄線,上欄鐫評或刻圖,下欄刻正文,而多數(shù)曲本采取三節(jié)版式,在版面加二道欄線,將版面一分為三,上下兩層為戲文,中間層為娛樂性內(nèi)容,并成為建陽曲本的標志性版式。建陽三節(jié)版曲本主要有:余氏新安堂刻《荔鏡記》、葉志元刻《詞林一枝》、金魁刻《大明春》、書林廷禮刻《玉谷新簧》、蔡正河愛日堂刻《八能奏錦》、余紹崖刻《新鍥精選古今樂府滾雕新詞玉樹英》、劉齡甫刊《樂府萬象新》《大明天下春》、楊麗泉四知館《新選南北樂府時調(diào)青昆》、熊稔寰書坊刻《堯天樂》《新鋟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diào)》等。
以三節(jié)版式排版戲曲,可起到吸引購買者的作用。戲曲的愛好者遠少于小說愛好者,需要有一些娛樂性的內(nèi)容才能激起普遍民眾的購買欲,而建陽三節(jié)版式,中間層往往配以幽默、燈謎、俗語、生活常識等趣味而實用的知識,雖然與上下兩層的戲文并無相關(guān)性,但起到了吸引讀者眼球的作用。部分三節(jié)版式,上下刻戲文,中間刻圖,如建陽新安堂刻《荔鏡記》即為此版式。另外,建陽三節(jié)版曲本將圖和字刻得小而密,降低書刊成本,但也讓讀者感到內(nèi)容凌亂,閱讀吃力,因此較為適合經(jīng)濟能力較弱的低端讀者群。
2.3指點迷津的評點、注釋
建陽書坊刻書在宋代已采用“互注”方式為讀者解惑,建陽小說家熊大木為文墨初通的讀者在地名、典故等方面進行解釋,此后“注釋”在建陽小說中大為流行,另一位刻書家余象斗在小說創(chuàng)作獨創(chuàng)“評林”,以擴大小說銷量,無疑他們?nèi)〉昧司薮蟪晒ΑkS后,書坊主在戲曲的刊刻上吸收了這些成功的因素,在曲本添加“評點”“注釋”,如建陽黃氏存誠堂、歲寒友、陳含初、游敬泉等書坊戲曲刻本均有采用“評語”“釋義”及“字音”等模式,在角色的演繹的精彩之處、典故的出處等為讀者指點迷津。
“評點”的本意是通過行家為文字理解能力不強的讀者點明文本的精妙所在,如袁宏道在《東西漢通俗演義序》指出李贄評點的功效:“里中有好讀書者,緘嘿十年,忽一日拍案狂叫曰:‘異哉!卓吾老子吾師乎?’客驚問其故,曰:‘人言《水滸傳》奇,果奇。予每持十三經(jīng),或二十一史,一展卷,即忽忽欲睡去,未有若《水滸》之明白曉暢,語語家常使我捧玩不能釋手者也。若無卓老揭出一段精神,則作者與讀者,千古俱成夢境?!盵6]但建陽書坊曲本更多的是以名人評點來達到速售的目的,如蕭騰鴻師儉堂刻的15種曲本中有6種為陳繼儒評點,1種為湯顯祖評點。其他書坊也以湯顯祖、李卓吾等名家評點為噱頭,現(xiàn)可考的建陽戲曲刻本有48種,其中20種為評點本,“而蘇州13種曲本,僅1種為評點本?!盵7]
偏處于深山窮谷中的建陽缺乏戲曲人才,故建陽曲本“評點”和“注釋”多出自江西戲曲編創(chuàng)者之手。戴不凡云:“明代戲曲小說恒多贛東人撰編,而刊印者則在就近之閩北建陽?!盵8]江西是戲曲之鄉(xiāng),既懂戲又精文墨的落魄文人是建陽戲曲編創(chuàng)的最佳人選,如黃文華、景居士、殷啟圣、劉君錫、詹子和、徐文昭等建陽曲本編創(chuàng)者均為江西籍文人。建陽書坊主將這些自編自創(chuàng)的“評點”和“注釋”盜用名人名號來宣傳,初期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卻使建陽書坊漸漸失去了在書市的信用。隨著金陵、蘇杭等地書坊對建陽戲曲刊刻中的優(yōu)勢項目如連環(huán)畫式插圖和評點注釋的版式內(nèi)容進行學習和模仿,刊刻更加精良,建陽曲本銷售逐漸走下坡路,或許這也正是明末蕭騰鴻師儉堂曲本不刻建陽地名的原因所在。
明中葉以后政治的寬松和經(jīng)濟的繁榮為戲曲的繁榮奠定了基礎(chǔ),建陽書坊以自由的形式、通俗的語言、直觀易懂的版畫和親民的定位大量刊刻銷售曲本,成為廣大戲曲愛好者的精神食糧,其獨特的版式風格有極強的商品營銷意識。建陽曲本雖然重在贏利,但客觀上為我們保留了大量古代戲曲文獻,推動了戲曲藝術(shù)大眾化普及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顧廷龍.明代版刻圖錄初編[M].上海:開明書店,1914:127.
[2]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鄭振鐸全集[M].卷14.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3]鄭振鐸.中國版畫史.序.見《西諦書活》[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3:496.
[4]建陽《蕭氏族譜》.見謝水順《福建古代刻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21.
[5]方彥壽.《建陽刻書史》[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392.
[6]廈大歷史系.李贄研究參考資料——李贄與《水滸傳》專輯第三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165.
[7]王正磊.明代蘇州刊刻曲本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8]戴不凡.小說見聞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242.
蘇丹霞女,1978年生,館員。研究方向:建本古籍文化。
李尾咕男,1969年生。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本文化。
收稿日期:(2015-09-18;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