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欽照 劉健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民樂大眾化的利弊分析及其發(fā)展思考*
——以女子十二樂坊及太原樂坊演藝市場為例
孟欽照 劉健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民樂,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藝術的代表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從先秦時期一直到二十世紀末,民樂都是有一定鑒賞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文人階層、豪門望族或者王侯將相們消費的對象,從未真正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民樂發(fā)展到21世紀,女子十二樂坊的出現(xiàn)使得民樂逐漸與大眾接軌,民樂的魅力開始擴散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梢哉f,女子十二樂坊為民樂走向大眾化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然而,由于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和自身創(chuàng)新機制的不完善,民樂大眾化進程中的弊端也一一展現(xiàn)。本文以女子十二樂坊及太原樂坊演藝市場為視角,重在探討民樂以樂坊的形式邁向大眾化傳播所引起的現(xiàn)象,并作出自己的思考。
民樂;女子十二樂坊;民樂大眾化及思考
民樂,即民族器樂,是由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中國音樂。民樂在我國傳承已久,樂器和樂曲發(fā)展到二十世紀末,已進入一個青黃不接的境地。即民樂當時的發(fā)展狀態(tài)與欣賞大眾的期待和審美趣味發(fā)生了重大沖突。民樂依然在按照遠離大眾生活的陽春白雪式的軌跡發(fā)展,而大眾的審美趣味卻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愈趨于多樣化。這就導致了大眾對民樂的審美疲勞,人們不再愿意自掏腰包去欣賞音樂會,也不再主動學習民族樂器,轉而對剛傳入中國不久的西洋樂器和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等一些新的音樂形式表現(xiàn)出了極大興趣。這個民樂日漸式微的局面直到跨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因一支民樂團隊——女子十二樂坊的出現(xiàn)被打破。
(一)女子十二樂坊開啟了民樂大眾化進程
女子十二樂坊是一支融和了流行音樂與民族器樂為一體的小型樂團,由經紀人王曉京于2001年6月8日創(chuàng)立于北京,簽約北京世紀星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員均為來自各大音樂院校和專業(yè)演出團體的青春活力的女子,人數(shù)穩(wěn)定于13人,演出時全體上場,采用站著演奏的形式并伴有經過排練協(xié)調一致的肢體動作,服裝前衛(wèi),舞臺效果絢爛多彩。其音樂一方面來自于原創(chuàng),如《奇跡》《自由》《輝煌》等等;一方面來自于對中國流行音樂或傳統(tǒng)音樂的改編,如《茉莉花》《綠光》《阿拉木汗》等等。由于女子十二樂坊的演出極盡耳目視聽之娛,在音樂之外主要通過演員靚麗的外型和炫目的舞美刺激觀眾的視覺感官,因此被定位為“視覺音樂”。
女子十二樂坊創(chuàng)立初期在中國并未引起重視,于是在2003年開始進軍日本市場。其專輯《女子十二樂坊》發(fā)行首日便售出一萬張,兩個月更是突破一百萬大關,還榮獲了《日本2003年唱片大獎》。首戰(zhàn)告捷,隨即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2004年在香港紅館舉辦四場音樂會之后轉戰(zhàn)內地,同樣戰(zhàn)果頗豐。先是在上海舉辦音樂會俞一千名日本歌迷專程到場,后又被杭州市聘為“杭州旅游形象代言人”。緊接著第二張專輯《輝煌》在日本創(chuàng)造了新的銷售記錄。同年繼日本取得驚人成績之后,女子十二樂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舉辦了“輝煌 奇跡——東南亞巡回演奏會”,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等城市展開巡演,讓中國民樂的狂潮席卷整個東南亞,并且在美國同樣掀起了中國民樂的流行風潮………
