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職業(yè)中專學校,福建 三明 365100
?
朱熹愛國主義思想淺談
王淑芳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職業(yè)中專學校,福建三明365100
朱熹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學之大成者,他以“天理”為最高范疇建立理學體系,以“理本論”為依據(jù)倡導愛國主義,始志追求國家統(tǒng)一、反對異族入侵。本文試從師承關系、理學思想及生活經(jīng)歷就朱熹的愛國主義思想談幾點認識。
朱熹;愛國主義;思想
朱熹(1130-1200年,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縣),南宋哲學家、教育家,集理學之大成者。所謂理學是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哲學思潮(研究經(jīng)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其中,程朱理學則以儒家綱常倫理為核心內(nèi)容,吸取佛老思想營養(yǎng)而建立起來的以“天理”為最高范疇的經(jīng)學,他們以“理本論”為依據(jù)倡導愛國主義,始志追求國家統(tǒng)一、反對異族入侵。作為朱熹出生地的一名中學歷史教師,無論是講授鄉(xiāng)土歷史還是中國歷史都無法回避“朱熹”這個歷史元素。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試就朱熹的愛國主義思想談幾點認識。
在古代受限于技術手段,學術傳播和傳承主要靠學者和文本,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史稱“閩學四賢”,他們是遞相授受的師徒,“夫以一郡之狹,四邑之小,二三百里之近,百年之中乃有四賢并生于一時,上承下啟,以延千萬年道學之脈,其地蓋視東周之鄒魯也?!?明邱?!兜滥蠒河洝?。
位居“延平四賢”之未的朱熹,二十四歲,從崇安赴同安上任途中,路過延平,拜見父親的同門學友李侗,“服膺于先生之訓”,此后直到李侗去世,朱熹經(jīng)常往返于五夫里與延平之間,拜李侗為師,完成了“逃禪歸儒”的轉變。清代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全祖望說:“朱子師有四,而其推以為有統(tǒng)者,稱延平(李侗)。”(《宋元學案,豫章文集》)朱熹在《延平先生李公行狀》中也說:“熹獲從先生游,每一去而復來,則所聞益超絕。若先生之道德純備,學術通明,求之當世,殆絕倫比?!敝祆湓诮邮芟葞熇韺W思想的同時,也繼承了他們強烈的愛國抗戰(zhàn)思想,無論是從政還是創(chuàng)作講學都始終堅持國家統(tǒng)一的主張。
《四書章句集注》這部儒家經(jīng)典著述,奠定了朱熹的儒學宗師地位。朱熹一生著述豐厚,流傳于世者也頗多,但最重要的是《四書章句集注》又稱《四書集注》,它是朱熹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本儒家經(jīng)典所作的注釋,共有《大學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論語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朱熹用畢生精力撰寫和反復修改《四書集注》,直至臨死前仍在修改《大學章句》中“誠意”章的注,他在釋解儒家經(jīng)典的同時,賦予其時代內(nèi)涵。
傳承儒學“倡教化鑄德性”思想,成就了朱熹大教育家的歷史地位。朱熹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個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豐富,突出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教育目的非常明確,即強調傳“道”,也就是通過教育,傳播理學之“道”,培養(yǎng)一批匡扶社會、拯國愛民的杰出人才。二是強調“格物致知”的認識規(guī)律。格物就是探究一切事物之理,致知就是在探究事物之理過程中獲得知識。他不僅提出把一個人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并安排不同的教學任務、教學內(nèi)容和教育方法。而且把道德教育放在改變?nèi)诵缘牡匚簧?,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德行之于人大矣……土誠知用力于此,則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國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就是說,德行對人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修身,而且還可以推而廣之去治人、治國。朱熹把復興教育、傳播先圣之道當作恢復失土、振興國家的大事,而且把他所建構并身體力行的愛國主義思想理論,言傳身教給門人。這套思想理論經(jīng)代代相傳,積淀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要素。
憂國憂民的官德修養(yǎng)是朱熹愛國主義情懷的體現(xiàn)。朱熹擔任過知漳州、知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兵部侍郎等職,歷經(jīng)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他始終秉持正君愛國、勤政愛民、廉潔奉公、不畏權貴的道德情操。朱熹對國家前途命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曾屢次向朝廷上疏,一再闡明他熱切渴望恢復中原,反對屈膝求和的立場和主張。
理學集大成者的學術造詣是朱熹愛國主義情懷的表達。朱熹面對“靖康之難”和宋廷南遷歷史巨變的社會現(xiàn)實,勇敢地承擔起了國家意識形態(tài)重建的使命。朱熹一生著述極豐,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稱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他的著作后人收錄在《朱文公文集》111卷和《朱子語類》140卷中,其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除《四書集注》外,當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朱熹在《孟子集注·騰文公章句上》中說“夏,諸夏禮義之教也,變夷,變化夷狄之人也。”即“以夏化夷”,就是希望用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融合、感化較為落后的民族,從而實現(xiàn)漢民族的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朱熹一年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其中有許多篇章,強烈地表達了愛國情懷。
誨人不倦的師德風范是朱熹愛國主義情懷的堅守。朱熹無論是為官任職,還是養(yǎng)親奉祠,甚或是罷祠隱居,畢生不曾放棄教育活動,由他創(chuàng)辦、修復和講過學的書院就達30余所。他傳道授徒常和學生弟子過著艱苦的生活,“諸生之自遠而至,豆飯藜羹,率與之共,往往稱貸于人以給用?!?《宋史·朱熹傳》)在長期的教育生涯中,他不僅總結出一整套具有真知卓見的教育理論而且把自己的學術思想作為講學的重要內(nèi)容。如,他向門人傳授自己編撰的《孟子集注》有關“尊王攘夷”內(nèi)容時,為了強調這個觀點的重要性,他用筆授的方式向學生寫下這樣一段話:“正誼不謀利,膽道不計功;尊王,賤伯;內(nèi)諸廈,外夷狄,引《春秋》之大旨,不可不知也?!?《朱子語集》卷83)。
總之,理學因其起到了鞏固封建秩序,提倡“君臣、父子、夫妻”等“三綱五常”,被統(tǒng)治者及婦女深受其害而被后人稱為“以理殺人”的工具。但是,我們評價朱熹時,要加上歷史的眼光,衡量一個歷史人物,不能脫離他所處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忠君就是愛國的時代,直搗黃龍府為要“朝天闕”的岳飛,“不信天下不姓朱”的鄭成功,他們的忠君是愛國,寫詩的陸游是愛國詩人,那么一直主張報“金人虜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朱熹理所當然可以稱之為愛國主義思想家。
D64;B222A
1006-0049-(2016)16-01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