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琦
(江漢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湖北 武漢 430056)
借鑒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的幾點思考
彭 琦
(江漢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湖北 武漢 430056)
美聲唱法作為世界聲樂傳世“瑰寶”,源于歐洲古典聲樂傳統唱法,后經世人不斷傳承與演繹逐步形成的一種聲樂唱法。其高亢委婉的旋律一直為世人所稱道和喜愛,發(fā)展至今已經成為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音樂文化財富。伴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世界各地美聲唱法的普及與教育也相繼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美聲唱法傳入我國后,很快被眾多音樂工作者傳承、應用,逐步形成教學科目列入國內各大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學。在美聲唱法的系統教育之下,我們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蜚聲國內、享譽世界的美聲歌唱家。然而有一種現象卻不容樂觀,盡管我們引進學習美聲唱法已長達七十年有余,取得成效的大多為意、德、法等外語形式的學唱,而以中國漢語語言形式的借鑒演繹卻鮮有涉獵。身為中國人更應當懂得尊重民族的聲樂傳統,我們引進不是簡單的學習與傳唱,而應該是在借鑒的基礎上加以演繹?;诖耍疚闹斠钥茖W的態(tài)度粗淺地分析了西洋傳統美聲唱法的規(guī)范化特點,透視了漢語言吐字發(fā)聲應用美聲唱法的問題,最后做出借鑒美聲唱法唱好中國作品的幾點思考。對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中國作品演唱;美聲唱法;借鑒;思考
國內聲樂教育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涉及美聲唱法教學基本采用一些經典外語曲目。討究起來大都認為漢語曲目咬字難于外國歌,中國歌的演唱不如外國曲目順暢,聲音也不及外國曲目那樣圓潤動聽。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辯證地予以討究,既然西方多國能夠各具特色地語言演繹美聲唱法,那么我們身為中國人,在這片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就沒有理由不唱好中國歌。
西洋傳統的“美聲唱法”,即“BelCanto”,這句意大利語所表達的實際概念為“美好的歌唱”。它是融歌唱者聲音、氣質、風度與歌唱內容完美融合的形式體現。宣泄的是一種聲音能量的美,展現的是一種氣場效應的美。而當我們聆聽美聲大師演唱時,我們在感受他們獨特各異音色的背后,更多領悟的是他們共性且規(guī)范統一的聲音特點。西洋傳統美聲唱法規(guī)范化聲音特點,大致概括為:“通、圓、實、純、亮、活、松”七字訣。
所謂“通”,泛指聲音的通透流暢。而通透流暢的聲音,是各部位發(fā)聲器官于歌唱發(fā)聲動作中最協調狀態(tài)下的產物。西洋美聲唱法追求的是人的共鳴腔體上下空間相通、保持氣息通透流暢,而氣息與聲音的通透流暢則是統一聲區(qū)、擴展音域的最基本前提。
所謂“圓”,泛指聲音的圓潤絲滑。西洋美聲唱法最注重強調的是聲音的圓潤絲滑與連貫,是基于聲音圓潤絲滑的角度來表現聲樂的美感。而圓潤絲滑的聲音則是通過拷貝聲音的共鳴腔體宣泄而出。
所謂“實”,泛指聲音的結實有力。唯有結實有力聲音的精彩表現,才會有聲音的威力,以此成為成就實力的象征。
所謂“純”,泛指音色的清純潔凈。清純潔凈的音色如同潔凈的水一般沒有任何污物的污染。相對而言音色愈純凈,聲音愈是透明、清晰。西洋美聲唱法追求的這種美是賞心悅目、令人陶醉的。
所謂“亮”,泛指音色的鮮明亮麗。鮮明亮麗的音色讓人無限憧憬與向往,鮮明亮麗的音色,是陽光與生機的象征,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因此,音色鮮明亮麗的西洋美聲唱法強力十足,即便樂隊實力再雄厚,一道明亮的音色也能劃“墻”而出,成為萬眾矚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所謂“活”,泛指聲音的通靈活躍?;诖耍餮髠鹘y美聲唱法致力培養(yǎng)演唱者將聲音表現得自如、靈活,以此隨心所欲來表現歌曲藝術上的內涵,這是一名歌唱者純熟掌握西洋美聲唱法技巧的完美體現。
所謂“松”,泛指聲音的潤滑松弛。而聲音的潤滑松弛,帶給聽眾的是心靈的無比輕松與愉悅,聽眾所得到的是心理上的興奮與滿足。
