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姍姍
論明代的史館與史官
文/曹姍姍
明代的史館和史官隸屬于翰林院,史官可以通過修史入內閣。與翰林院、內閣復雜的關系,使史館、史官的職能模糊。專職史官有修撰、編修和檢討,有修史、記注起居、充考試官、充使臣等職能。史館修史講究程序,總裁在修史活動中的作用大于以往的宰相監(jiān)修。史館修史能保證史書的真實、全面;促進私人修史;削弱官方禁私史的力度等,對清修《明史》有積極借鑒作用。關鍵詞:明代;史館;史官;修史制度
中國古代的修史活動在唐代以后主要在史館內進行,由史官執(zhí)筆,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撰寫史書的任務。史官由來已久,“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1](p208)史館晚于史官出現,它的建立使官方文獻的利用率大幅度提升,為組織撰寫史著提供優(yōu)良場所,促進史學的發(fā)展。但關于明代的史館和史官,歷來以批評為主。清人曾說:“明修《元史》兩次設局,毋怪乎草率荒謬,為史家最劣也?!盵2](p1)后來學者也基本持此觀點,事實上,明代的史館、史官有其特殊之處,并促進明代史學的發(fā)展。
明初“循元之舊,翰林有國史院,院有編修官,皆九品而無定員,多或至五六十人,若翰林學士待制等官,兼史事,則帶兼修國史銜?!盵3](p179)吳元年(1363),置翰林國史院,學士、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直學士、修撰、典簿、編修等官。洪武元年(1368)改為翰林院,內置國史院,是明初的修史機構。洪武二年,朱元璋召中書左丞相李善長為監(jiān)修,宋濂、王祎為總裁,開局官修《元史》。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罷國史院,但仍“以修撰、編修、檢討專為史官,隸翰林院”[3](p179)。建文帝時,于翰林院下設文翰、文史二館,文翰館有侍講、侍詔、侍讀等官,主要負責講經事務,文史館有編修、檢討等官,負責修史。朱棣廢除文翰、文史二館,但修史作為翰林院的職能之一被保留下來。明成祖還選翰林院侍講、侍讀、編修、檢討官解縉、楊榮等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務的同時又繼續(xù)履行史官之責,此后歷朝因襲。史館雖隸屬于翰林院,但與翰林院不在同一個地方,據謝貴安考證,“明代史館應在禁中左順門內的內閣及其誥敕房東閣附近?!盵4]史館內又分東西十個館,分管編述之事。西面六館是修撰場所,東面四館張居正主持修史時曾在此整理史料。
商明慧認為“明代的翰林院實際上就是明代史館的翻版,所不同的是,翰林院所涉及修史的職掌和規(guī)模比史館更加廣泛,更加龐大而已?!盵5]商明慧把整個翰林院看作是明代的史館是不確切的。明代史館雖然與翰林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并不等于翰林院,翰林院“掌制詔、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盵6](p1786)翰林院下有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五經》博士、修撰、編修、檢討等官,基本都參與修史事務,但是,只有修撰、編修和檢討是史官,是修史時的專職人員。
可見,明代的史館不再擁有完全獨立的地位,修史成為史館眾多職能中的一種。但由于史館身處明代政治活動集中的翰林院,使史館得以接觸和保留真實、權威的政治史料,為修史提供便利。
明代史館修史,其史官既有專職,也有臨時抽調或者遴選。朱元璋稱吳王時初置翰林國史院,所設史官有“修撰、典簿正七品,編修正八品?!盵7](p338-339)洪武二年升修撰為正六品,洪武十四年增設檢討官。至此,修撰、編修、檢討成為明代的史官,隸翰林院。翰林院中還有其他官員,“侍讀、侍講以下屬官,官名雖異,然皆不分職,史官皆領講讀,講讀官亦領史事?!盵3](p179)可見,在翰林院的統(tǒng)領之下,史官及翰林院其他官員,有分工但不明確。
