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信陽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信陽464000)
教育改革背景下對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新認識
陳艷
(信陽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信陽464000)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現(xiàn)在大學教育所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它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旨在使學生從被動接受性學習轉向主動探究性學習。文章從理論基礎、基本特點、教學結構和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的三種關系等幾個方面來探討探究性教學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的新特征,為探究性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提供新的思路。
探究性教學模式;理論基礎;教學結構;基本特點
探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科學探究的精神,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旨在使學生從被動接受性學習轉向主動探究性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探究性教學以建構主義為認識論基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能從教師遷移給學生,一個學生知識的獲得必須基于個人對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操作和交流,通過反省主動構建。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學習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教師是設計者、指導者和促進者,設計出合適的問題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指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知識,進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探究性教學以合作學習為實施手段。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為了一個特定的學習目標而相互幫助、共同完成任務的一種方式。教師是整個小組討論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學生是小組討論的中心。它可以改善傳統(tǒng)課堂上的沉悶的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探究性教學以合作學習為實施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有效的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共同進步。探究性教學以發(fā)現(xiàn)教學法為理論依據(jù),是對布魯納發(fā)現(xiàn)教學法的繼承和發(fā)展。布魯納認為:“發(fā)現(xiàn),并不限于追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而應指人們利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彼赋鼋處煵皇菍W習的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和示例,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親自去發(fā)現(xiàn)知識的規(guī)律,并得出結論。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針對特定的教學情境自己去找尋答案,讓學生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探究性教學經(jīng)歷了模式的引進、理論的研究及學科模式建構和模式推廣三個階段,在國內已是較成熟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教師的肯定和學生的認同。但教學實踐的開拓創(chuàng)新呼吁著教學理論的開拓創(chuàng)新,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意識到探究性教學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的新特點。
2.1 教學情境的問題性和實踐性
問題性是探究性教學的首要特征。問題是探究性教學的核心,探究性教學就是始于問題、圍繞問題,為分析解決問題而展開的師生共同的活動,沒有問題就無所謂探究[1]。因此探究性教學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者在問題的驅使下,積極思考、激發(fā)探究的欲望,把新知識慢慢消化吸收的過程,也是從未知變成已知的過程。查爾斯·狄嘉默曾說過:“提問是最能夠表現(xiàn)教學精湛藝術的方法。通過提問可以使想法更清晰生動,迅速激發(fā)想象、刺激思維、誘發(fā)行動。”從教學的角度講,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內容,精心考量,創(chuàng)設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有效探究,達到掌握目標知識點的目的。
實踐性是指教學情境的生活化和社會化。只有教學情境更貼近生活,學生才能積極參與探究實踐。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貼近實際生活,使學生更快地融入知識學習,主動去探究。探究性教學是在探究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完成從主體活動到實踐活動的轉變。實踐活動的核心是“用”。學習必須有足夠的“積累”,但“積累”是為了更好的“運用”。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識并提高能力的過程。教師只是學生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不能用繁瑣的分析和機械的練習去壓抑學生的探究。因此,教師要重視教學活動的實踐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2.2 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開放性
探究教學的綜合性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目標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探究性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鼓勵學生主動去探求和解決問題,而問題的解決是建立在寬厚的知識背景、豐富的信息源和開放性的路徑的基礎上。因此,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不能拘泥于固定的、統(tǒng)一的教材,還應有一種“社會和生活”觀。把教學內容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因為生活離不開學習。要轉變教學觀念,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識別探究問題的敏銳洞察力。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就決定了其更具開放性。教師要根據(jù)探究活動的具體情況和教學進度的推進速度,對教學內容加以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查資料,探究論證,得出結論。
2.3 教學過程的主體性和參與性
主體性指行為人在實踐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作用和地位。而主體性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為活動主體,教師為主導,適時調節(jié)教學活動。探究性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其關鍵在于讓學生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親身體驗實踐和探究發(fā)現(xiàn)。教師應讓學生擁有真正的發(fā)言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學生樹立獨立的學習觀念,喚起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
所謂的參與性是相對被動參與性而言的。被動參與性是指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地獲取知識,教師擁有絕對的權威;而主動參與性則指學生在教師的積極組織和引導下,全程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盡可能的體驗知識的發(fā)現(xiàn)、形成、應用和內化的探究過程。探究教學的參與性強調學生的感知、語言和行為要交融統(tǒng)一,教師應設計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興趣,并留給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能夠真正參與課堂,從自身實踐中學到更多。
