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容錚
卷首語
藝術與跋涉
文 容錚
跋涉者背負精神的芒刺,坐在河邊上的時候,還不得不盡量把后背挺挺直。岸邊布滿大大小小的坑洼,暗黃和紅褐的土地間夾雜著細微的青草,有一部分河水已經被夕陽貫穿成血紅色,這是一段將要干涸下去的河道,但對于跋涉者來說,卻足夠避免渴死之厄。不知道后來的人是否有如此幸運。跋涉者拿出鐵盒,用盒底輕輕把板結了塵土的水皮蕩開,舀起半鐵盒水,但蕩開的動作已經把水底的細泥逗引出來,黃泥像一只小猴子,搖著尾巴鉆到鐵盒的角落里去了——跋涉者細心地觀察著這一切。水喝到最后,跋涉者把盒底的黃泥也倒進嘴巴里。一路上,他的肚皮里大概已經累積起了大半胃囊的黃土,正是靠著這些黃土,他才能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生存下來。
黑暗中,跋涉者眨著眼睛,眼睛像星星一樣明亮,就像黑色樹林里靜止在半空的兩只螢火蟲。精神的刺不允許跋涉者躺倒。
跋涉者總是比太陽起得更早,被寒氣逼迫著,他也不可能繼續(xù)獨坐下去。他必須活動活動筋骨、奔跑起來,才能對抗黎明到來前的黑暗和冰冷。也并沒有跑多久,第一縷金線開始刺穿他蓬亂的頭發(fā)、織紅天際的朝霞的時候,他蹲下來,吸風飲露……
在藝術中,一向存在兩種“美”,一種是古拙、沉重之美,另一種是靈動、輕盈之美。
古拙之美蘊含了大地的苦難和沉重、男性的力量和堅持,蘊含了創(chuàng)造它的藝術家本人豐富的人生閱歷。從外表上看,它常常并不華美,在很多時候,在一般人眼里,它甚至常常和“丑陋”聯(lián)系在一起。而只有那些經歷過苦難、心中有大美的人才能讀懂它、理解它、欣賞它——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智若愚。
輕盈之美則來自于天空,來自于水,來自于飛鳥、游魚,來自于少女那完美的體態(tài),它常常是一道弧線,是光環(huán),是白玉無瑕的質地,是年輕詩人的美妙幻想,是一顆單純的心靈,按照卡爾維諾的說法,是——“水晶包裹著火焰”。
而藝術家一向是跋涉者,并且是能把這兩種“美”融合于自己胸中的跋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