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魏詩孟
?
徐光宇:做慈善會“上癮”
撰文_魏詩孟
徐光宇:演員
Q+A
Q:你作為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微有愛”專項基金形象大使,都參與了哪些活動?感觸如何?
A:我的很多慈善活動都是跟著微有愛基金做的,號召大家關(guān)注留守、流動兒童。曾經(jīng)跟朋友一起錄過一首公益歌曲,叫《你知道》,專門唱給不能和父母團聚的孩子們聽。也曾經(jīng)去北京昌平雨竹學校看望那里的留守、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進城務(wù)工,跟祖輩在一起生活;流動兒童是父母到哪里打工,他們就跟到哪里,生活條件不是那么好。也參與過一個叫“open doing”的活動,他們每年都給偏遠地區(qū)的孩子捐冬衣。
我做的這些事情不大,出力也有限,但我信與人為善。另外我認為慈善得腳踏實地去做,絕不能“假大空”地光去說,雖然宣傳也很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號召大家行動起來,做些實事。
Q:從什么時候起開始關(guān)注公益慈善的?
A:其實我是去年才開始“密集”做慈善的,之前雖然有過很多公益活動,但都沒“落地”,沒有具體參與到某個項目中去。
去年7月份,我們一行三個演員,都是老爺兒們,作為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少年兒童演員工作委員會的代表,去盛基藝術(shù)學校看望那里的藏族孩子—他們都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父母。
我們給孩子們帶去生活用品,找廠家贊助了一些桶裝水,雖然做的事很簡單,但那是我第一次正兒八經(jīng)“做”公益。當時孩子們還準備了文藝表演,合唱、朗誦之類,本是很熱鬧的景象,結(jié)果我們?nèi)齻€老爺兒們在臺下感動得鼻涕一把淚一把。想到他們的痛苦經(jīng)歷,再看臺上他們認真表演的樣子,很心疼。也是那天起,我真正明白慈善不是用嘴說說就行的,它需要身體力行地去實踐。
當時很激動,有感而發(fā)地跟孩子們說了許多話,包括鼓勵,也包含忠告。我說苦難不一定是壞事,它可以讓人成長,這個經(jīng)歷帶給人的感悟會成為生活中的一筆精神財富,非常寶貴。也因為這些經(jīng)歷,更要珍惜眼前,感恩當下。
那次活動對我的觸動很大,自此,我便跟慈善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Q:這些經(jīng)歷對你的心態(tài)有怎樣的影響?
A:我這個人雖然總演反面角色或者硬漢,但其實心挺軟,第一次參與慈善活動之后,便“感興趣”了,做慈善是會“上癮”的。
如果這些孩子通過別人的幫助走出陰霾,逐漸變得自信、強大,施以援手的人就會體會到一種成就感、滿足感。這種互動很溫馨。
我?guī)椭鷦e人的同時,別人也回饋給我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與感動,這種回贈會讓我覺得自己做了很有意義的事。在我這兒,慈善很簡單。
Q:想沒想過自己發(fā)起一個公益項目?比如利用你的聲音優(yōu)勢?
A:目前一直是參與,以后成為發(fā)起者,有這個可能。
因為第一次做慈善就是幫助孩子,所以之后我對兒童、教育方面可能會投入更多關(guān)注。不久前我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代你朗讀》節(jié)目里為大家朗讀過,也許以后可以有機會通過自己的聲音幫助到閱讀障礙或視障群體。
Q:演戲時你會花很多精力揣摩角色,塑造出一個個色彩鮮明的形象,比如《紅高粱》中的“花脖子”,那么接到公益活動邀約時,你是否也會做一番考察?
A:肯定會對背景大概了解一下,不靠譜就直接拒絕,做慈善得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