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蓮,張云云
(解放軍陸軍軍官學院 軍隊管理和人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1)
儒家“以德為先”的人才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
賈紅蓮,張云云
(解放軍陸軍軍官學院 軍隊管理和人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1)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處于社會文化的“革新時代”,重倫理道德、重個人修養(yǎng)、重實用理性的價值判斷標準在這一時期開始確立。在此時代背景下,儒家?guī)孜淮砣宋锾岢隽恕耙缘聻橄取钡娜瞬旁瓌t和道德至上的人格理想。這種“以德為先”的人才觀深刻影響了古代社會的人才政策和政治實踐,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儒家思想;以德為先;人才觀
人才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寶貴資源,是關系國家盛衰興亡的重要因素。中國歷來就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夏商周時,武丁求賢,商朝中興;紂王殺賢而亡,文王用賢而興;周公制定用人之典,鞏固了周朝800年基業(yè);春秋五霸知人善任,選賢任能,稱霸天下;戰(zhàn)國之時,“賢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叛魏魏傷”。為了在爭霸戰(zhàn)爭中取勝,各諸侯國都積極招徠人才。漢、唐、明、清各朝各代的明君賢相也從政治實踐中總結了大量的歷史經(jīng)驗,反復強調(diào)選擇人才的重要性[1]400。
諸侯爭霸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顯著的時代特征,為了取得爭霸戰(zhàn)爭的勝利,各諸侯國異常重視人才的作用,思想家也特別關注人才問題。諸子各學派對用人制度、人才政策、人才成長、人才的作用、人才選拔的原則和方法、人才的任用與考核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論述。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先秦儒家企圖以道德的力量維系社會秩序,儒家?guī)孜淮砣宋飯猿值赖轮辽系娜烁窭硐耄e極倡導“以德為先”的人才觀。這種人才觀形成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深刻影響了古代社會的人才政策和政治實踐,對推動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
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十分低下,早期人類面對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深感無能為力。面對難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們不由自主地會產(chǎn)生一種神秘和敬畏的心理,認為世界上存在著種種超自然的神靈和魔力,并對之加以膜拜。因此,世界各民族文化史的前期,都不約而同地出現(xiàn)過職能范圍寬廣、權位十分顯赫的神職人員。就中國文化史而言,殷商時代興起的壟斷神壇、把持政權、執(zhí)掌學壇的巫史,便是這種神本文化的人格化體現(xiàn)。隨著生產(chǎn)力水平的不斷提高, 實踐經(jīng)驗的日益豐富和智力、體力水平的不斷增進,人類對于神的力量的崇拜逐漸淡薄,而對于自身能力的信心卻與日俱增。
(一) 文化心理的建構:從“以神為本”走向“以民為本”
殷商西周時期,中華民族開始從野蠻時代邁入文明時代的大門。當周人在殷墟之上重建統(tǒng)治秩序時,他們一方面感激上天的眷顧,認為是上天保佑著周王,使他江山鞏固,事業(yè)興旺。同時,殷鑒之下,周人也在思考,殷人也曾是天之驕子,為什么上天卻一改初衷,“昊天大降喪于殷”呢?通過對這一問題的嚴肅思考,周人得出“天命靡?!钡倪壿嫿Y論。于是從西周開始,社會文化濃郁的迷信氛圍逐漸為注重世事的理性精神所沖淡?!耙笕俗鹕?,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周人敏感地意識到“皇天無親,唯德是輔”,要想江山永固,應該更多地依靠“宜民宜人”的人事努力。在此種意識的支配下,周人進一步提出了“德”的概念,作為統(tǒng)治者“宜民宜人”的理論依據(jù)?!暗隆本哂卸喾矫娴睦碚搩?nèi)涵,既包括順乎天,應乎人,造福天下百姓的功德政績,也包括以個人修養(yǎng)和家庭和睦為內(nèi)容的美好德行?!对娊?jīng)》《尚書》中的一些篇章反復歌頌了周代先王“敬德保民”的種種德行政績,周人認識到只有統(tǒng)治者自身修養(yǎng)達到“德”的境界,才能實現(xiàn)“宜民宜人”,從而得到“靡?!碧烀拈L久垂青。周人倡導的“敬德”觀念落實為“保民”的具體措施,而“保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保王”的政治目的,但其中所包含的“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親而事有序,其無所啟也”等思想?yún)s開啟了民本思潮的先河[2]268-270?!熬吹隆弊鳛橹芙y(tǒng)治階級勵精圖治的指導思想,確實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暗轮巍薄叭收钡膶W說也在中國政治思想領域影響深遠。從殷商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從以神為本到以民為本的文化心理建構最終完成。
(二) 社會秩序的重建:從宗法謹嚴到禮崩樂壞
