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明雷 捷
(1.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2.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賀州本地山歌“哩嗬嘿”調(diào)查研究
陳麗明1雷 捷2
(1.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2.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賀州本地山歌“哩嗬嘿”用本地話演唱,每句唱腔句尾帶襯詞“哩嗬嘿”,故得名,本文從“哩嗬嘿”的歷史淵源、藝術(shù)特征進行分析闡述,以達到對賀州本地山歌的挖掘、保護、研究的目的。
賀州;本地山歌;“哩嗬嘿”;調(diào)查研究
賀州市位于廣西的東部,地處湘、粵、桂三省區(qū)的交匯處,有“三地通衢”之稱,賀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族群的聚居地,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最早的交匯點之一。從秦漢至明清,漢、壯、瑤、苗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大量遷入。各民族中又可分為不同的族群。僅賀州漢族中的族群就有廣府人、客家人、本地人、桂柳人等十余種。所謂本地人,是對客家人相對而言的。從宋代起由廣東各地遷入后,與土著的少數(shù)民族融合并延續(xù)到明清[1]。
賀州是全國罕見的多語言多方言地區(qū),漢語方言按七大分區(qū),賀州方言中就有其中五種,主要有本地話、客家語、鋪門話、九都話、桂柳話、土白話等,每個縣區(qū)都有較流行的語言,八步區(qū)(賀街鎮(zhèn)以北以客家話為主,賀街鎮(zhèn)以南以本地話話為主)本地話是賀州第一大方言,使用人口42萬占八步區(qū)40%。在賀州各鄉(xiāng)鎮(zhèn),不管是“自稱”還是“他稱”,這種方言均稱為“本地話”,以別于賀州的其他的漢語方言(西南官話、客家話、白話、湘語等)[2]。
綜合賀州本地歌的功能、演唱場合、歌詞內(nèi)容等,有勞動歌、儀式歌、信歌、情歌、兒歌、生活歌、雜歌等等,本地歌長以傳情達意,明白悠逸。形象鮮明,語言通俗易懂,易唱易聽,廣為流傳。“哩嗬嘿”就是本地人中的山歌最具有代表性的歌種,流行于本地人聚居區(qū)賀街、步頭、大寧、桂嶺和鵝塘蓮塘等地,用本地方言演唱,“哩嗬嘿”山歌是賀州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每句唱腔句尾帶襯詞“哩嗬嘿”,故得名。賀州本地山歌“哩嗬嘿”歷史悠久,至今約有一千多年,其前身是水東歌(賀街河東特有的語言和山歌),后因水東語失傳,就改用賀街“正字話”(帶本地方言的官話)唱,但是還保留“喇喇龍哩吟”這樣的襯腔[3]。久而久之,賀街本地人就用本地話來演唱流傳下來。相傳隋末唐初,浮山下的大鴨村有個陳秀才,為地方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他生前教歌傳歌,被譽為桂東男歌王。每逢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六和五月十九陳秀才的生辰和忌日,八方鄉(xiāng)親云集浮山趕歌圩以對唱形式,大唱水東歌,紀念陳秀才?,F(xiàn)在這一習俗被演繹為一年一度的浮山歌節(jié),紅紅火火,流傳至今。
(一)歌詞特點
“哩嗬嘿”歌詞生動,常大膽運用“賦”、“比”、“興”“重疊”和諧音等手法,匯集了地方語言的精華,因而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shù)感染力。它的曲調(diào)分別有流行在賀街、步頭梅花的單句式和流行在沙田龍井的雙句式,歌詞三言或七言,以七言為主,七字一句。演唱者多為隨口而出,即興演唱?!傲ㄠ篮佟比齻€字為無實際意義的襯詞,幫助調(diào)整樂句,抒發(fā)感情,給歌手換氣和思考的空間,還常其中加入“啰、呢、咧”等襯詞。在賀州大寧的“哩嗬嘿”還流行一種疊字歌,字重復(fù)兩次演唱,也頗有意思。如“勞動碌碌幾時閑,人間曲曲彎彎水,世事層層疊疊山,古古今今來變化,貧貧富富有坐環(huán),將將就就隨時過,苦苦甜甜明日彎,有有無無姐耐煩?!?/p>