翰林院專職史官的選拔途徑多樣,明初常采用舉薦、征召之法?!氨驹汗俳杂伤]舉進,四年辛亥,雖設進士科,未有入翰林者。”[8](p27)焦竑也認為“國初修書,多招四方文學之士,不拘一途?!盵9](p30)但如果急需人才時,政府也會征召,嘉靖八年,“以侍從人少,詔采四方有學術者以充其選,因改御史胡經、員外郎陳束、主事唐順之等七人俱為編修。”[6](p1788)洪武十七年以后科舉漸興,薦舉之法漸輕并逐漸形成了史官必須是進士的趨勢。洪武十八年,授予殿試一甲丁顯等三人為修撰,二甲馬京等為編修,吳文為檢討。這是科舉進士首次被授予翰林院史官之職?!岸荒瓴哌M士,以第一甲任亨泰為修撰,第二人唐震、第三人盧原質為編修,自是遂為定式?!盵10](p26)二甲、三甲中若遇優(yōu)秀者,“讀書翰林院,以學士一人教習之”[6](p1786)是為庶吉士。永樂二年,庶吉士被納入翰林院的職位中,無定額,此后歷朝因襲。
明代史官與翰林院其他官員的職能重疊,其職能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修史。史館開館修史,“修撰掌撰述,編修掌纂輯,檢討掌檢閱?!盵10](P43)史館修史雖也有其他官員參與,但史官是主力。第二,充考試官。明代鄉(xiāng)試、會試有兩個考試官,都以翰林院官員充之,其中一位必是史官?!坝罉饭镂?,命侍讀胡廣、編修王達為順天府考試官,賜宴于本府,自是遂為定例。”[8](p181)第三,記注起居。明代起居注時置時廢,萬歷時張居正曾上書言:“國初設起居注官,日侍左右,記錄言動,實古者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之制。迨后定官制,乃設翰林院修撰、編修、檢討等官。蓋以記在事重,故設官加詳?!盵11](萬歷三年二月丙申)第四,充經筵、日講官。朱元璋時“王備官翰林檢討,進講經筵,以文字供職?!盵12](p129)英宗正統(tǒng)年間經筵、日講有了固定的時間和場所,史官的這一職能才真正確立下來。但是,史官充經筵、日講官是以翰林院官員的身份執(zhí)行的,并非因為其史官身份才能擔任。侍讀、侍講是日講官的專職官員,經筵多由內閣成員或首輔擔任。第五,充使臣。正德六年,編修湛若水充安南冊封使正使。明代中后期,史官多充冊封使,例如萬歷十七年,“修撰唐文獻等為正使,檢討徐應聘、行人陳容淳等為副使,持節(jié)冊封衡王翊鑊妃吳氏、荊世子繇樊”[11](萬歷十七年四月甲辰)。第六,行勸諫。勸諫之職史官偶爾力行此事。嘉靖三年,“編修鄒守益請罷興獻帝稱考立廟,下錦衣衛(wèi)……修撰呂構言大禮未正,下錦衣衛(wèi)。”嘉靖十一年,“編修楊名以災異陳言,下獄謫戍?!盵6](p225)萬歷五年,“以論張居正奪情,杖編修吳中行、檢討趙用賢?!盵6](p265)可見,明代史官向皇帝勸諫的內容大多數是關于禮儀的。
綜上,明代的史官非進士而不能成,其整體素養(yǎng)明顯高于以往朝代。由于史館不常設,史官隸屬于翰林院,因此職能紛繁復雜,不以專門修史為務,使得明代史官活動范圍廣泛,擴大了史學在官僚集團中的影響,且增加了史官的政治性。明中后期史館修史的總裁多由內閣首輔擔任,史官可以通過參與修史而被擢升。
明代開史館修史講究程序。一般由皇帝下詔命令修史,然后由翰林院統(tǒng)領修史活動,最后由監(jiān)修官、總裁等上表進呈。洪武二年,朱元璋召集群臣,征召山林遺逸之士,詔修《元史》。建文元年,“詔修《太祖高皇帝實錄》,以魏國公徐輝祖監(jiān)修,禮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董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王景彰,翰林學士侍講方孝孺為總裁”;[13](p1)永樂元年“上諭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14](永樂元年秋七月丙子朔)編纂《永樂大典》;仁宗洪熙元年命令行在禮部、行在翰林院修《太宗實錄》??梢姡髑捌谑佛^修史先由皇帝下詔命令修史,并任命監(jiān)修官、總裁等,然后再由史館付之施行。史館確立修史任務、修史人員之后,就開始正式進行修史。
