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史俊杰
用鏡頭記錄時代 用攝影守望民俗
文 史俊杰
祁太秧歌,后溝古村,平遙古城……或人或事,在光影記錄的世界里,從晉商故里走來的民間攝影師趙春森,成千上萬張無色或有色底片中,最多的仍是帶著鄉(xiāng)音、帶著土色的民俗、民事。他用影像守望著這片土地,用影像承載著抹不去的文化記憶。
趙春森,山西壽陽人,居于榆次。有人喜歡叫他老趙,覺得他是最親切的攝影師;有人喜歡叫他趙老師,半科班出身,對攝影卻頗有研究;還有人喜歡叫他民俗攝影專家,這似乎是對他更準確的稱謂,相機一背,太行人家、汾河水畔,百態(tài)民風民事,處處都有他的身影。
《太行天?!?趙春森/攝
《常家祠堂》 趙春森/攝
《架火之春》 趙春森/攝
緣起攝影,因為趙春森從小對攝影便有著偏好。而這樣的理想,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但他有幸也有意朝著這個方向邁進。初中時,當別人放假于山野瘋玩的時候,趙春森卻找到了當時壽陽縣唯一的照相館——壽陽照相館當起了小工,因為照相館有同村人,跟著倒也自在,不過少不了掃地、擦桌子的勤快。也是這般“討好”,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已經(jīng)“偷偷”學會了暗房、上影、放大等等攝影技術,攝影種子深深埋在了他的心里。之后,他考入了原山西師范學院,對美術天生熱愛的他在學校做手抄報、版報皆成了他的專屬。畢業(yè)后他順利地成了一名鄉(xiāng)村教師,而且是一名美術教師。后又機緣巧合調(diào)到了原山西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局當了一名美術編輯。貌似,他和攝影還有些距離,但對他來說,攝影之夢從未放棄。也就是畢業(yè)后上班的第一年,他省吃儉用,硬是從工資中節(jié)省,一元一元地攢了一年,“奢侈”地買了一臺海鷗相機。這在當時的村里,絕對是稀罕物。相機拍什么?樸實的村民,村里的集市,春節(jié)、元宵節(jié)的“鬧紅火”……他熱愛著、喜歡著。如今,在他的黑白照片庫存里,仍能找到當年的全家福。
晉中古村落、晉中民俗活動,他不知已經(jīng)品味了多少遍,但似乎仍沒拍夠,作為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這片土地人文節(jié)禮太豐富,文化記憶太豐富。2001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舉辦,他參與了?!罢媸茄劢绱箝_,給我?guī)砹怂季S的跳躍性轉(zhuǎn)折?!彼@樣評價大展對他的影響。時至今日,平遙攝影大展屆屆舉辦,他一屆不落全部參展。2004年,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jié)在榆次老城舉辦,這似乎對他來說又是一個契機,藝術節(jié)上所有展示照片全部由他和程平拍攝。也只有他的影像可以讓晉中乃至山西民俗得到更加豐富的展示。包括馮驥才在內(nèi),很多人對他的影像都給予了高度評價。正是這一張張照片記錄了文化的血脈,讓人更加清楚地認識山西、認識晉中。
行走中,他沒有忘記對攝影的學習。全國第一屆攝影比賽畫冊、攝影構(gòu)圖等,凡當時所能買到的攝影書籍,他總要想辦法買到,保存至今仍不舍得丟棄。而對攝影的實踐,晉中土地依然是他首選的拍攝對象?!拔乙舱f不上為什么,反正就是覺得喜歡,喜歡就拍,要拍就要想辦法拍好?!?/p>
“攝影是不可能停下了?!苯裉?,外孫已開始牙牙學語,但趙春森仍沒有停下的意思。為了拍好農(nóng)村社火,他背著照相機隔三差五便住到村里,從準備到表演,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放過,為了拍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他借住農(nóng)家,一拍幾天,更有甚者,他把鏡頭對準了山西之外,宜興紫砂、佛山陶藝、延安民俗。在自己熱愛的攝影道路上,累并快樂著。
趙春森說:“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婚喪嫁娶、節(jié)慶表演,都是民俗,這些東西才是一個地區(qū)社會、文化、經(jīng)濟、信仰等千百年來的縮影,是一種活生生的文化。隨著社會變遷,原汁原味的東西越來越少,我的夢想就是用鏡頭發(fā)現(xiàn)它、記錄它、保留它,與別人分享,把民俗傳承下去……”
《古村春曰》 趙春森/攝
《背棍鬧春》 趙春森/攝
《青春鼓舞》 趙春森/攝
《黃土春歌》 趙春森/攝
《鼓舞農(nóng)家樂》 趙春森/攝
趙春森
山西壽陽人,??茖W歷,策展人,制片人,攝影師。2005年舉辦個展“驢驢人的奧運情”;2006年策劃制作紀錄片《紅色行俠》,紀念長征勝利七十周年;2007年策劃“鏡頭聚焦世界,攝影友好五洲”國內(nèi)外知名攝影家簽名活動;2008年舉辦個展“奧運有我”;2010年任平遙國際攝影大展(PIP) 中英文宣傳片出品人,8月于響沙灣、青海湖等地策劃風箏放飛活動,攝制紀錄片《大漠飛飛》并獲得優(yōu)秀作品獎;2011年于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舉辦個展“平遙人”;2015年中國五臺山水陸法會首席攝影,6月拍攝宜興紫砂壺紀錄片,《醯兒》系列走進和順攝影季,獲優(yōu)秀策展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