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啟訓
(紅河學院音樂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
莽人民間舞蹈的文化人類學闡釋*
郎啟訓
(紅河學院音樂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摘 要:莽人是生活在中越邊境的一個人口較少族群。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了承載其賴以信奉的核心精神文化的民間舞蹈。將莽人民間舞蹈納入到更廣泛的文化情景中,通過對其文化屬性、藝術特征、社會功能等多方面的闡釋,以求探尋其所蘊涵的深層文化特質,對于我們深入了解莽人歷史以及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莽人;民間舞蹈;文化屬性;藝術特征;社會功能
莽人是我國古代“百濮”族群的后裔,分布在越南、老撾和中國金平縣境內,他們有語言(屬于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一支)、無文字。中國的莽人,現(xiàn)居住在位于中越邊境的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金水河鎮(zhèn)南科村委會的龍鳳村、水龍巖和烏丫坪村委會的牛場坪村(原雷公打牛村)等3個村寨,2009年5月,國家民委批復將莽人歸族為布朗族(莽人),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中的一個族群。據(jù)2015年11月筆者的走訪調查,現(xiàn)共156戶,721人。由于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發(fā)現(xiàn)較晚等因素,莽人仍保留著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這一傳承其賴以信奉的核心精神文化符號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和多重社會功能。
歷史上,莽人是一個游獵于中越邊境上海拔超過1200米的深山密林中的族群,他們崇拜世間萬物,尤其崇拜祖先,其姓氏為圖騰姓氏,“提倡吃苦耐勞、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為人行善、講究禮貌、路不拾遺、同姓不婚等古樸原始的道德觀念”[1]。上世紀50年代末仍過著食物共享、集體勞作的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仍有刻木結繩記事、鉆木取火的痕跡。據(jù)牛場坪村的龍大說,其祖先是在長期的采集過程中逐漸嘗試并學會人工栽培農作物的,族群刀耕火種的歷史只有150多年。作為反映其歷史記憶和社會生活的民間舞蹈,滲透著狩獵文化內涵的祭祀、慶祝儀式形態(tài),容納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和神靈崇拜”[2],并以祭祀、慶祝儀式貫穿始終而組成“文化空間”,具有稚拙單一的原始思維形象和質樸泛靈的本位群體思想特征?!坝祟悓W家斯賓塞曾在他的《第一原理》中說,低級文化的民族的藝術是未開化的”[3]??梢钥闯?,“原始的舞蹈可能只是簡單的人類意識行為”[4]。莽人民間舞蹈無論從種類還是技巧來看,都較為單一,只有圈舞和橫排舞兩類。一般時值狩獵豐收和節(jié)日慶典,大家就圍在一起喝酒、唱歌、跳舞,場面熱烈,氣氛非凡。其舞動流程為:一人先快速擊躬(一種形似板鋤的鐵塊),類似于舞蹈前的提示,然后反復敲擊節(jié)奏,人們在該節(jié)奏下載歌載舞。同時,雙手有節(jié)律地前后擺動,兩腿交替,依次前后走步,人數(shù)時有變化,動作自然優(yōu)美。
(一)精神層面的藝術特征
從精神層面看,莽人民間舞蹈是一種典型的包含了族群信仰、生活情趣、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等文化和社會象征的自娛自樂與大眾表演合二為一的歌舞形式。“圈舞”抑或“橫排舞”,單一性別舞蹈還是男女共舞,其共同點是——舞者既是表演者,也是受娛者;可以先做觀眾,興起之時再加入歌舞行列,也可以一開始就成為其中一員。同時,在舞蹈進行之中,邊奏邊跳和邊唱邊跳都是被允許的。也就是說,吹奏樂器,打擊節(jié)拍和載歌載舞,是人們可以參與其中的多種不同形式。以此為基礎,舞蹈活動向著更為豐富的境域展開,既能體現(xiàn)和宣揚族群文化,又可以獲得良好的思想認知和心理愉悅。