一是吐字發(fā)聲的問題。通常講,美聲唱法以意大利語演唱形式最為流行,與其語音特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講究共鳴腔體與高位置的整體運用,要求緊貼后咽壁吸附發(fā)聲,作為美聲唱法的發(fā)源地,意大利語這一富有歌唱性的語言很容易做到,而對漢語來講則相對復雜。主要問題表現在曲目的吐字發(fā)聲上,有人認為中國作品的吐字不宜清晰,否則將影響應有的聲音質量。在中國作品的美聲唱法演唱中,因共鳴位置較低而導致音量較小,同時聲音會過于拘謹、咬字太死,致使中國作品整體表現與美聲唱法藝術要求相去甚遠。
二是中國作品其本土風格缺失的問題。簡單地講,美聲唱法其審美原則是將聲音的藝術規(guī)格以及共鳴形象置于首位的,它追求的旋律線條與以聲傳情連貫承接的美,形式上不受曲目節(jié)奏、語言規(guī)律限制與左右。于是很多演唱者在有了一些美聲唱法技巧后,極易受到西洋美聲唱法的審美概念束縛,演唱起中國作品時,自然而然對聲音與技巧過分倚重,導致作品處理不當,造成中國作品其本土風格缺失。
三是發(fā)聲共鳴的問題。既要將共鳴用得恰到好處,又能用得自然得體,這就需要把握住適當的“度”。不同曲目時代背景不盡相同,其表現形式與風格也差異有別。共鳴選擇狀態(tài)的不同,其共鳴語言所結合的形態(tài)的也大有不同,這就需要我們給予科學的探究。
綜合以上所述,如何借鑒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筆者認為應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基于西方美聲唱法追求聲音形象的特點,轉變我們傳統的咬字方法,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法,做好西洋美聲唱法規(guī)范化的發(fā)聲訓練,逐漸嘗試西洋美聲唱法中漢字和風格的準確把握,最終做好西洋唱法與中國風格的完美融合。
一是秉承西洋美聲唱法規(guī)范化的發(fā)聲訓練。概括而言,西洋美聲唱法在其發(fā)聲訓練上歷來秉承自身的特殊要求與原則。在呼吸方式上講究胸腹的聯合運作,發(fā)聲位置要置于“面罩共鳴”的腔體中,并追求連貫的聲音與統一的聲區(qū),細節(jié)上講究音量強弱分明的控制,并重在追求聲音靈活性的把控與優(yōu)美音質的整體展現。因此在實際訓練中通常采用哼鳴或無字練習,逐步找尋聲音的高位置。
此外運用五個元音“a、e、i、o、u”,通過常用輔音的疊加,共同訓練聲音共鳴。比如根據u元音于喉位發(fā)音底端的特點,廣泛進行哼唱,構建發(fā)聲的u通道,以此來打好聲音訓練的基礎。對意大利語種母音或輔音疊加發(fā)音練習,練習者必須保持在吸氣狀態(tài)下注意咽部咬字,口型不要夸張過度。此外,以此為基礎逐漸演唱一些意大利名曲,逐步擴展演練者的音域,循序漸進地提高其發(fā)聲技巧與演唱能力。
二是逐漸嘗試西洋美聲唱法中漢字的準確位置。在美聲唱法發(fā)聲訓練中練就優(yōu)美的聲音特質后,訓練的重點應放在共鳴位置與聲音統一的情況下進行美聲唱法的漢語咬字。眾所周知,我國的語言文字由聲母、韻母兩因素構成。我們在漢語咬字中,必須正確識別聲母、韻母及聲音共鳴的位置。在口腔前半部發(fā)出聲母,在口腔深處發(fā)出韻母,將共鳴部位置于面罩內,以此把口腔前半部分盡最大可能地給予解脫,使口腔前部位靈活自如,使千變萬化的吐字均不會波及發(fā)聲和影響聲音的正常發(fā)出。在形成聲母之時,清楚敏捷、快速連貫并收放自如,同時精準演繹韻母,重在形成韻母腔體共鳴。由于漢語與意大利語發(fā)聲的較大差異性,對發(fā)聲的影響在所難免。所以,要借鑒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原則上要秉承美聲唱法的訓練方法來練好聲音,才能在此基礎上練習漢語的合理咬字。
三是、洋為中用、借鑒文章不懈拓展演唱領域。要虛心學習西洋美聲的演唱技巧,并科學引進西洋美聲靈活性的發(fā)聲方法,同時結合我們的本土審美習性,適時消化融合,使其格調鮮明、語言生動,以此進一步打造中國特色的美聲唱法,完美表現我泱泱中華細膩質樸的民風與情感,不懈拓展處演唱藝術的新領域。
美聲唱法是世界聲樂傳世“瑰寶”,與意大利、德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美聲唱法上還有相當的差距,所以我們要吸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本文簡單分析了西洋傳統美聲唱法的規(guī)范化特點,揭示了漢語言吐字發(fā)聲應用美聲唱法的問題,并就如何借鑒美聲唱法唱好中國聲樂作品提出了幾點粗淺的看法,希望能對大家用美聲唱法唱好中國聲樂作品盡綿薄之力。
[1] 喻曉雯.意大利語語音優(yōu)勢與美聲唱法啟蒙訓練.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01.
[2] 周瑩.如何用美聲唱法唱好中國作品.藝術教育,2006,05.
[3] 沈湘著,李晉瑋、李晉媛整理.沈湘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4] 肖黎聲.以腔行字——美聲唱法歌唱訓練之我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7,02.
彭琦(1982-),女,湖北武漢人,江漢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