時至今日,我們翻看女子十二樂坊的履歷,不禁為這個團體所取得的成就所驚嘆。女子十二樂坊為中國民樂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突破了民樂發(fā)展歷程中的瓶頸期,帶領中國民樂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也讓其他民族的大眾領略到了中國民樂的風姿,更大范圍拓展了中國民樂的欣賞群體,使大眾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了解民樂、學習民樂。顯而易見,女子十二樂坊促進了民樂的大繁榮、大發(fā)展,為民樂大眾化作出的貢獻毋庸置疑。
(二)民樂大眾化的弊端初現(xiàn)
女子十二樂坊為中國民樂開辟了一條新的發(fā)展道路,她就像一劑強心針注入了民樂的大動脈,使萎靡不振處于低谷的民樂重新活躍在大眾視野中。來自西方的和聲、配器等音樂技術手段、流行音樂的表演形式、符合現(xiàn)代審美趨勢的艷麗服飾、活力四射的舞臺肢體動作等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元素賦予了中國民樂新的生命力。但是在女子十二樂坊身先士卒地走在民樂大眾化前沿的同時,社會各界也有一些質疑或反對的聲音同樣不容忽視。本人查閱了一些關于此方面的文獻,整合出以下幾點:
1.女子十二樂坊是一種“媚俗”的藝術,是對中國傳統(tǒng)民樂的背叛,為了迎合市場降低了民樂的藝術含量。如女子十二樂坊和傳統(tǒng)民樂表演的端莊典雅相比,其衣著暴露以致引起觀眾的感官欲望,此為“媚俗”,也是“背叛”。
2.女子十二樂坊外在包裝與內在品質無法協(xié)調統(tǒng)一。其外型包裝太過時尚華麗,讓人無法將此種形象與“樂坊”所代表的婉約、古典、雅致等精神內涵相聯(lián)系。使得女子十二樂坊的辨識度降低,除去民族樂器之外,恍若一個靚麗的走秀團體。
3.女子十二樂坊雖然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樂坊”,在某些方面確實有所創(chuàng)新,但是這種創(chuàng)新是對民樂的一種膚淺的創(chuàng)新。即使她們商業(yè)上的成功有目共睹,但是他們并不能代表中國民樂的水平高低。如女子十二樂坊的音樂借鑒了西方音樂縱向的思維方式,注重不同樂器聲部之間復調、和聲關系的縱向組合,這是其創(chuàng)新的方面。但是在借鑒之余又不免削弱了中國民樂的線性特征,導致民族性降低。
4.流行音樂的表演模式并不是中國民樂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不管女子十二樂坊市場運作得多成功,其本質仍然是流行音樂。因此,女子十二樂坊仍然避不開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在短暫的引起轟動和潮流之后很快隱匿于無形。
我們在看到女子十二樂坊奇跡般的成功之外也要注意到她對于民樂大眾化的消極影響。以上所總結的幾點雖然不無片面之處,但同樣為我們如何看待民樂大眾化敲響了警鐘。就其本身來說,女子十二樂坊將民樂帶入流行音樂領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了大眾的審美需求,但是卻將民樂變成了一種商品,使得民樂不可避免的受到市場選擇的影響,完全服務于觀眾的喜好和品位。在大學民樂專業(yè)教育之外,民樂在民間的傳播有流于低俗、庸俗的趨勢。
后現(xiàn)代社會文化都慣于跟風,大眾化時代藝術行業(yè)尤其嚴重,女子十二樂坊所引領的這股民樂風潮將中國民樂引向大眾化道路,在其發(fā)展傳播的過程中必然會表現(xiàn)出大眾文化所具有的商品性、娛樂性、流行性、模式化等特質。女子十二樂坊的成功不僅促進了民樂朝著大眾化的方向前進,也推動了全國民樂演藝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女子十二樂坊的影響下,全國各大省會和主要城市(如廈門、大連、青島、太原、濰坊等)紛紛涌現(xiàn)出一大批模仿女子十二樂坊演出形式的樂坊團隊。這些樂坊并不限于十二人或十三人,根據(jù)需求可以靈活調配成四人、六人、八人、十人甚至于二十四人。她們有些是廣告公司或演藝公司通過招聘競選的方式組織而成,有些是在校的民樂專業(yè)的學生或已從教的青年民樂教師自發(fā)組織而成。成員都為十五歲到三十歲的漂亮女生,同樣身著色彩鮮艷的服飾以站著演奏的方式進行演出。在演奏的同時還模仿女子十二樂坊插入了經過排練并基本一致的肢體動作。其演奏曲目大多借用女子十二樂坊的作品,極少原創(chuàng)。這些樂坊團隊的演出場合遍及各式婚禮、聚會、樓盤開盤、商店開業(yè)、促銷、節(jié)慶活動的現(xiàn)場。大眾看民樂演出不再僅僅通過買票去音樂廳才能看到,平時逛街、買日用品或者參加親戚好友的婚禮都可以看到免費的民樂演出。在女子十二樂坊的影響下,民樂從大學課堂和音樂廳走向民間。這些民間自發(fā)成立的樂坊團隊本著積極傳播民樂魅力的專業(yè)態(tài)度活躍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為男女老少所喜愛和接受。
