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荔敏 李國靜
1.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2.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00
?
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現(xiàn)狀及對策探析
楊荔敏1*李國靜2*
1.山東大學,山東濟南250000;2.溫州大學,浙江溫州325000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是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命題,政治認同作為個體對于政治體系感性和理性的歸屬感,對于國家穩(wěn)定、社會和諧和自身全面發(fā)展都有指導意義。本文旨在分析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現(xiàn)狀,探討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對策用以參考。
政治認同;現(xiàn)狀;對策
政治認同是社會成員對其所在共同體中的政治系統(tǒng)的肯定和贊同,它作為一種政治態(tài)度,是凝聚個體成員思想和行為的紐帶,是政治心理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政治認同就是在社會政治生活領域,個體在實踐過程中產生對政治體系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建立在感性和理性的基礎之上,從而自發(fā)或自覺地將自身視為某一政治共同體的一員,并外化為政治行為的過程。
政治認同作為個體的主觀思維并非一成不變,國家政策的推行、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以及個體的認知水平都是政治認同的影響因素。對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來說,其認知維度、心理維度以及實踐維度存在差異,就導致大學生對于政治的認同不再是單一的態(tài)度,而呈現(xiàn)出多元的趨向。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水平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證國家政治體系的合法性以及國家法律政策的貫徹落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客觀分析當今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現(xiàn)狀、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對進一步促進形成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具有理論上的指導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隨著政策的推進、科技的發(fā)展和網(wǎng)絡的普及,人們對于政治的認知趨于多樣化。當今時代,大學生作為意識形態(tài)尚未成熟、實踐行為過于沖動的特殊群體,其思維方式和人格特征易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正如馬克思認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面對紛繁復雜的政治問題和變幻莫測的政治形勢,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受到?jīng)_擊,對于政治的認同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主要包含對政治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等方面的認同,體現(xiàn)在行為上是對政治活動的支持和服從。當前大學生政治認同現(xiàn)狀整體上呈現(xiàn)出的是積極健康的態(tài)勢,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理論主導政治文化持認同態(tài)度。盡管如此,仍有部分大學生受國內外復雜政治態(tài)勢的影響,狹隘地比較中西方的政治體系,導致對于政治體系出現(xiàn)虛假認同、低度認同甚至是不認同的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缺乏對政治認知的理性化、深層次化,對政治認同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淡漠甚至是蔑視,同時在政治參與方面顯現(xiàn)出知識與技能的薄弱和心理的不成熟?!耙庾R形態(tài)的最基本特點就是將世俗的目標化為神圣的信仰,同時在追隨者中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義務感?!盵1]政治認同作為培養(yǎng)全社會形成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手段,更應在實踐中不斷落實、強化并內化為人的精神訴求。
(一)提高認知維度的政治認同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政治實踐源自于政治認知。政治認知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它必然要經(jīng)歷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由理性指導實踐,再由實踐檢驗認知這一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大學生處在思想觀念形成、保持和變更的關鍵時期,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人格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形成與鞏固。高校作為培育大學生政治文化的機構,將有關于政治的理論思維與行為規(guī)范進行專門化與系統(tǒng)化的梳理,通過教師授課、理論探討以及實踐應用等方式,可敦促大學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認知。
當前,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遵循社會主義理論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參考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廣泛開展社會主義理論的引導教育,推動政治體系進頭腦、進實踐,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叭绻駨母鞣N不同的社會化機構那里得到的是同樣的信息,那么他們的態(tài)度極可能按照某種特定方式形成?!盵1]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社會政治輿論方向的引導,促進大學生形成國家、社會以及個人層面的價值維度的政治認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性的政治認同感。
(二)強化心理維度的政治認同
大學生心理維度的政治認同受需求與利益的直接影響,反映的是自身需求與利益的傾向。它建立在心理感覺與感知的基礎之上,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落實與鞏固。大學生心理維度的政治認同及其定勢直接反映其對于國家特定政治系統(tǒng)的贊同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國家政治系統(tǒng)的有效運行乃至變革發(fā)展產生實時影響。
當前,我國高校在落實政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更應重視大學生的心理趨向,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理性、積極、自信、獨立的社會心態(tài),引導大學生共同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人們的需求和利益是個人奮斗爭取的關鍵,只有滿足最廣泛的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維護其切身利益,緩解矛盾,理順情緒,實現(xiàn)需求與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確保形成用以維護政治穩(wěn)定的大學生心理維度的政治認同。
(三)落實實踐維度的政治認同
大學生實踐維度的政治認同基于一定的認知和心理認同之上,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只有將思維上的認同落實于實踐,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認同效果。實踐維度的政治認同不單是在特定的社會政治條件下積極投入國家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更應在實踐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獲得政治知識,在實踐檢驗的過程中,鞏固原有的正確的政治認同。
當前,高校應充分發(fā)揮黨團組織和社團組織的帶動作用,為大學生參與政治實踐、展示政治才能提供平臺。同時,鼓勵大學生參加各類、各層次的社會實踐,引導大學生深入了解當前世情國情民情,提升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社會主義的認同。努力挖掘社會實踐活動所蘊藏的政治價值,通過實踐的檢驗,加深對政治理論的理解,自覺提升對現(xiàn)行政治系統(tǒng)的認同度。通過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養(yǎng),以積極的政治心理、思想和行為模式作為積淀,達到政治認同的擴散式效果,實現(xiàn)全社會的政治認同。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壽龍.政治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楊荔敏(1993-),女,漢族,山東泰安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李國靜(1990-),女,漢族,山東泰安人,溫州大學法政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G641
A
1006-0049-(2016)18-00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