修史首先要搜集資料。明代官修史書的資料主要源于政府檔案。在中央,將各衙門的文案、事件修輯成文冊,送館參訂,以備六曹編纂所需。隆慶之前,政府還派辦事進士赴地方搜集資料。洪熙元年修《仁宗實錄》,曾“遣進士陸徵等分往各布政司暨郡縣,采求史跡,類編文冊,悉送史館,以備登載?!盵15](洪熙元年閏七月壬子)隆慶之后,地方資料改由各地提學負責。資料搜集完成后,總裁制定史書的凡例等,然后由史官執(zhí)筆開始書寫史書。史館修史完成后,由監(jiān)修官、總裁官上表進書。宣宗時《太宗實錄》、《仁宗實錄》完成后,“監(jiān)修官英國公張輔等率總裁、纂修官,皆朝服,捧《實錄》置輿中……至奉天門下,監(jiān)修、總裁、纂修官等官捧《實錄》置于案……上御奉天殿……監(jiān)修、總裁官、纂修等官入班……內侍官舉《實錄》案置內殿中……(監(jiān)修)宣表……(皇帝)宣制”。[15]宣德五年正月壬戌呈書儀式結束后,皇帝在禮部宴史官,對眾史官的賞賜常在宴會之上宣布,次日宣布擢升官階的史官。
綜上,明代史館修史制度在中期以后發(fā)展完善。史館始終不作為常設機構,只有皇帝下達修史任務后才開館修史,以勛戚充監(jiān)修官。內閣制度形成后,內閣首輔充首席總裁,翰林學士任總裁、副總裁、纂修官等。史書完成并進呈皇帝后,對史官獎勵的形式主要是賞賜和升遷。賞賜的對象包括所有的工作人員,升遷的對象一般是纂修人員,官升一級或升俸一級,對于首輔等加榮譽職銜。
明代的監(jiān)修官則由勛戚擔任,意在提高修史的規(guī)格,并不實際參與修史工作??偛貌恢挂粋€,一般由翰林學士擔當,明代中后期一般由內閣首輔擔任??偛秒m然不是專職的史官,但其職責與唐代宰相監(jiān)修類似,參與史書的潤色和修改。
明代,總裁對修史的工作方法和進度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官修《元史》的總裁是宋濂,其他修撰者“皆山林布衣,發(fā)凡舉例,一仰于濂,濂通練故事,筆其綱領及傳紀之大者,同列斂手而已?!盵12]P128張居正總裁《世宗實錄》和《萬歷大明會典》時改進了修史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他主要采用“專任圖程”“立程責效”的方法,明確正、副總裁的職責分工,分層管理?!吧w編纂之事,草創(chuàng)、修飾、討論、潤色,必工夫接續(xù)不斷乃能成書,而職責要緊又在副總裁官……立程為限,每月各館纂修官務要編成一年之事,送副總裁看詳;副總裁務要改完一年之事,送臣等(總裁)潤色。每年五月間、十月間,臣等將纂完稿本各進呈一次?!盵11]隆慶六年九月辛亥總裁總負責修史工作,確立修撰的體例、內容文字的刪潤、人員的調動等,副總裁協助總裁工作,定期檢查修撰任務的完成情況。這一方法大大提高了修史的效率,使得《世宗實錄》、《穆宗實錄》和《萬歷大明會典》在萬歷一朝同時進行修撰,并分別用五年、兩年、十一年的時間完成。綜上,總裁出身為語言功底強的翰林學士且具備豐富的政治經驗,保證了官修史書的質量和政治性的統(tǒng)一??偛萌尕撠熜奘饭ぷ?,既能利用官方的有利條件組織修史,又能充分發(fā)揮個人才能,使修史思想一以貫之。
第一,保證史館修史的真實、全面。朱元璋曾“諭起居注詹同等曰,國史貴乎直筆,是非善惡皆當書之”。[7]吳元年夏四月壬子此外,明代歷朝《實錄》存在一些不符合史實的記載,但史官中也不乏正直、不畏權勢之人。“《孝宗實錄》,焦芳多以意毀譽期間,而武宗朝大奸相繼亂政,其事紛雜,諸史官相顧不能書。董公玘于記載詳而不冗,簡而能盡,又因以正前錄之訛謬,歸之至公,其有功于國史甚大?!盵12](p131)可見,明代開國時就注重史書的真實性,于史料的搜集上很是用心,史官也能保持基本的操守,據實直書。此外,史館修史,取材起居注、日歷、時政記以及政府部門的關于“天文、地理、宗潢、禮樂、兵刑諸大政,及詔敕、書檄、批答王言,皆籍而記之?!盵6](p1786)內容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
