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所有的心理邏輯碰撞在一起,就相當于所有破壞性的心理能量聚合在一起。而在這個事件中,是小女孩的心理邏輯,引發(fā)了它們的碰撞,引爆了死亡、群體性事件。
一個13歲的初中女孩,因為貧窮、家教等原因,偷拿了超市的幾塊巧克力—這是一件很大的事嗎?
但它很快就被扭轉到一個可怕的方向—,通往死亡,通往群體性事件的鏈條就此展開……
超市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了女孩的偷拿行為,進行搜身,并打電話叫女孩的父母來超市賠付。
女孩的母親來到超市交涉,當眾責罵并打了女孩;
在不被注意的情況下,女孩離開母親視線,到一棟高樓里,從17層跳下,當場身亡。
親屬跑到超市去“討要說法”,引發(fā)“不明真相”的群眾圍觀。
少數不法分子趁機打砸,人群被煽動,形成群體性事件。
地方政府出動警力維穩(wěn),發(fā)生沖突。
網上輿論發(fā)酵,一些“評論家”、“專家”、網民指責超市、政府,并擺出“反思”、“全社會都有責任”的姿態(tài)。
最終,事件平息,超市各門店被責令停業(yè)整頓,甚至有超市賠付幾十萬元的傳言,雖然此傳言未經證實,但超市所承受的來自地方政府和輿論的壓力,以及在這個壓力之下可能要付出的代價,卻是可以合理地想象的。
這是前段時間發(fā)生在甘肅金昌市“偷拿巧克力遭索賠,女孩跳樓身亡”事件。在所有這些鏈條中,包括女孩在內,所有人的反應是不是太夸張了?
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從鏈條中可以看到,只要砍斷了第一個鏈條,超市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女孩偷拿巧克力后,只是要求她交出,教育幾句放走,大概就沒有后來了。但問題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注意一下超市的現(xiàn)實背景和心理背景??梢韵氲玫?,超市被偷東西,大概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甚至可以推測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對偷東西的人的憎恨,并且在制度上對員工作出了約束。所以很難從小女孩跳樓這個嚴重后果來倒推超市就應該如何如何。他們搜身不對,但打電話叫父母來賠并不過分。否認這一點的話就請想一想,如果哪天警察抓到了一個未成年人的小偷,小偷出去后自殺了,是不是也要怪警察為什么要抓人?
注意,超市這樣做,在邏輯上,并不必然就導致女孩跳樓。現(xiàn)實生活中,犯錯甚至犯法的孩子被父母領回,由父母賠付的事多的是,并沒有看到他們就自殺。
所以鏈條傳導到了女孩的父母。而他們,當然也是扛著現(xiàn)實背景和心理背景出現(xiàn)的。他們很窮,只能靠在街上賣爆米花為生。同時,由于個人素質所限,對女孩當然談不上有好的家教。心理背景是,到場的女孩母親很生氣,并把怒氣發(fā)泄到女兒身上;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在孩子出問題時,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以打罵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鏈條傳導到這兒,推動了女孩的自殺,和后面的群體性事件。但從邏輯上,也并不必然如此。我們真沒見過太多孩子,因為父母當眾責罵毆打了自己就自殺的。
只是,這個邏輯,碰到了女孩的心理邏輯,無效了。
心理邏輯是運用心理在思維,大腦并不管用。
我不想分析女孩的心理邏輯。但在這個事件中,指責女孩“心理脆弱”是沒什么意思的,盡管核心原因是她的心理脆弱。
后面還有一堆人的心理邏輯,比如親屬的、圍觀者的、打砸者的、評論的,當然還有某些公權力部門。所有的心理邏輯碰撞在一起,就相當于所有破壞性的心理能量聚合在一起。而在這個事件中,是小女孩的心理邏輯,引發(fā)了它們的碰撞,引爆了死亡、群體性事件。
它的后果還不僅僅如此,而是有可能改變了某些事件的本質。比如,女孩的自殺被作為可以向超市“討要說法”(重要指標無非就是賠錢)的籌碼,甚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進行打砸搶,有點像是吳思所說的“血酬”。
而一旦那些圍觀者的圍觀觸發(fā)維穩(wěn)的需求,超市這類機構或個人作為圍觀者和當地公權力部門面前的弱者,將會被作為維穩(wěn)的成本。而這又會導致“暴民邏輯”的產生。
為了我們這個社會共同體的安寧,必須堅決反對這樣的“暴民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