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忠強
(山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戊戌前后張元濟改良救國夢的嘗試與轉型
謝忠強
(山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張元濟不僅是近代中國出版事業(yè)的奠基人,同時也是戊戌變法的參與者。張元濟在戊戌變法之前即著手外交和培養(yǎng)新式人才,為變法的開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戊戌變法過程中,張元濟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相對周密的改革計劃。戊戌變法失敗后,他投身教育文化事業(yè),為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做出了杰出的歷史貢獻。
張元濟;改良救國;個人轉型
近代以來,中國人追求民族復興夢想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歇過。張元濟在戊戌前后以極大的熱忱投身改良救國的事業(yè)當中,雖然最后戊戌變法歸于失敗,但張元濟改良救國夢的嘗試作為近代國人逐夢的實踐及變法失敗后的務實轉型仍然值得后人分析與總結。在此,筆者不揣淺陋,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主要對張元濟改良救國夢的嘗試與轉型進行初步的論述,權充引玉之磚。
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結局對中國思想界和文化界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清政府被同樣屬于亞洲黃色人種的日本人所打敗,清末知識分子在中日兩國文明源流關系的心理優(yōu)勢和被日本打敗的恥辱感所交織形成的心理反差,不但徹底摧垮了他們固有的文化心理優(yōu)勢,也徹底激起了新式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以圖自振的決心[1]。和同時期的愛國知識分子一樣,張元濟對于《馬關條約》的恥辱感受也是創(chuàng)巨痛深的。如張元濟晚年在回憶其早期思想轉變過程時就曾對中日甲午戰(zhàn)爭清政府最終戰(zhàn)敗并被迫簽訂賣國條約的歷史事實做過重點分析:“我們被日本打敗,大家從睡夢里醒過來,覺得不能不改革了?!保?]546
在愛國主義思潮的激勵下,張元濟從日本崛起的原因入手,反思清政府落后的原因。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為了推動變法運動的發(fā)展,尤其是為了爭取變法的社會輿論支持,在分析中日甲午戰(zhàn)爭結局的過程中,大多強調中日兩國的社會制度之優(yōu)劣。而張元濟在贊同康梁觀點的同時,則從更加務實的角度出發(fā),尋找中國在變法過程中所需要的操作層面的具體條件。因而,張元濟結合自己的觀察和思考,首先從外交和人才儲備的角度,著手變法的準備工作。
出于變法需要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的實際考慮,張元濟首先將眼光放到了可以更多接觸外來事物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為了在外交事業(yè)中更好地向西方學習,從而為改革事業(yè)打開局面、積蓄力量,1896年8月張元濟參加了總理衙門招錄章京的考試,并以第一名的成績榮登榜首,1896年10月正式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由于有著明確的救國思想,張元濟在總理衙門的工作格外認真。他雖只“分管文書”,但卻于日常工作中以小見大,看到了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了一份俄國尼古拉一世給光緒皇帝的電報,從時間判斷電報已被擱置了兩天,而且總理衙門內的很多重要文件都是隨意放置,根本沒有專人負責,可以任人取閱。官員工作作風的散漫和毫無責任心的工作狀態(tài)令張元濟忍無可忍,為了改變現(xiàn)狀,他憤然“上條陳建議改革,為大臣張蔭桓所器重,又加維新傾向一致,頗投合,時有二張之說”[3]18。雖然最終因為封建頑固勢力過于強大,張元濟對總理衙門工作作風的改革建議并沒有得到實際的執(zhí)行,但他的愛國之情和改革意識已經(jīng)顯露無遺。
