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艷韜
石本天成 大巧不工
文 李艷韜
從青州城向西驅車40里,便到了黑山,黑山因石黑如墨而得名,其山勢東低西高,山上蒼松碧柏,郁郁蔥蔥。從山腳至山腰,可依漸踏著石階而上,當地人說,這些石階路并不是刻意修建的,而是上下山人數多而被踩踏出來的。行至半山,石階路漸隱,只剩灌木掩蓋的小路可走,而著名的黑山紅絲石的“唐洞”“宋洞”和“明清洞”便在這山路漸隱處。上山的石階路和漆黑的洞口向人們宣示著當年紅絲石的輝煌,也昭示著紅絲石這千年的歷史淵源。青州紅絲硯,是以地名和硯石的顏色和花紋命名的歷史名硯硯種,自唐宋時期沿用至今,青州紅絲石產于青州城西20公里的邵莊鎮(zhèn)“黑山”及周邊區(qū)域,早在唐宋時期,青州紅絲硯已被文人墨客推為“四大名硯”之首。
黑山腳下的邵莊鎮(zhèn)有一家前店后坊的“古州聚寶齋”,主要從事紅絲硯的制作與售賣,遠近聞名,總經理也即是杜氏硯莊的主人杜吉河生于斯長于斯,黑山的紅絲石伴隨著他成長,山上路邊巖石中的點點紅絲石是他幼年的玩具,身邊大人制作的紅絲硯是他向往的作品,看著、玩著,耳濡目染之下,那種要將紅絲硯的歷史文化發(fā)掘和宣傳推廣的信念早早地就烙在了他的心頭?,F(xiàn)在,他不單是一名制硯藝術大師,還擔任著山東省魯硯協(xié)會副會長和青州市紅絲硯協(xié)會副會長,為傳承和發(fā)展紅絲硯做著極致的努力。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臺,紅絲硯不但美輪美奐,且質地優(yōu)良,研墨液如油,蓄墨色似漆,匣藏不干澀,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而其天然的紋理和色彩,千姿百態(tài),獨具特色,或似山水云霧,或如陽光月暈,或類人物獸禽,有的像裂而不斷的冰痕,有的則是旋轉不絕但又層次分明的絲紋。從小看著這份美麗長大的杜吉河,比他人更懂得珍惜紅絲石這份天賦的優(yōu)勢,每次制硯,他總是秉承“石本天成,大巧不工”的天人合一觀念,將妙思賦予石上,佳作即得。
《隨形硯》 杜吉河/作
《農耕硯》 杜吉河/作
《書卷硯》 杜吉河/作
無論是《風字硯》《隨形硯》,還是《農耕硯》《書卷硯》,都以最大限度發(fā)揮紅絲石天然的紋理和色彩為宗旨,用其獨特的方式構思設計,使得作品雖簡潔,卻飽滿而鮮活?!讹L字硯》《隨形硯》是杜吉河素硯的代表作,其充分利用紅絲石天然的造型設計制作,尤其是《隨形硯》,四周原石的風化狀態(tài)和硯心的拋光部分,既保留了紅絲石的過去,又呈現(xiàn)出紅絲石的當下,中心的下陷磨光,凸顯著硯臺本身最大的功能——實用性。《農耕硯》上部如象形字般的“田”,對應著下部一農一耕牛,古樸之風立顯,浮雕突出的田與淺浮雕的耕牛,讓作品形象豐滿,令人回味無窮,一米一粟皆辛苦,勿忘勤,勿忘本?!皾M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一部《紅樓夢》寫盡世間冷暖?!稌沓帯酚镁€裝本的造型,并巧用紅絲石原石的皮色造型,彰顯出其古拙滄桑。
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杜吉河制硯,是與石為友,以心制硯,深窺每一方紅絲石的靈魂,讓每一件作品都變成有形的詩、立體的畫,不僅讓紅絲硯具備了深層次的思想,更擁有了獨屬于自己的生命。
杜吉河
山東省青州市人,現(xiàn)為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中華硯文化發(fā)展聯(lián)合會收藏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魯硯協(xié)會副會長,青州市紅絲硯協(xié)會副會長,《青州紅絲硯譜》常務副主編,古州聚寶齋總經理,杜氏硯莊主人,自幼生長在紅絲石硯產地“黑山”腳下,熱衷于青州紅絲石硯的歷史文化發(fā)掘與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