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節(jié)很快就到來,官方預測今年春節(jié)全國旅客發(fā)送量29.1億人次。看到這個數(shù)字,幾乎已經(jīng)可以看到密密麻麻蜂擁在全國各地的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的提著大包小包的中國人。他們的日程不同但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回家。盡管中國農(nóng)歷年的“年味”日益淡去,但“回家”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
安土重遷的中國人,流連故土的中國人,原來一直在遷徙之中。我們像候鳥一樣南來北往,東奔西突,為了生計,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家人,為了家。然而,家到底是什么?它對處于今天這個當下的中國人,到底有何種意義?對于家的思考又有可能把我們帶往何處?
石勇的文章在最本質(zhì)和深刻的意義上戳到了你我的痛處,從遠古時代到技術改變一切的今天,家和我們最本真的自我有關?!斑^年時,在家里,在家所置身的社群、地理空間里,我們真正放下了跟謀生有關的一切,也即是跟我們與世界、他人分裂時所感受到的一切。正是克服了分裂,我們才真正找到了最本真的那個自我,找到了家?!?/p>
中國人已經(jīng)習慣了高速地“被運轉(zhuǎn)”著,30年來的改革開放,不但帶來了驕人的經(jīng)濟成績,也帶來了越來越脆弱的家庭關系。在日常的奔波忙碌中,我們似乎很少去想,到底家是什么。關于“家”的話語,似乎曾一度被遺忘、被冷凍,或者被忽略。當讀到張墨寧關于一百年來家庭話語的變遷時,你會獲得關于這種忽略的新的思考—它與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有關,和變動的思想潮流有關,也和今天的社群和個體的新的關系有關。
春節(jié)無法避免是一個關于“家”的大敘事,那些曾經(jīng)在春節(jié)中被強調(diào)的儀式,其實構成了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一些基本的身份和認定,正是在這種身份和認定里,人與人之間的結連是具有安全感的,具有辨認性的。李少威回憶了他成長時在廣東韶關所經(jīng)歷的春節(jié)的習俗和儀式。當這些儀式遠去時,我們能否為今日的自己構建一種新的秩序?
除了時間強調(diào)著改變,空間也迅速發(fā)生著變化。何蘊琪的文章談到了空間和地域?qū)τ谝粋€人身份認同和家的尋找的意義,而在羈旅生活已經(jīng)成為日常的今日中國,如何在另一種空間中為異鄉(xiāng)人提供家的結連,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這期我們還選取了來自廣東、上海、新疆等地的一些普通家庭的生活照,讓讀者在視覺中感受當下的中國人家庭。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p>
回家,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因為它里面有著和我們本真的、本質(zhì)的自我結連的渴望。回家,也是一個接受心靈洗禮的儀式。
策劃|南風窗編輯部 ? 統(tǒng)籌|何蘊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