隨著以人為本的文化意識的轉變,從西周開始,人神之間的臍帶被割開后,人類和氏族本身的自然血緣關系便成為壓倒性的因素。加之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業(yè)生活方式,使他們更加難以沖破人類原有的血緣關系,這種靠血緣紐帶聯(lián)結的牢固的社會組織形式恰恰成為周代宗法制度的基礎。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秩序謹嚴的宗法制度,這是一種根據(jù)血統(tǒng)關系分配政治、經(jīng)濟權利的制度,其中周公制定的用人之典包括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和世卿世祿制。這種用人制度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財產(chǎn)和權力的爭斗,但實際上并不能保證選拔出最合適的繼承人和執(zhí)政者,這種制度的長期推行最終導致了奴隸主階級勢力的日趨衰落,從而為新興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創(chuàng)造了條件。
平王東遷以后,周室開始衰微,周天子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諸侯不定時朝覲,“八佾舞于庭”等僭越禮制的事情時有發(fā)生。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jīng)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xiàn)了,各國的兼并與爭霸引起社會的急劇動蕩。這一時期是我國政治史上的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從社會制度上講,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從國家形式講,是從統(tǒng)一到分裂,再從分裂割據(jù)到新的基礎上的重新統(tǒng)一,各種社會政治力量進行著大分化、大改組。司馬遷說,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滅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3]370。西周時期層層相屬的宗法等級制的僵化模式被打破,周禮也遭到破壞和踐踏,面對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孔子希望通過恢復周禮來力挽狂瀾,通過道德的力量和禮制的約束來重建社會秩序。
(三) 知識階層的崛起:從私學興起到賢士盈朝
殷商西周時期,巫史掌握文化教育,只有貴族及其子弟才有受教育的特權,教育內(nèi)容也主要局限在禮制、法度、宗教神學的范圍之內(nèi)。隨著周天子權力旁落,公室衰微,宗法奴隸制趨于瓦解,“學在官府”的局面也難以維持了。原來隸屬于貴族階層的士紛紛流落民間,作鳥獸散?!疤熳邮Ч?,學在四夷”已是大勢所趨。私學的興起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使很多成分復雜的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機會??鬃?、墨子、孟子等人都廣收門徒,四處游說,宣揚自己的理論和主張,以借助君主侯王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儒家學派非常重視政治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諸侯爭霸的現(xiàn)實需要,使各國君主、各路諸侯大力扶植私學,積極延攬人才,并鼓勵學者們“議論國事”,大膽進諫。在這種自由寬松的文化氛圍中,士人紛至沓來,形成賢士盈朝的局面。士人奉行“合則留,不合則去”的原則,朝秦暮楚,一遇明主,便傾其才智輔佐國君并借以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統(tǒng)治階級招攬?zhí)煜沦t士,根本目的是為了“有智為寡人用之”,鼓勵學士們就國計民生發(fā)表議論。學士們也紛紛“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他們或以史為鑒,規(guī)勸君主“得道多助”“保民而王”;或犯顏直諫,批評國君“矜功不休”。這些政治智囊人物在推動經(jīng)濟的繁榮和政治的強盛方面功不可沒。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德、尚德的民族。儒家關注現(xiàn)實政治,主張“以德治國”,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強調(diào)“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正是西周初年敬德保民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一) 堅持德治仁政的執(zhí)政理念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強調(diào)教化的程序,要求統(tǒng)治者能夠以身作則,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發(fā)揮道德的影響力;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谥苋颂岢龅摹懊鞯律餍獭庇^點,孔子主張“為政以德”,認為“德治”是治理社會的根本手段,“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4]4,要求統(tǒng)治者要嚴肅認真、信實無欺、節(jié)儉用度、愛惜民力。孟子倡導“仁政無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之掌上”,正是春秋以來民本思想的發(fā)展和體現(xiàn)。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痹诘轮魏头ㄖ蔚膯栴}上,孔子反對用殺罰性手段維持社會秩序,主張用道德引導人民的精神,用禮制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論語·為政》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边@種道德上的教化是最徹底、最根本、最積極、最有效的方法,是法律制裁所難以辦到的。如果僅靠“政令”和“刑法”治國,百姓可以暫時免于刑罰,但并不能消滅犯罪的根源,他們甚至會鉆法律的空子。只有用道德去引領和感化人民,使人們對不道德的事有一種“羞惡之心”,做到“道德自律”,才是真正長久的治國之道。
(二) 重視人才的道德操守和榜樣力量