除了在總理衙門借外交之便了解西方的先進思想和制度外,張元濟還積極籌建新式學堂,為維新改革培養(yǎng)人才。1896年冬,鑒于各地維新人士紛紛開辦學堂,創(chuàng)辦報刊,設立學會,出版鼓吹變法自強之書籍,張元濟與陳昭常、張蔭棠、何藻翔、曾習經(jīng)、周汝鈞、夏偕復等鄉(xiāng)人“辟健社,約為有用之學,蓋以自強不息交相勉,冀稍挽夫茍且畏縮之風”,這是他為學習新學培養(yǎng)人才邁出的第一步。1897年,在學館的基礎上,張元濟聯(lián)合集資,建立了正式的學堂,定名“西學堂”,并呈請總理衙門備案。張元濟主持學堂工作,不斷為之奔走:租屋、聘教習、買教材、購置參考圖書等。同年9月20日,張元濟呈文總理衙門,呈請設立通藝學堂。呈文開端,即指出“時事多艱,儲才宜亟”,又稱中國歷來鄙視別國語言,只有貧寒、不得意或智力較差者才去任翻譯,因此開埠數(shù)十年,而要覓一名通達中外文字學術的人還十分困難。關于招生對象和課程設置,則稱“來者多系京員及性質聰穎之官紳之弟,其于中學均已具有規(guī)?!,F(xiàn)在訂立課程,光習英文暨天算輿地,而法俄德日諸國以次推及。其兵農商辦格致制造等學,則統(tǒng)侯洋文精熟,各就其性質之所近,分門專習”。值得注意的是其所附《通藝學堂章程》規(guī)定辦學宗旨第三條為:“歐美勵學,新理日出,未知未能,取資宜博,故此學堂專講泰西諸種實學。”章程對開設課程說得很具體,以三年為“初次學期”,除英文為必修外,分“文學”(文科)和“藝術”(理科)兩門,文科包括近代西方社會科學的主要科目,如世界地理、西方近代史、邏輯學、經(jīng)濟學、倫理學、法學、哲學、政治學等;理科則是幾何、代數(shù)、三角、化學、物理、天文、地質、人體和制造學。從其課表可以看到翰林出身的張元濟對近代學科分類已有較深的研究,即便以今天標準來考量,其知識體系也很完善,沒有發(fā)生什么歧誤,足見張元濟對西方科學的鉆研已有相當?shù)纳疃?。而清廷也鑒于通曉外文的人員不敷應用,故很快同意批復??偫硌瞄T幾位大臣也積極幫助籌款,如王文韶在西學堂時期即“月助百金”,張蔭桓“約了幾個大臣,聯(lián)名寫信向各省督撫募捐,一共捐了好幾千元”。學堂還設立了圖書館,訂有章程,除本校師生外,對社會公眾開放,成為中國最早由國人自辦的公眾圖書館之一。通藝學堂學生多達四五十人,半年多時間內,為變法工作做出了人才和思想上的積累[2]548。
揆諸時論,晚清維新派知識分子在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到1898年戊戌變法正式開始的三四年當中,為戊戌變法做出了諸多準備工作,但從其具體準備情形分析,大多著力于著書立說,擴大輿論宣傳。宣傳工作固然對于光緒帝最終支持變法的決定有著較大的關聯(lián)性,但結合最后戊戌變法失敗的結局來看,沒能夠廣泛地培養(yǎng)新式人才以形成對于頑固守舊勢力的壓倒優(yōu)勢則是變法最終失敗的重要因由。客觀地分析,張元濟培養(yǎng)人才的工作比起其他維新派知識分子過度強調輿論宣傳而言,則要務實得多。
在維新派知識分子的輿論宣傳影響下,并出于變法自救的目的,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正式倡行變法。1898年6月13日,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以“國是既定,用人宜先”,上奏“密保維新救時之才,請?zhí)刂计聘裎?,以行新政而圖自強”,“保薦康有為、黃遵憲、譚嗣同、張元濟和梁啟超”,并對張元濟的個人能力做出了積極的評價,稱:“刑部主事張元濟現(xiàn)充總理衙門章京,熟于治法,留心學校,辦事切實,勞苦不辭。在京師創(chuàng)設通藝學堂,集京官大員子弟講求實學日見精詳。若使之肩任艱大,籌劃新政,必能勝任愉快,多所裨益?!