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青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
我國幼兒社會退縮最新研究綜述
王青*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社會退縮是幼兒在社會情境中,脫離群體,獨自游戲,不與他人交往的一種孤獨行為。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社會退縮已經(jīng)成為幼兒社會行為問題中的一個研究熱點,受到國內(nèi)外研究者的高度關注,本文從幼兒社會退縮的概念,類型,影響因素,研究方法以及干預手段等方面入手,總結我國近年來幼兒社會退縮的研究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幼兒;社會退縮
由于我國國情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乖巧”,“懂事”,“守禮”等是我們對幼兒的社會期望,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幼兒的社會退縮行為被我們貫以“老實”的定義所忽視,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幼兒的社會行為問題日益受到我國教育研究者的關注,社會退縮作為兒童社會行為問題的一種而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對于國外的研究,我國的研究仍處在起步階段。本文擬對我國現(xiàn)有研究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期推進我國幼兒社會退縮行為的研究。
社會退縮是一個復雜多變的概念,至今仍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定,目前主要是從行為描述和社會測量兩個方面來進行界定的。從行為描述的角度,社會退縮被界定為交往頻次低的獨處行為;從社會測量的視角,則被界定為低水平的同伴接受(被忽視兒童),或高水平的同伴拒絕(被拒絕的兒童)。通過大量文獻的閱讀,我國教育研究者更傾向于采用行為描述的方法來界定社會退縮。
我國學者陳會昌(2005)等人參考魯賓(Rubin)的研究對社會退縮概念的界定得到了多數(shù)人的認可,社會退縮是指孤獨的行為,泛指跨時間、情境,在陌生或熟悉的環(huán)境下表現(xiàn)出的獨自游戲、消磨時光的行為。綜上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教育研究者對社會退縮行為的界定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幼兒在社會情境中,脫離群體,獨自游戲,不與他人交往的一種孤獨行為。
早期研究者通常是從單一維度來研究社會退縮行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研究的深入和具體化,研究者們逐漸發(fā)現(xiàn)社會退縮并不是一個單一維度的現(xiàn)象,而是一個復雜多維的現(xiàn)象。不同類型的社會退縮幼兒所產(chǎn)生的原因、行為表現(xiàn)都有較大地差別。由于我國研究相對外國來說,起步較晚,在借鑒國外研究的基礎上,我國教育學者基本上都將其分為三個維度。
國內(nèi)學者葉平枝(2006)結合國內(nèi)外的研究將社會退縮分為沉默寡言、主動退縮和被動退縮。沉默寡言:幼兒社會趨近動機高而回避動機低,表現(xiàn)為想?yún)⑴c同伴交往又不敢交往,常處于動機的沖突之中。主動退縮:幼兒對物的興趣超過對人的興趣,主動離開同伴自己單獨游戲。被動退縮:幼兒社會技能較差,常常不受同伴歡迎而被孤立。
幼兒社會退縮的影響因素是復雜多樣的,我國大部分研究主要可以從幼兒,家庭,幼兒園三個方面進行歸納;
(一)從幼兒自身進行歸納,影響幼兒社會退縮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和社會認知
1.生理因素
遺傳素質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生理基礎,一些先天具有缺陷的幼兒,會有一種內(nèi)在的自卑感,而這種自卑感會使他們形成社會退縮行為。鄭淑杰(2005)采用追蹤研究,考察了64名退縮兒童4歲時的退縮行為與其7歲時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4歲時表現(xiàn)為行為退縮的男孩到7歲時,比女孩表現(xiàn)出較多的過失行為。
2.心理因素
一些研究者認為幼兒的社會退縮行為與幼兒的氣質類型關系密切。其中粘液質與抑郁質氣質類型的幼兒較易表現(xiàn)出社會退縮行為,較正常兒童,他們一般表現(xiàn)為對新環(huán)境充滿焦躁,不安等,社會適應能力較差。我國學者葉平枝認為抑制性氣質和社會退縮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礎,情緒調節(jié)能力不佳,容易處于壓力和緊張之中,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4]。
(二)從家庭方面進行歸納,親子依戀,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都能造成幼兒的社會退縮行為
1.親子依戀
