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兮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
微信公眾號平臺傳播作品的著作權問題探討
莊 兮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時至今日,微信已經為大多數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進行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微信軟件所提供的微信公眾平臺更是大受歡迎。個人、企業(yè)可以通過公眾號群發(fā)文字、圖片、語音等內容來進行分享,而這些文字、圖片很多都是未經授權的轉載。隨著微信公眾號數量的迅速增加,這種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也逐漸顯現,會對微信公眾號的原創(chuàng)者和運營者帶來新的挑戰(zhàn)。
微信;公眾號;著作權
微信公眾號是企業(yè)或個人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上申請的一種應用賬號,通過公眾號,可在平臺上實現和公眾號關注者進行文字、圖片、語音等方面的分享、交流、互動?!罢^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公眾號要想盈利,必須首先吸引客戶,開拓市場?!盵1]這是公眾號運營者想盡方法增加閱讀量、吸引粉絲的直接原因——可以為公眾號運營者接到廣告推廣等合作,帶來收益。然而,微信公眾號文章中存在的抄襲、轉載、篡改現象愈發(fā)嚴重,會對微信公眾號的原創(chuàng)者和運營者帶來新的挑戰(zhàn)。
微信公眾號對著作權的侵權中,著作人身權所占比例較高。在此筆者不以著作權的兩大類(著作人身權、著作財產權)進行分析,而是從侵權行為的主要兩種方式進行闡述。
微信公眾號對著作權的侵權主要表現為兩種,一是沒有互聯網的原始許可證或許可,即未經原創(chuàng)者的授權或許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等互聯網媒介傳播著作權人作品的行為。
最常見的就是未經授權并不注明作者及來源就轉載他人的作品。這樣的傳播行為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指以有線或者無線的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雖然在發(fā)布渠道上存在差異,但微信作為一種手機應用,無論是提供方式,還是公眾獲得的途徑而言,微信公眾號的傳播都屬于網絡信息傳播。而署名權,顧名思義,就是指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其次是僅僅注明了作者或來源地,但沒有得到作者同意或媒體授權。這也是目前微信公眾號的主要侵權類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guī)定:“權利人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受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保護?!魏谓M織或者個人將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應當取得權利人許可,并支付報酬?!盵2]在我國信息網絡傳播過程中實行的是“明示許可”,未經權利人同意授權,不得轉載。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微信公眾號在轉載過程中如果沒有得到著作權人的授權,即便是標明作者和出處,也不能作為免責事由。
二是未經許可篡改著作權人作品的行為。該行為侵犯的是著作權人的修改權。修改權是指著作權人修改作品或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作者有權在他人篡改作品時予以禁止,以保證作品的完整性。在實踐中,大部分微信公眾號都是直接轉發(fā)他人作品,如果在轉發(fā)過程中對作品進行了實質性的修改,歪曲了原作的本意,那么其行為就侵犯了該作品的修改權。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其他出現情況相對較少、或目前暫時未出現的新的侵權形式,在此不再贅述。
第一,是否獲得授權許可。是否獲得原作來源地或作者的授權,是判定轉載是否侵犯權利人權利的重要因素。公眾號在進行文章的轉載時,通常應獲得作者的許可。而在現實中,大多數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圖片中都并未標明“已獲取授權”的字樣。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擅自復制、使用他人作品的行為就可能構成侵權。這樣的問題當然不僅僅是在微信公眾號中出現,時下互聯網多個社交軟件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第二,是否以盈利為目的。在未授權的情況下,要看是否屬于我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法定的免責情形,即法定許可或合理使用?!胺ǘㄔS可是在法定范圍內自由利用作品,但必須支付法定費用的制度?!盵3]顯然微信公眾號使用文章不屬于法定許可。根據《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關于合理使用的規(guī)定,需要從多個方面判斷,其中最重要的是是否以盈利為目的。
因此,是否侵權的關鍵還在于轉載“是否以盈利為目的”。如何判斷微信公眾號的轉載行為是否具有營利性質呢?這就要從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背后談起,微信公眾號盈利的主要來源就是廣告,而廣告商則是根據其粉絲數和閱讀量的多少來決定與其合作的具體事宜。因此,提高閱讀量和粉絲數便是微信公眾號運營的重要目的。而很多精彩、經典的文章以及精美的照片、圖片就成為了公眾號競相轉載的對象。通過轉載文章、圖片來吸引并積累粉絲數,增加閱讀量,以達到宣傳營銷的商業(yè)目的,也許并未從某一特定的作品上直接獲利,當粉絲、閱讀量積累到一定數量時,運營者就可以接到廣告推廣或其他盈利性質的活動以取得商業(yè)利益,這就是一種隱形的盈利行為。
自2014年首例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案后,全國各地關于微信公眾號的著作權案也紛紛涌現,此類案件侵犯的客體大致分為名譽權、著作權和肖像權三類。從勝訴率上看,原告高于被告,判賠數額大都在幾千至一萬元的區(qū)間內。然而,著作權人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成本通常都高于所獲的賠償數額,比如證明抄襲的公證費,聘請律師的費用,以及差旅費等,加起來也是一筆可觀的數目,更不用說為此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因此,更多的原創(chuàng)者選擇對侵權者采取口頭警告、投訴、加入黑名單等方式,但這樣的方式通常不會給侵權者帶來實質性損失,威懾力非常有限。因此,更多的還是需要依靠微信平臺官方對這樣的現象進行整治。
據統(tǒng)計,從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5年第三季度,微信收到超過供給約2.2萬件針對公眾號的投訴,其中有60%都是涉及知識產權的投訴,高達1.3萬件。
針對目前愈發(fā)猖狂的抄襲、無授權轉載等現象,
2015年年底推出了“授權轉載”功能,主要是針對微信公眾號平臺的原創(chuàng)文章。微信公眾號若是想要轉轉載作品,需要聯系原創(chuàng)者,并從原創(chuàng)者處申請獲得“授權轉載”的資格,原創(chuàng)者則可以給予某些公眾號部分例如可以修改文章、或者不顯示轉載來源等權限。
同時,微信平臺還發(fā)出了關于整治抄襲的處罰規(guī)定。如果發(fā)現公眾號有侵權情況,可以進入系統(tǒng)通過“侵權投訴”進行舉報。針對抄襲等侵權行為,根據《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guī)范》的相關規(guī)定,根據侵權次數的不同予以刪除并警告、封號幾天乃至永久封號等不同程度的處罰方式。
微信官方平臺陸續(xù)出臺的規(guī)則,對于鼓勵原創(chuàng)、打擊抄襲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微信平臺對知識產權保護,采取是事前的防范和事后的救濟相結合。我們也從一系列措施上看到了微信平臺的誠意。在網絡文化消費在文化消費市場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的發(fā)展態(tài)勢下,在網絡安全與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日益呈現出“交織型”扁平關系的發(fā)展中,[4]保護知識產權,維護良好的互聯網信息共享秩序,需要各主體共同的配合。
[1]董毅智.公眾號抄襲為何屢禁不止[J].知識產權,2016(04):54-55.
[2]<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全國人大常委會,2010年修正.
[3]熊琦.著作權法定許可的正當性解構與制度替代[J].知識產權,2011(06).
[4]于志剛.網絡安全對公共安全、國家安全的嵌入態(tài)勢和應對策略[J].法學論壇,2014(06).
D
A
2095-4379-(2016)36-0230-02
莊兮,漢族,四川攀枝花人,四川大學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