保?]319由于徐致靖的大力推薦,1898年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了張元濟。光緒先問通藝學堂有多少學生,學什么功課。張答先學英文及算學,現(xiàn)在都只是初步。光緒說外交事關重要,翻譯一定要重視。又問有沒有開設鐵路課程,張答通藝學堂沒有,將來開辦大學堂,必須設立?;实勐曇纛H低,但語氣和藹,講話內容大致是“外患憑陵,宜籌保御。廷臣唯諾,不達時務。舊黨阻撓,部議拘執(zhí),帖括無用,鐵路當興”[5]66。光緒皇帝還再三強調說現(xiàn)在講求西學的人太少,叫張元濟暢所欲言,不必有所戒懼。張見氣氛較為寬松,就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張元濟建議說要開鐵路,必須趕緊預備人才,洋工程師斷不可靠;對于礦山、河渠、船廠、機器廠,人才也同樣重要,應責成大學堂認真造就。他還說皇上注重翻譯,確是關鍵所在,如駐外使領館都能得人,外交一定會漸見起色。僅靠京師同文館和廣方言館培養(yǎng),斷乎不夠。他還請皇上為了變法的最終成功,務必要“堅定立志,勿淆異說,延見群臣,以宣抑滯;設館儲才,以備咨詢,而歸重于學校、科舉兩端”[6]352。
光緒皇帝親自召見,激發(fā)了張元濟參與變法的積極性。1898年9月5日,張元濟在經(jīng)過了一番認真周密的思考之后給光緒上了一份主題為“時局艱難,變法自強亟宜痛除本病,統(tǒng)籌全局以救危亡而成盛業(yè)”的奏折。全文約7000字,分列5條建議。
一是設議政局以總變法之事?!案鶕?jù)西方各國行政與立法分開的良法美意,張元濟提議仿懋勤殿南書房的成例,在內廷設立議政局。議政局大體上以20人為限,選擇年富力強,通達時務,奮發(fā)有為的官員充當議政局局員,由皇帝特旨簡派。議政局的職責在于詳細核議各種重大政務,討論研究有關奏章條陳,并詳考西方各國制度,參酌中國的國情,為新設立的各種機構,如學堂、報館、輪船、鐵路、郵政、電報、礦務、工廠、銀行和商會等制定統(tǒng)一的法規(guī)章程,呈請皇帝裁決。”[7]41
二是融滿漢之見。“清朝統(tǒng)治者在入關之后推行滿漢分治政策,使?jié)M漢之間的畛域如涇渭一樣分明。張元濟在奏折中歷數(shù)了滿漢分治帶來的種種弊端后說,‘臣知此為我國家受病最深之處。而又痛在廷諸臣只知忌諱,罔顧大局,莫肯一言,痛憤既久,不能復隱,謹昧死直陳?!瘡堅獫岢隽肆鶙l具體辦法:(1) 內地之滿蒙各旗,統(tǒng)宜編入民籍,歸地方官管轄。惟宗室為天潢貴胄,不宜與凡民并列,請悉仍舊制。(2) 上條如一時不能辦到,則不如先令旗漢互通婚姻,并弛出外商賈之禁,任旗民自謀衣食,有愿留居他處者,準呈明所在地方官編入民籍。(3)各衙門堂官有滿漢并列者,統(tǒng)宜裁減,只留一人。滿而賢能,去漢留滿;漢而賢能,去滿留漢。(4) 旗民生計艱難,就令其編入民籍,現(xiàn)在所有錢糧,亦宜悉仍其舊,勿稍裁減,惟缺出不補。(5) 京師及駐防省份,宜速設勸工學堂,專教失業(yè)之旗民。(6)內外蒙古及青海新疆等處,一切制度現(xiàn)在均不變動,俟內地辦有端緒后,再議舉行?!保?]42
三是通上下之情。下情不能上達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痼疾之一,也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與西方君主立憲制度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張元濟認為:“泰西各國君,常巡行于外,得以周知各事,故臣不敢欺其君。又常與民相見,故民親其上。今我獨反其道而行之,皇上勵精圖治,力行新法,其日日相與討論者,不過三五老臣而已。至于小臣不能常常見也。除在京各衙門司員外,外官及士民言事,仍須由本管督撫、都察院代奏。其有不奏,皇上烏從而知之也?乘輿無事不出,出則除道警蹕,驅逐行人,不使下民得瞻云日,且亦不許自陳其疾苦也。舊制之蕩然無存者多矣,而諸臣于此獨競競奉行而不少失者,豈真有尊崇帝制之心哉?不過欲束縛我皇上之手足,蔽塞我皇上之聰明,以自便其罔上營私之計耳!”為此,他建議皇帝要隨時視察各衙門,將來“巡幸各省,游歷外洋”。他還提出政府應該廢除跪拜,并每年從各省調若干官員進京,從中可以更多地了解各地情況和民間疾苦[7]42。
