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宋厚亮
?
他們不僅是知識分子,更是士
撰文_宋厚亮
這是一群自其他學科跨越而來,卻獨自開創(chuàng)出公益慈善領域研究新高度,并積極介入公共事務的學者。
每個領域都有對應的學科,但中國的公益慈善領域一直是空白。公益慈善行業(yè)在經過二十年的積累后,獲得了快速發(fā)展,這一發(fā)展如果沒有理論和思想的支撐,顯然力道不足。與中國公益慈善發(fā)展的軌跡基本吻合的是,十多年來,一些研究管理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學者,在原有領域獲得不俗的成績后,把公益慈善的研究當做新的方向。這是一次富有挑戰(zhàn)的轉型和跨界,他們需要搭建基礎;這也是一次重要的機遇,空白領域的建設并無太多競爭者。
這些學者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康曉光教授、中國社科院楊團研究員、中國農業(yè)大學李小云教授、清華大學王名教授、北京大學金錦萍副教授、清華大學鄧國勝教授、中山大學朱健剛教授、清華大學賈西津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陶傳進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徐家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褚鎣講師……除此之外,一些著名學者,在學有余力之后,其研究也涉及公益慈善,并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國社科院的資中筠研究員、清華大學的秦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鄭功成教授……
如今,他們的著作已經搭建起公益慈善研究的基本框架,撐起公益慈善研究的學術界,為奔走一線的行業(yè)建設者提供知識和思想。
他們是西方人所稱的“知識分子”,是基本價值的維護者,深切關懷著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害,這種關懷超越個人私利之上。
在傳統中國,并沒有知識分子,只有士。士,其范圍不僅涵蓋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是,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士志于道?!暗馈笔且惶變r值系統,這套價值系統必須通過社會實踐實現。早期,士的社會實踐在于“治天下”,成為士大夫;后期,則轉到民間社會,開拓社會空間。著名華人學者余英時教授認為,十六世紀以后,部分地由于陽明學的影響,仍然有不少“士”關懷著合理秩序的重建,但是他們的實踐方向已從朝廷轉移到社會。
進入現代社會,士,在普遍意義上已不復存在,被知識分子取代。但是我們看到,在這些以公益慈善研究為志業(yè)的知識分子中,其中有一些并沒有枯坐象牙塔,而是走出書齋,從“靜觀的人生”轉向“行動的人生”。他們所走的道路,與余英時所提到的十六世紀之后的士有著同樣的內涵。他們既是思想者,也是行動者;他們既是知識分子,也是士。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到公益慈善機構乃至創(chuàng)建嶄新的組織,在社會領域發(fā)力。在許多重要的公益慈善機構,都有他們的身影和努力,例如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千禾社區(qū)公益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等。
我們選出五位具體研究方向不同的學者,看看他們在公益慈善研究上做出了哪些貢獻,為機構和行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哪些智慧,為更具長遠考慮的公民社會建設做好了哪些鋪墊。這五位學者是:
康曉光,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著作有《仁政—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第三條道路》《NGO扶貧行為研究》《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等。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學的是數學和生態(tài)學,而后來卻轉向儒學和非營利組織兩大領域的研究。作為新儒家的代表,他試圖在儒家的價值和倫理體系中為政治、社會(包括公益慈善)建構新的模式。
楊團,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基礎整合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區(qū)公共服務論析》等。她的母親是韋君宜,作家,知名的文化界人士。這種家庭既給了她良好的教育,也讓她備嘗艱辛。三十年來,她游走于大學、政府、非營利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唯一不變的是秉持中庸的態(tài)度,以天下為己任。近年她將主要精力放在一手創(chuàng)辦的“北京農禾之家咨詢服務中心”,奔走鄉(xiāng)村,倡導農村合作組織走向新農村綜合發(fā)展協會。
王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非政府管理(NGO)研究所所長,著有《民間組織通論》等。作為博士生導師,他的弟子眾多,例如褚鎣,已是學界新秀。他研究公民社會與治理,往往涉及敏感領域,他不避諱表達,卻又表達得足夠智慧。近年來,每年3月,他都受到集中關注,因為他是全國政協委員,每年都提出多份提案,為公益慈善領域的困境和問題吶喊。2016年全國“兩會”,他的提案包括“推動公益創(chuàng)新,探索建立公益金融體系”、“關于將社會組織法盡快納入立法議程的建議案”、“倡導互益精神,推動互助養(yǎng)老模式的健康發(fā)展”、“關于建立慈善信托試點、推動慈善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的提案”等十多條。
金錦萍,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非營利法人治理結構研究》—國內第一部研究非營利法人治理結構的專著。她是公益慈善法方面最權威的學者,在慈善信托等方面的研究亦走在國內前列。她思維活躍,邏輯嚴密,語言流暢,如此稟賦,使得她高頻率出現在媒體的采訪報道中。她總不厭其煩地向公眾解釋有關公益慈善的常識和邏輯。她積極地參與各大基金會,幫助完善治理。
朱健剛,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著有《行動的力量》《國與家之間》等。他參與創(chuàng)辦了上海熱愛家園志愿者協會、廣東千禾社區(qū)公益基金會、廣州恭明社會組織支持中心、香港木棉花開志愿者網絡等多類公益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