這種退縮不利于他們的同伴交往,使他們從同伴文化中退縮出去。吳美玲認為安全感是兒童社會情緒發(fā)展的中心結構。積極的親子依戀關系可以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的發(fā)展,相反,消極的親子依戀關系會使幼兒對周圍的環(huán)境缺乏安全感,從而會導致兒童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的退縮和缺少對周圍環(huán)境的探索行為[6]。
2.家庭教養(yǎng)方式
家庭是幼兒生存的第一個環(huán)境,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養(yǎng)方式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幼兒的行為。鄭淑杰認為家庭教養(yǎng)方式可以分為專制型,過度保護型,權威型,放任型等四類,其中專制型父母的孩子比權威型父母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社會退縮行為[7]。李丹黎,張衛(wèi),李董平,王艷輝等(2011)研究表明心理控制與攻擊和退縮均呈正相關,且表達抑制在心理控制與社會退縮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8]。
(三)從幼兒園方面進行歸納,幼兒園教育方式不當是幼兒社會退縮的主要影響因素
學校教育是孩子第二個社會化的場合,對孩子的影響具有重大意義,在我國學校教育中,主要施行的是班級上課,絕大數(shù)幼兒園都是根據(jù)年齡界限分為大中小班,教育方式的不對是造成幼兒問題行為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由于我國對幼兒社會退縮行為的研究起步晚,目前我國對于社會退縮的干預研究還很少。我國學者最常用的是游戲干預,游戲干預分為個案研究和集體研究,由于集體研究干預,成本消耗大,自變量和因變量在研究中都很難控制,其研究效果也不明顯,因此我國研究者較多選擇的是在集體游戲中的個案研究。張文文進行了沙盤游戲干預,研究表明個案的社會退縮程度明顯降低,對個案的沙盤游戲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過上述對我國已有研究的回顧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在幼兒社會退縮行為上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我國學者對幼兒社會退縮的概念,類型,影響因素,研究方法以及干預手段等都做出了一定的研究,這些無不推動著我國幼兒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進程。盡管前景是美好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
首先,目前對社交退縮的定義,類型的劃分上未達成統(tǒng)一,對于社會退縮的發(fā)生機制、影響因素等還缺乏深入廣泛的研究,像國家政策(獨生子女政策到二孩政策的轉變)等的研究較少,且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親子關系、同伴關系等前因變量的研究,研究領域有待擴展。
其次,關于社交退縮的現(xiàn)有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幼兒的外顯行為,研究者大多是用消極適應的,未來的研究可以從積極行為的角度全面考察社會退縮兒童的適應性,加大對幼兒內(nèi)隱行為的研究。
其次,現(xiàn)有研究中對幼兒社交退縮行為的干預手段主要是游戲干預、家庭干預,同伴干預的研究較少,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關注,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從游戲干預擴展到家庭干預,通過兩種干預手段的結合,從而提高干預效果。
[1]孫際銘.幼兒社會退縮游戲矯正的多基線實驗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10):31.
[2]鄭淑杰,陳會昌,陳欣銀.兒童社會退縮行為影響因素的追蹤研究[J].心理科學,2005(04):833-836.
[3]葉平枝.幼兒社會退縮游戲干預的個案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6(04):10-15.
[4]王金玲.幼兒退縮行為原因分析及對策[J].社會心理科學,2010(Z2):73-75.
[5]居銀,顧濤.兒童社會退縮成因及干預研究綜述[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02):268-269.
[6]吳美玲.幼兒社會退縮行為的成因與干預淺探[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S1):181-182.
[7]鄭淑杰,張永紅.學前兒童社會退縮行為研究綜述[J].學前教育研究,2003(03):15-17.
[8]李丹黎,張衛(wèi),李董平等.父母行為控制、心理控制與青少年早期攻擊和社會退縮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02):201-209.
王青(1991-),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河南師范大學,2015級學前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G612
A
1006-0049-(2016)17-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