中國文化十分注重對人的內(nèi)在道德良知的發(fā)掘,專注人的道德修養(yǎng)。幾千年來,中國儒家文化基本上就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前進,并由此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題精神,即由內(nèi)在的人性道德修養(yǎng)入手,通過“修齊治平”之道,最終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的大同理想。儒家心目中的人才首先必須是道德上過硬的賢人君子,具有全而萃的內(nèi)在德性,這是濟世救民的基本前提,是治國平天下的堅實基礎。
儒家極為注重人才的道德修養(yǎng)和德行操守。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一個可以承擔大任的人才應具備仁、智、勇的品質(zhì)。孔子還將“尊五美”視為人才從政的基石,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孟子理想中的君子能夠“居天下之廣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禮),行天下之大道(義)。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128
儒家堅信道德的感召力,認為人才的關鍵在道德,而治國的關鍵在于充分發(fā)揮人才的道德感召力。具備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人才應該在政治實踐中身體力行,以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和帶動他人。孟子在《論語·顏淵》中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他在《孟子·離婁章句上》中堅信:“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笨鬃有蜗蟮貙⒕拥牡赖掠绊懥Ρ扔鳛榧诧L,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比寮艺J為人才對于政治的影響,不在于手中的權力大小,也不在于社會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自身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奔词钦f,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和自身的模范行為,可以使政令暢通,天下咸服。
(三) 選拔正直的賢能之士執(zhí)掌政權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著重于選拔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的能臣賢相。在賢的標準上,儒家重視道德修養(yǎng),體現(xiàn)了一以貫之的“以德為先”人才觀??鬃右蟀ńy(tǒng)治者在內(nèi)的人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孟子說:“天下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奔粗挥小暗隆?,才是輔佐國君、統(tǒng)治人民的長久之策。
對賢人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夏、商、周雖然都實行世卿世祿制,但周文王、周武王為了推翻商朝,已開始實行禮賢下士的政策,“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出現(xiàn)了尚賢政治的萌芽。春秋初年,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爭霸斗爭,世卿世祿制已大大動搖,許多賢才進入各諸侯國的政權核心之中[6]109。仲弓問政于孔子,孔子提出“政在舉賢”的觀點:“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睂τ趫?zhí)政者來說,首先要嚴于律己,勤于政事,起榜樣帶頭作用,對他人不必求全責備,要客觀公正地提拔賢能之人。魯哀公問孔子:怎樣做,才能使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彼J為將正直、良善、優(yōu)秀的人選拔出來,廢黜那些邪曲之人,百姓自會心悅誠服,互相勸勉,“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孟子也說:“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彼J為將正直賢能之人選拔出來擔任要職,會在政治上產(chǎn)生蝴蝶效應。他說:“用一賢人,則賢人畢至;用一小人,則小人齊趨。”“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比绻麄€社會都推崇道德,尊重人才,賢者在位謀其政,那么經(jīng)濟富足,軍事強大,政治清明的局面便指日可待。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提拔有道德的賢能之士是為政治國的根本措施,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可靠保障,是形成良好吏治民風的重要基礎,也是歷代人才政策的經(jīng)驗總結。
“以德為先”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人才觀的精髓,也是我們黨一貫的選人用人思想。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我們黨始終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人才政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市場經(jīng)濟中消極腐朽的思想對我們黨內(nèi)一些干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深刻理解和全面貫徹“以德為先”的人才標準對于貫徹執(zhí)行黨的干部路線,推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堅持以德為先的導向,有利于凈化政治生態(tài),形成良好的吏治民風
在經(jīng)濟發(fā)展、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在反腐倡廉的新形勢下,廣大群眾對黨員干部的品德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當前人民群眾對干部的意見主要集中在“德”的方面。要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必須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用人導向,選用道德上過硬,人民群眾擁護的人。