(二)節(jié)奏旋律特點
“哩嗬嘿”節(jié)奏有2/4、3/4、4/4拍等,屬于五聲調(diào)式,既有徵調(diào)式sul、la、do、re、mi,又有商調(diào)式re、mi、sul、la、do?!傲ㄠ篮佟鼻{(diào)較悠揚流暢婉轉(zhuǎn),旋律跳進較多,音域在基本在一個八度以內(nèi),簡單易學。每一句的結(jié)尾都有“哩嗬嘿”三個字的襯詞作為結(jié)尾。而每一首歌曲的終止又以“哩嗬嘿—哎依咧”襯詞為特征結(jié)束。也有個別演唱時,“哩嗬嘿”放在曲子開頭的。
(三)演唱形式多樣
賀州本地山歌“哩嗬嘿”常在山間野外、田間地頭、歌圩、歌堂、廟會、安農(nóng)打醮等民俗活動中演唱。唱山歌的賀州本地人講究的是心情,開心的時候無論在何地,開口就唱,內(nèi)容有對歌起歌頭的、歌唱生活好、對女子表達傾慕之情的、表達初戀熱戀情懷的、情人間相思別離苦、教育小孩等等內(nèi)容,包羅萬象。
(四)獨特的地方語言演唱,凹顯地域特色
“哩嗬嘿”是用賀州本地話演唱,基于這點,“哩嗬嘿”山歌才能在本地人中流傳,這是屬于他們自己的山歌。
本地山歌“哩嗬嘿”現(xiàn)在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人中傳承演唱,政府已經(jīng)把賀街鎮(zhèn)河西村的七十九歲陶永英老人認定為賀州本地山歌“哩嗬嘿”的傳承人,每年補助兩千元。陶永英老人從小學唱本地山歌“哩嗬嘿”,其演唱字正腔圓,極具嶺南韻味,在對歌中對答如流、出口成歌,多次參加浮山歌節(jié)擂臺賽歌活動。老人說:“山歌都是自己肚出”,即興演唱,心里想什么就唱什么。老人現(xiàn)在不僅在培養(yǎng)自己的女兒作接班人,還教一些年輕人唱“哩嗬嘿”,對賀州本地民歌的傳承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本地山歌“哩嗬嘿”從各個側(cè)面展示了賀州本地人不同時期的生活方式、民俗風情,對賀州民族音樂、歷史、社會、民俗等方面的學科研究和發(fā)展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值得我們?nèi)フJ真研究、挖掘整理和傳承,讓這朵本地的嶺南花開得更艷麗香醇。
[1]劉小春.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分卷.賀州本地歌謠分冊[M],1987.
[2]陳小燕.賀州本地化音系及其特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04).
[3]張春云.浮山廟會[Z].南寧:南寧市源流印刷廠,2000.
[4]黃山.賀州八步浮山歌節(jié)民俗文化研究[J].大舞臺,2012(07).
陳麗明(1979-),女,廣西賀州人,賀州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器樂演奏、區(qū)域民族民間音樂;雷捷(1983-),廣西桂林人,賀州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區(qū)域民族民間音樂。
該論文為2015年賀州學院校級科研立項項目“賀州本地山歌的挖掘與研究”(項目編號:2015ZC05);2016年度廣西教育廳中青年教師基礎(chǔ)能力提升項目“隱性知識視角下的賀州“本地人”民歌代際傳承研究”(項目編號:KY2016YB447);2016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6JGB390)“賀州瑤族民歌在民族聲樂實踐教學中的傳承”;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5JGB396)“瑤族長鼓舞在民族地區(qū)高校特色舞蹈教學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