(二)活動過程層面的藝術特征
從活動的過程來看,莽人民間舞蹈具有自由開放、歌舞合二為一的特征。莽人舞蹈在其過程中的關鍵是情緒的張揚和步伐的節(jié)拍變化。另外,這一舞蹈還具有形象突出、情節(jié)具體化的特征,在祭祀、婚俗等活動中的表現(xiàn)各各不一,這以情緒的傳達最為明顯。祭祀時,音樂旋律低沉哀婉,舞蹈情緒真誠含蓄;豐收時,音樂旋律輕靈昂揚,充滿了對生活、勞作形式的歌頌和敬重,所展現(xiàn)的意境和故事真實生動、躍然紙上??梢哉f,莽人民間舞蹈凝結著這一族群的智慧因子和極強的想象力,將勞作生產中的大多數(shù)活動遷移轉化為一種休閑性強的娛樂動作,又在其中融入了族群的精神。
(三)活動結果層面的藝術特征
從活動結果來看,它是勞動群眾情感的自然傳達,是日常勞作的酸甜苦辣,是豐收前后的喜逐顏開,是婚嫁時的甜蜜美滿,是祭祀時的敬重真誠……。這些活動,使該族群的內部成員彼此得到了精神交流,年輕男女借助舞蹈互通情愫,傾瀉衷腸,表達愛慕進而成婚配對;幼兒在舞蹈中嬉戲玩樂,初步認識了族群內部的生產生活勞作常識和社會規(guī)范;成人在舞蹈中加深了對族群社會規(guī)則的理解;女性在舞蹈中交流養(yǎng)育后代、顧身起家的禮俗儀式;老者在舞蹈中暢談人生關注生態(tài)等。故此,莽人民間舞蹈極大地幫助他們形成并固化既定的社會運行規(guī)則,引領著下一代莽人忠實地踐行社會契約,這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社會生產力,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促成了族群內部的和諧。
藝術是一種具有典型文化價值的社會存在。千百年來,其文化價值不斷綿延更新,與其他的文化要素和文化集合一起促進了人類的發(fā)展和進步。它在人的精神、思想感情和社會作用方面的影響,就是社會功能。
(一)審美認知功能
通常認為,藝術的審美認知功能是第一位的,其他社會功能都要建立在該功能之上。從莽人民間舞蹈的動作來看,男性的甩手和曲步前行具有堅毅、果敢的形象特征,女性有柔情似水的母性特征,孩童有活潑、向上的形象特征,長者身上有厚重樸實的形象特征;從舞蹈時的歌詞來看,豐收歌明顯地描摹豐收時的喜悅情懷,訴情調里表達著對愛情的渴望……這些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出莽人對現(xiàn)實生命的尊重,對美好情感的贊美,對勞作豐收的禮贊,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另,在實地調查中發(fā)現(xiàn),青春期的莽人男子在舞動甩手時會有意無意的以手臂觸碰中意女性的乳房來表情達意,女性接受與否均有不同的動作表示,這透視出通過舞蹈形式能讓族民把握本族群社會規(guī)范、表達方式和異性交往等方面的理解和認知。
(二)文化傳承功能
藝術是對社會生活形象的反映?!八ㄟ^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再現(xiàn)社會生活的圖景”[5]。莽人民間舞蹈是一種統(tǒng)合了莽人社會規(guī)范、社會運行制度和交際、禮儀的娛樂形式。由于莽人的游獵生活過多的依賴自然條件,居住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性導致文化的不穩(wěn)定性,其形成的社會規(guī)范沒有程式化的教化范式。因此,族群文化只能以口承、印記等形式傳承。舞蹈這一文化表述形式也就以自己獨特的身體語言記載族群歷史文化、延續(xù)族群記憶、整合族群心意狀態(tài)。通過莽人民間舞蹈“擊躬、呼號、頓足下蹲、曲步前行”的表演特點和程式可以看出,它固化了本族群的歷史文化意象,蘊含了本族群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全體族民能夠對本族群游獵的歷史發(fā)展文脈有個清晰的了解。
(三)教育教化功能