2.4 教學評價的多元性和靈活性
教學評價是根據(jù)教學目標對教學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進行改進和調整的依據(jù)。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包括兩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以及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考試與檢測。與傳統(tǒng)教學比較單一的教學評價相比,探究性教學評價具有多元性的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評價對象、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多元性。評價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評價內容不是單純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必須包括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如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探究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意識,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學評價的標準重點關注學生是否達到探究性教學的目標要求。
靈活性主要體現(xiàn)在評價方式上,學生個體存在差異,不能僅憑一張試卷來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探究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口頭匯報來考察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小組合作來觀察學生的組織和合作能力,通過具體運用來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問卷和訪談來確定學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發(fā)展。這種多元和靈活的評價方式有利于學生發(fā)揮其優(yōu)勢,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
2.5 教學交流的互助性和情感性
互助性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互助結對,師徒共同和諧并進。教師和學生相互學習,相互理解和體諒,才能共同進步。教師首先應能虛心聽取學生的要求,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多樣的教學方法,收集和探究內容相關的話題和信息,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能力。同時這種互助性還體現(xiàn)在學生和學生之間。傳統(tǒng)的教學只重視知識的灌輸,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往往被忽略。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的成績、社會化和發(fā)展的影響都更為強有力[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相互幫助、相互溝通、共同發(fā)展。這種相互式的學習方式可以促進人際交往,同時幫助他們獲得不同的觀點和信息,從而更加深入地探究。這種新型的師生交往關系是師生主體之間創(chuàng)造性的交往關系,它不是“學”圍繞“教”或“教”圍繞“學”的類似天體運行中行星和衛(wèi)星的關系,也不是“一方面”與“另一方面”的平面構成關系,而是“不可剝離、相互鎖定的有機整體”[3]。
古人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可見情感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情感是探索知識成功的基礎[4]。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應以真誠的、平等的態(tài)度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而不是單方面的向學生灌輸知識。師生雙方圍繞探究的問題,用自己的視角和認知進行心靈的溝通和思想的碰撞。在對話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交流。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绷己玫那楦薪涣鳎梢允箤W生思維敏捷、積極思考、勇于提問,敢于探究。
探究性教學可分為五個階段(見表一)。這五個環(huán)節(jié)為教學準備、啟發(fā)探究、探討交流、知識內化和課外消化階段。這五個階段是根據(jù)探究性教學的目標確定的,探究性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最終使學生能夠全面地掌握和應用知識。根據(jù)探究性教學的目標,總結出探究性教學的五個環(huán)節(jié)。實際上,由于課堂教學本身的復雜性,再好的設計也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因此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通也是必要的。一成不變的照搬教學步驟只會使教師感覺吃力,學生感覺枯燥,一個基本的教學模式分化出來的多種變化的教學模式才是最有效的。
表1 探究性教學的五個階段
4.1 基礎知識和探索研究的關系
俗語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打牢基礎是根本?;A知識就像蓋房子要打地基一樣,沒有堅實牢固的地基,房子就沒有穩(wěn)定性。只有牢固地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理解更深層次的知識。探究性教學必須根植于知識掌握的土壤里,基礎知識越扎實全面,探究也就越有效。因此,探究性教學不能只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而是必須以基礎知識的掌握為前提。教師必須認識到:一味的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會阻礙學生探究意識、探究思維和探究情感的發(fā)展。但是,只重視探究模式而忽略基礎知識的掌握也是一種片面的觀念,探究的最終目的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所以基礎知識的掌握是目的,探索研究是手段,應該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整合,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
4.2 主體和主導的關系
主體和主導的關系就是探究性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擁有絕對的權威。新的教學模式就要求教師主動進行角色的轉換,成為促進學生興趣特長發(fā)展的指導員,激發(fā)學生主動求知的引路人,發(fā)展學生想象思維力的總教練,培養(yǎng)學生進取心理的營養(yǎng)師,磨礪學生創(chuàng)新品格的好園丁[5]。教學中,教師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確定合適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主動參與教學,積極探索研究。
4.3 提前預設和靈活變通的關系
探究性教學不是教師的即興安排,而是教師對探究的目的、思路和方法進行提前規(guī)劃的過程。同時預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參與探究。但是在實際的探究教學中,許多教師完全按照探究性教學的五個環(huán)節(jié),采用統(tǒng)一刻板的教學模式,使本該生動活躍的課堂變得刻板、機械化。實際上,由于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應靈活變通教學模式和步驟,最大限度地保證探究的完整性,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因此,探究性教學應做到提前預設和靈活變通有機結合、相互統(tǒng)一、互相促進。
[1]郝志軍.探究性教學的實質:一種復雜性思維視角[J].教育教學研究,2005(9):66-70.
[2]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論[J].教育研究,2002(2): 68-71.
[3]葉瀾.重建課堂教學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27.
[4]黃國舉.關于探究性教學模式的理性思考與實際操作[J].教育理論研究,2005(1):6-11.
[5]董耀棠.探究性教學之我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3):30-34.
責任編輯 周斯韻
G424
A
1674-5787(2016)06-0111-03
10.13887/j.cnki.jccee.2016(6).32
2016-10-08
本文系2014年度信陽學院青年項目“實踐探究性教學模式,培養(yǎng)應用型外語人才——以英語語言學課程為例”(項目編號:2014qn03)的研究成果。
陳艷(1984—),女,河南信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與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