在2010-2015年間,筆者在太原有五年的樂坊演出經歷,因此對目前樂坊的發(fā)展狀況有一定的了解,在論文選題之后也對太原的一些演出團隊做了采訪、調查,并且對所得資料進行了整合和分析,這里就以太原的樂坊演繹行業(yè)為例,談談民樂演藝大眾化存在的一些問題。
太原的樂坊團隊興起于2004年,發(fā)展初期只有山西省歌舞劇院的民樂洲十二樂坊,之后出現(xiàn)了和平樂坊、親疙瘩女子樂坊等其他的女子樂坊團隊。這些樂坊雖然名字、成員各不相同,但是在成立之后卻彼此之間有一些共同之處,并且有別于真正的女子十二樂坊。其一,成員均為民樂專業(yè)的演奏人員。其二,所用樂器為常見的二胡、竹笛、琵琶、古箏、揚琴。
其三,演出之前樂坊中所有成員會定期排練,以期在演出時為觀眾達到最佳的視聽效果。其四,演奏時曲目均是輕奏,即使有伴奏參與也是由電子琴專業(yè)的演奏人員當場演奏。其五,因演員人數(shù)并不一定如女子十二樂坊一樣為十三人,樂器配比也不比女子十二樂坊的齊全,所以其曲目雖大多借用于女子十二樂坊,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改編。其六,其服裝保守典雅,以大紅色晚禮式長裙和各色旗袍配以黑色高跟鞋為主。
太原的民樂樂坊創(chuàng)立初期,各種樂坊紛紛成立,其演藝事業(yè)進行的如火如荼,隨之大眾愈加熟悉和喜愛這種有別于傳統(tǒng)民樂的演出形式。但是在市場需求量持續(xù)增大而現(xiàn)有的專業(yè)樂坊團隊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這一矛盾突出甚至于無法合理調和的時候,整個樂坊演藝行業(yè)便出現(xiàn)了質的變化或者說不良的現(xiàn)象。發(fā)展到2007、2008年,這種變化就初見端倪,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從造型服裝上來看,樂坊為了吸引觀眾眼球不再滿足于從前保守的紅色長裙和旗袍,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造型各異的西式短裙或拖尾抹胸長裙,并配以白色的高跟鞋或長靴。
其二,從演員選擇上來看,演員不再以專業(yè)為主,而趨向于看重演員自身的外在形象,對身高、長相都有了一定的要求,業(yè)內俗稱“高瘦美”,這就導致了有許多并不是民樂演奏專業(yè)的人員魚目混珠。
其三,從表演曲目上來看,因大多樂坊為臨時組建,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統(tǒng)一排練,無法在演出時進行現(xiàn)場演奏,于是出現(xiàn)了“假演”的現(xiàn)象,即通過音響設備外放原聲,演員只是手持樂器在舞臺上扭動,并不進行真實的演奏。如:二胡的弓子上并不擦抹松香,以便在表演時不使其發(fā)出聲音。琵琶在彈奏時右手并不觸弦,只是作出彈奏的動作欺瞞觀眾。
其四,從曲目選擇上來看,在借用女子十二樂坊的原版曲目之外,有時也會將女子十二樂坊的兩首或三首曲目剪輯到一起以適用不同的場合需要。如:太原的一位專業(yè)剪輯音樂的人員將女子十二樂坊的《自由》《輝煌》兩首曲目斬頭去尾合并為一首,取名就叫《自由輝煌》。
“商業(yè)性、商品化、市場化是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大眾文化最基本的運作方式?!雹偃欢?,樂坊如此的發(fā)展和演變已然成為市場的奴隸,商業(yè)性娛樂性日益嚴重。婚慶公司、演藝公司甚至于樂坊團隊本身已然不在自身品質方面下功夫,為了爭奪市場更是使得樂坊流于低俗化和庸俗化,不是以民樂演奏的品質而是以樂坊成員暴露的著裝和浮夸的舞臺動作來抓住觀眾的眼球。但是由于各個樂坊長期以同樣的表演模式進行演出,即使服裝和演員再“養(yǎng)眼”,觀眾看久了也同樣會審美疲勞。那么樂坊如何尋求新的出路呢?從2012年和2013年開始,太原民樂演出市場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樂坊形式——水晶樂坊?!八贩弧本褪撬脴菲鳛橥该魉菲鞯臉贩粓F隊。雖然其樂器晶瑩剔透,其中藏有五顏六色的霓虹燈,甚至于表演時還加入了演唱和簡單的舞蹈動作,舞臺效果相較于之前更加絢麗奪目,但是仍然改變不了其“換湯不換藥”的事實。“當現(xiàn)代文化被大量‘復制’后,藝術的獨一無二的‘靈韻’也就消失了,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是模式化、無深度的平庸之作?!雹?/p>
