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上海師范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中心編輯的《非遺傳承研究》正式創(chuàng)刊,在此謹表熱烈的祝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就像空氣和水一樣,人類絕對離不開它,離開它就會出現(xiàn)文化斷流、精神枯萎。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意識、審美追求和情感記憶,集聚著中華兒女的聰明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量,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石。
上海獨特的工商業(yè)文明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反映古代民間信仰的民風民俗;有人們喜聞樂見歌舞戲曲;有巧奪天工的手工技藝以及攝人心魄的民間絕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根本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充分認識非遺保護的重要意義,讓先輩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世代相傳,使其在全球化語境中獨樹一幟,永不凋零,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貴刊的創(chuàng)辦正以行動踐行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非遺傳承研究》的創(chuàng)刊為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各界人士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學術研討和經(jīng)驗交流平臺。我希望貴刊能始終樹立精品意識,不斷提高刊物質量,為推進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做出貢獻。
大學辦學刊,得天獨厚;學人辦??眯膽?。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會、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愿繼續(xù)與上海師大非遺中心加強合作,也愿多方位支持《非遺傳承研究》的編輯出版,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擔當,共同的使命,共同的追求。
愿《非遺傳承研究》越辦越好!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會會長、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高春明
2016年2月29日
自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以來,全國各地的非遺保護工作都開展得如火如荼。
浙江省在申報人類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連續(xù)位列全國之冠;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登錄數(shù)和新發(fā)現(xiàn)數(shù)位居各省第一。我省非遺保護體系和文物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加強和兄弟省市非遺保護中心的溝通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斗沁z傳承研究》的創(chuàng)刊,讓我看到了上海在非遺保護工作方面,特別是非遺進校園方面的積極探索。
校園可謂非遺傳承的根據(jù)地,上海師范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校園傳承方面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成立僅一年多,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斗沁z傳承研究》的出版,預示著上海師大的非遺保護、傳承及研究工作又邁上了新的臺階。
《非遺傳承研究》不僅是對上海非遺傳承工作的展示和思考,也會對全國非遺保護工作起到了啟發(fā)和促進作用。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一員,我非常期待能看到這一刊物的問世。
最后,我代表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向上海師大非遺中心,向《非遺傳承研究》編輯部致以誠摯的祝賀,衷心祝愿貴刊越辦越好。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裘國梁
2016年2月29日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泛觀博取,開卷有益。春到濃時花自開,欣聞上海師范大學主辦、上海師范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中心承辦的《非遺傳承研究》創(chuàng)刊,我謹代表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和最誠摯的祝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全人類共同守護的精神家園。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蘇滬一衣帶水,情誼相連。自 2004 年起,江蘇全面啟動非遺保護工作,以傳承和弘揚江蘇地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目標,構建出具有江蘇特色的非遺保護體系;上海則以海納百川的精神,加大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力度,形成了具有海派特色的非遺保護格局。
上海師大非遺傳承研究中心發(fā)揮自身學術優(yōu)勢,積極開展深層次、高水平的研究,大力推進了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意的探索和實踐,打造出非遺傳承與保護的一支新興力量。在如今紙媒不景氣的形勢下,更是鏗鏘前行,創(chuàng)辦《非遺傳承研究》這本專業(yè)性、公益性的刊物,彰顯其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此,非遺傳承與保護又多了一塊研究與宣傳的陣地,又添了一處交流與共享的平臺。
衷心祝愿《非遺傳承研究》越辦越好,也希望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上海師大非遺傳承研究中心攜手共進,深耕細作,借助《非遺傳承研究》寬廣而又多元的舞臺,共同守望非遺,傳承文脈,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努力!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趙魯剛
2016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