“特定的藝術形式是生活的教科書,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傾向、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和哲學觀點,改變人們的人生態(tài)度,激勵人們?yōu)閷崿F(xiàn)人類進步的社會理想而斗爭,起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6]。莽人民間舞蹈的教育教化功能不是通過抽象的說教方法教授一定的道德標準,而是把這種道德標準通過一定的肢體語言和組織形式外化地表現(xiàn)出來,通過這種極具表現(xiàn)力和渲染力的外化讓人們把道德追求形成一種個體的內在訴求。雖然莽人民間舞蹈的表演人員構成較為自由,但不同的表現(xiàn)內容對參與者的要求不一??梢詫⒚嗣耖g舞蹈以人員構成為標準,分為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男女雙人舞等諸種類型。男子舞注重模仿狩獵動作、射殺動作,這就為下一代在正式進入狩獵角色之前認知和了解狩獵、圍獵的基本情況,掌握一些基本的動作技巧和自我保護技能;男女混合舞通過不同舞者的合作與搭配,讓人們學會如何與異性、長輩、晚輩等不同對象相處,在種種社會關系中找到融洽的平衡點;由德高望重的魔工所主持的以宗教祭祀為主題的舞蹈及音樂唱詞,能讓莽人了解自己族群的歷史、習俗、信仰和儀式規(guī)范,找到文化的立身之本。
(四)娛樂鍛煉功能
族群既是民間舞的“生產者”,更是民間舞的“消費者”。民間舞所蘊涵的族群精神的開釋和自我炫耀是族群傳承它的直接動因,“其核心是在審美中享受精神快感。”[7]在歷史的長期演進中,莽人民間舞蹈的形式逐步定型,并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一種以走、跳、旋轉為基本運動形式的全身性運動。其既是隨性的情感抒發(fā),又包含對生產勞作場景的模仿。在舞蹈表演過程中,節(jié)奏的律動具有活動肢體的功能,手、足、腰等不同部位的動作形式能使肌肉、關節(jié)、韌帶得到良好的鍛煉,通過律動,族民在一定的藝術形態(tài)競爭、對抗中實現(xiàn)了個性的覺醒和張揚,增強了自我肯定,進而通過體能的釋放而獲得了身體和精神的充分滿足與享受,強化了生命機體功能,豐富了文化生活,增進了族民之間的交際和了解。漢代《毛詩序》說:“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見,舞蹈是娛樂宣泄的最高形式。所以,參與者在舞蹈過程中獲得了娛樂、人際交往、融入群體的充分滿足,增強自身體質的健康發(fā)展。
莽人民間舞蹈作為莽人文化的一種表述形式不是一個偶然的文化現(xiàn)象,與其他民間舞蹈一樣,有其產生發(fā)展的自發(fā)性和自覺性。作為一個人口較少族群,在不斷地游獵遷徙過程中,依然保存并堅守自己的族群特性實屬不易。2009年,伴隨著國家針對莽人專項扶貧工作的落實,莽人的生產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重大變革,面臨巨大的社會文化轉型,其族群文化還能延續(xù)多久,不得而知。誠然,在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人口較少族群的傳統(tǒng)文化顯得更為脆弱。通過文化人類學的分析方法,將莽人民間舞蹈納入社會文化情景中加以研究,使我們能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視野去認識和了解這一打上了莽人自身審美取向烙印的文化所蘊涵的藝術特征、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對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羅斯,丁樹勇.中國最小族群 莽人走出大山[N].香港《文匯報》,2009,10,4.
[2] 王蘭鳳,許敏.莽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研究[J].科教文匯,2013,03.
[3] [美]威廉˙A˙哈維蘭.文化人類學[M].上?!蒙虾I鐣茖W出版社,2006.
[4] 熊曉輝.土家族民間舞蹈形象的文化人類學闡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5][6]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 唐玉琴,徐進.藝術導論[M].上?!蒙虾=逃霭嫔纾?009.
*基金項目:2014年度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中越邊境布朗族莽人民間樂舞及其文化生態(tài)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YB2014113)
作者簡介:郎啟訓(1980-),男,云南昭通人,紅河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間樂舞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