民樂大眾化的目的不是人人會演奏民樂,而是人人都能夠欣賞得了民樂。因而,在傳統(tǒng)的民樂專業(yè)教學之外,這種流行音樂與民樂結合且動感十足的樂坊是大眾最容易接受且最方便欣賞到的民樂表演形式。然而,面對如今樂坊市場混亂不堪的現(xiàn)狀,筆者在憂慮之余也結合自身的經歷對民樂大眾化的發(fā)展作出了一些思考:如同聲樂表演中有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流行唱法的分類一樣,民樂發(fā)展也可以借鑒這一模式,在專業(yè)民樂之外拓展流行民樂這一分支。與專業(yè)民樂所須長期的藝術積累,高難度的技術技巧,多層次情感爆發(fā)有所不同的是,流行民樂技巧簡單、旋律通俗、易于學習和演奏,并不需要“童子功”,只要進行短期的訓練,稍有樂感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勝任流行民樂的演奏。這樣可以使民樂走入平民百姓家,人們可以自發(fā)組合樂團,豐富日常生活之余也能提高自身音樂修養(yǎng)。如此一來,民樂在大眾中的流行普及,再結合著專業(yè)民樂對大眾的專業(yè)化品質化的積極引導,大眾對民樂的鑒賞能力和水平一定會得到提高。
“大眾文化是以工業(yè)技術的標準化、復制化,產品的商業(yè)化為前提,這就決定了它具有追求經濟利益的特點,它的經濟沖動也會給人類文化帶來一些負面影響。”③雖然說,樂坊作為一種民樂在大眾化進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表演形式,不可避免會在大眾文化的裹挾下受經濟利益的影響降低其藝術內涵。然而,我們身處其中仍因該看到民樂大眾化的閃光之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民樂因復雜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而舉步維艱的時候,為其找到一條有別于傳統(tǒng)且適應時代潮流的大眾化之路?!?/p>
注釋:
① 陶東風,和磊,賀玉高.大眾文化教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23.
② 陶東風.和磊.賀玉高.大眾文化教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25.
③ 劉自雄,閆玉剛.大眾文化通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178.
[1] 陶東風,和磊,賀玉高.大眾文化教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3:25.
[2] 劉自雄,閆玉剛.大眾文化通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178.
[3] 李霜.中國民樂的困境、反思與對策——以“女子十二樂坊”為視角[J].社會科學家,2008,10.
[4] 蘇春敏.中國傳統(tǒng)民樂發(fā)展走勢的構想——由“女子十二樂坊”音樂現(xiàn)象引發(fā)的思考[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6,03.
[5] 秦翠.淺談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結合——以“女子十二樂坊”為例[J].大眾文藝,2011,14.
[6] 李臻.論民族音樂的生存危機與傳承發(fā)展——以“女子十二樂坊”為例[J].成功(教育),2012,04.
2015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語境下的大眾文化研究》研究成果(15BZW007)
孟欽照(1993-),女,山西呂梁人,廣西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yè)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批評;劉?。?965-),女,廣西北流人,廣西藝術學院文藝理論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