四是定用人之格。張元濟說,變法成功與否全在于人才,現(xiàn)在人們動輒說人才缺乏,不是真正缺乏人才,而是不能善用人才。張元濟認為:“人才自在,不善用之,故有才如無才耳。”為了盤活人才,張元濟建議:“(1) 多裁舊衙門,增設新政衙門;(2)所有新舊衙門官制,應由議政局重新厘定;(3) 各衙門只設堂官、副堂官各一人,副堂官受堂官節(jié)制,屬員均由堂官辟薦,請旨擢用,以專責成,而免牽制扯皮,一事不能辦;(4) 一人一職,不得兼差;(5) 各衙門官員宜在衙門依次升官,不宜跨衙門遷調,今日兵刑,明日錢谷,于事無補;(6) 官風之壞,全在于賞多罰少,裁官后,所有保獎章程均宜廢止;(7) 根據(jù)官吏職務大小、事務繁簡等確定官吏祿俸,務必超過他實際需要的數(shù)目,免其后顧之憂;(8) 特頒明詔,永遠停止捐官納官的弊政;(9) 廢除科舉;(10) 京外大小各官員,均必須表明對新政的態(tài)度,凡反對新政者均令其按現(xiàn)在的職務退休;(11) 各省各官,除藩臬以上可不論省籍外,其以下各官均宜用本省人,同時必須與官制改革相配套;(12) 提升親民之官——縣令的地位,裁去道、府等官;(13) 凡州縣各官,賢者可以晉級加官,但不許離任,不稱職者就地革職,不許降調?!保?]43
五是善理財之策。張元濟提出了清理財政的四條具體辦法:“(1) 請簡派官員將戶部及各省出入款項數(shù)目徹底查清,然后通盤籌劃,詳議辦法。(2) 請飭戶部速將歲入歲出款目,自前十年開始,切實稽核,詳細開列,撰為表格,頒示民間。(3) 整理銀錢,實行全國統(tǒng)一的貨幣制度。(4) 重商權。京師工農商總局宜掃除官氣,實力保護和提倡工商業(yè),不能稍有抑制,無論商民有事均可直接稟明總局。總局辦理不當,可援士民言事之例,直接上達皇帝。同時迅速制訂商律,頒行全國?!保?]44
顯而易見,張元濟建議改革的這份奏折涉及國家許多基本國策,內容包括立法體制、官員人事制度、國家財政管理以及徹底改革清初以來滿漢分離、閉關鎖國的愚昧政策,比較全面地反映出張元濟在這一時期對于國家管理的宏觀思考,而其中又不乏具體、可操作的辦法和步驟??陀^地評價,張元濟變法主張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眼界和識見已經(jīng)達到了同時期的較高水準。
由于戊戌變法極大地損害了頑固守舊勢力的既得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至此,持續(xù)了103天的戊戌維新變法最終歸于失敗。據(jù)統(tǒng)計,上諭明令追究的內外大小官員共有包括康有為等在內的32人。其中,“戊戌六君子”于9月28日被押往北京菜市口斬首,其他26人分別被拿辦、下獄、革職、圈禁、流放、撤差、逮捕家屬。曾經(jīng)積極參與戊戌變法的張元濟,也被清政府予以革職永不敘用的處罰。
在戊戌政變中被革職且永不敘用,對張元濟來說,無疑是人生中的一個巨大挫折。在戊戌維新中被株連的眾多“黨人”,能夠成功跨過這一劫難而東山再起的寥寥無幾。張元濟雖然沒有再次成為政壇風云人物,但他也實現(xiàn)了成功轉型。他所受的處分最輕,“永不敘用”只是斷了他的仕途,并沒有斷他的生路。張元濟之成名,不僅由于他參加過戊戌變法,更主要的在于他成功地把商務印書館辦成國內首屈一指的出版印刷企業(yè),他也因此而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出版事業(yè)的奠基人。然而,他參與戊戌變法這段經(jīng)歷對他后來的人生定位至少有兩點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戊戌政變后張元濟的人生舞臺從官場轉向了民間社會??婆e制度,本來就是選拔為封建帝王當差的官吏的一種手段。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舍此又有何路可走,分析一下張元濟的性格和思維方法,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他有一片愛國心,有正義感,但很難在政治上有所發(fā)展,絕不可能成為一個政治人物。