儒家文化強調(diào)以道德去感化人、教育人、影響人,儒家堅信“人格”的感召力,認為“為政在人”。儒家“以德為先”的人才觀要求選拔廉潔奉公、嚴于律己、視民如傷、率先垂范、敢于擔當?shù)娜藫晤I導干部,這樣的人才導向無疑會帶動和影響一大批干部,能夠有效地揚清激濁、拒腐倡廉,有利于凈化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 堅持以德為先的導向,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是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面對西方敵對勢力不遺余力的滲透侵蝕,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強烈沖擊,當下黨內(nèi)有些干部思想上產(chǎn)生了困惑,認識上出現(xiàn)了迷茫。中國共產(chǎn)黨適時提出了“三嚴三實”的要求:“嚴以修身”“做人要實”是對領導干部人品、道德方面的要求;“做人”是“做官”的前提和基礎,如果人品不好,那么官德也不會好。
儒家一直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視為完美的人生道路,以“立德立功立言”作為最高的人生價值目標。儒家強調(diào)德性、德行的一致性,這無疑強化了社會個體的道德自律意識。士人們往往將“修身”看作自己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起始一步,即使在“天下無道”時,仍能專注于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恪守整個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做到“君子固窮”,這無疑有助于個體人格和政治道德的良性成長,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講:“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即是說,人如果徒具其才而無德為其帥引,則危險無比,因為“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中國有句古話:“先做人,后做事?!弊鋈耸亲鍪碌幕A,人品不好,難免做壞事,危及他人,危害國家和社會。對此,孔子的觀點是“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可靠保障。馬克思曾說:“一個統(tǒng)治階級越是能把被統(tǒng)治階級中的優(yōu)秀分子吸收進來,它的統(tǒng)治就會越是鞏固?!保?]704
(三) 堅持以德為先的導向,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擴大國際影響力
國際關系是國內(nèi)政治的延伸,是一個國家執(zhí)政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儒家“為政以德”的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有著重大影響,并且對改善國際周邊關系具有積極意義??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國家以仁德禮讓化育萬民,按照“以德為先”的理念來治理國家,就會產(chǎn)生強大的向心力和輻射作用,使“近者悅,遠者來”。孔子、孟子都反對靠武力征伐的手段使國家強大起來,相信道德本身具有一種強大的感召力。儒家認為只要堅持“以德治國”“以德選人”的執(zhí)政理念,最終會實現(xiàn)“大同”的社會理想,統(tǒng)治者應“修文德”以使周邊小國主動歸服,達到不戰(zhàn)而勝的目的。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關系,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大國,我們應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蘊,向周邊國家傳遞真誠友好的態(tài)度,表明我們以德為先,絕不稱霸的立場。向世界傳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能量,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推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做出貢獻。
“以德為先”人才觀是儒家的一貫傳統(tǒng),也是歷代治國經(jīng)驗的科學總結。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始終占據(jù)主導地位,其人才觀深刻影響了古代社會的人才政策和政治實踐。這種以人為本的主張,“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對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德為先”人才觀對改良政治生態(tài),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 朱耀庭.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 司馬遷.史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4]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6] 朱耀庭.諸子百家論人才[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7] 馬克思.資本論: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責任編輯 牛建兵〕
B821.2
A
1006-5261(2016)03-0054-04
2015-10-31
賈紅蓮(1975—),女,河北徐水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