第二,刺激私人修史的熱情。明代史官皆出身進士,任史官卻不專任史事,史官為了彌補入史館卻不修史的遺憾,紛紛獨立著史。曾于萬歷末進入史館的朱國禎,入館不到三日,修正史活動就無疾而終,朱國禎自覺“有愧其名甚矣”。[16](p34)于是發(fā)憤立志自作明史,終成《皇明史概》。此外,史官在明代的待遇優(yōu)渥,又是仕途通達的一條捷徑,也促進了整個社會的修史熱情。
明代史館、史官的史學性質相對弱一些,但政治性得到了強化。修史除了宣傳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外,多被政治斗爭利用。史官的職責沒有被貫徹實施,修史成為獲得功名利祿的工具。明人評價當時的社會:“世人做事,較計成敗利鈍,畏首畏尾,自為之念重,而責任之意疏,所以蔽多積于循襲,而事每牽于掣肘。”[17](p77)史官中確實也不乏想專心修史之人,但每每牽絆于政治糾葛,未能如愿,萬歷一朝修兩實錄、會典,如果沒有張居正的有力調度,短期內不可能完成。史館、史官不能在史學上發(fā)揮領導模范作用,卻不斷穿梭于政治活動現場,無怪乎明代官方史學沒落,私家史學興盛。但是,明代史館修史仍給后人留下寶貴的經驗。清初《明史》的修撰基本也采用正、副總裁專任責成的制度,取消勛戚擔任監(jiān)修官,選用有組織能力的文臣擔任監(jiān)修總裁,舉薦、征召明遺民以布衣身份參與修史等,都是吸收了明代史館修史的經驗。
(責任編輯:李淑芳)
[1] (唐)劉知幾著,白云譯注.史通[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7.
[3] (明)陸容.菽園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 謝貴安.明代史館探微[J].史學史研究,2000,(2).
[5] 商慧明.明代史館考[J].江淮論壇,1991,(1).
[6] (清)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 (明)胡廣等.太祖實錄[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
[8] (明)黃佐.翰林記[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9] (明)焦竑.澹園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 (清)鄂爾泰,張廷玉.詞林典故[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11] 明神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
[12] (明)焦竑.玉堂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3] (明)朱睦楔.革除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4] 明太宗實錄[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
[15] 宣宗實錄[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
[16]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17]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M].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National ArchivesAnd Official Historian in The Ming Dynasty
Cao Shan-shan
K248
A
1005-9652(2016)01-0175-04
曹姍姍(1988—),女,河南鞏義人,天津師范大學,2014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