一方面他過于謹慎,始終與政治運動、政治力量的核心保持距離;另一方面他的政治主張是“和平改革,勿傷元氣”,而中國近代史的事實證明,中國經(jīng)由這條道路擺脫中世紀走向現(xiàn)代化,至少在它的前期是走不通的;再者,張元濟對政治問題的復雜性往往估計不足,缺乏政治人物應有的洞察能力。他還把民族、階級、不同政治勢力、派別之間的矛盾沖突,看成是“兄弟鬩于墻”,這只能說明他考慮政治問題的出發(fā)點僅僅是他自己善良的愿望而遠非現(xiàn)實,更未能觸及問題的本質。正因為如此,戊戌政變他被“革職永不敘用”,被迫離開了京城,離開政壇,客觀地開始了他新的人生定位。當時很難忍受的驚懼和苦痛,實際上賦予了他一個脫離腐朽官場,走向充滿清新空氣的近代資本主義市場、近代文化教育事業(yè)并在這方面施展才能的大好機遇。其結果是官場從此少了一個潦倒的政客,學界從此多了一個濟世的英雄[2]588。
其次,戊戌政變后張元濟的發(fā)展領域由政治轉向了文化教育和出版事業(yè)。張元濟在清廷任職時,首先感到能實行新政、辦理外交和實業(yè)的人才奇缺,因此他以自身微薄的力量,熱衷于辦理通藝學堂;進而對皇帝大談人才之重要,在百日維新險象環(huán)生的時刻,力勸康有為出京辦學,培養(yǎng)人才,以待將來。他在戊戊時期形成的培植人才、啟迪民智的強烈愿望與主張,成為他的志向,指導了他出京后的職業(yè)選擇,甚至決定了他的人生道路。被革職后,他由李鴻章介紹入南洋公學任譯書院主事,翻譯出版教材和科學書籍,經(jīng)三年過渡,思想上又發(fā)生了從英才教育到普及教育的飛躍。1902年投身商務印書館,主持編撰中國第一套成功的小學教材《最新教科書》,為當時新式學堂的發(fā)展,為中國教育事業(yè)的近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合適的教材,也為商務印書館30年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2]599。
揆諸史實,張元濟在思想上重視講求西學、培養(yǎng)人才,在行動中也著力貫徹,堅持罷官南下,任教南洋公學,辦理譯書局,經(jīng)營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辦《外交報》,發(fā)行教科書,“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書林努力來”。戊戌變法失敗了,但“戊戌政變孑遺”的張元濟,卻孜孜以求,堅韌不拔,以講求西學、培養(yǎng)人才為己任,為近代中國的文化事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8]。
[1] 謝忠強.清末留日政策演變述論[J].歷史檔案,2011(4).
[2] 海鹽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出版大家張元濟:張元濟研究論文集[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3] 張樹年.張元濟年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 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 張人鳳,柳和成.張元濟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6] 翦伯贊.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4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 張學繼.出版巨擘:張元濟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劉小兵〕
K25
A
1006-5261(2016)03-0134-04
2015-08-26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5M581321)
謝忠強(1980—)男,山東沂水人,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