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正
(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872)
?
【漢唐研究】
西漢帝國和親外交的國際戰(zhàn)略透視
李源正
(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100872)
從國際戰(zhàn)略的視角來看,西漢帝國存在三種不同類型的和親外交:一是作為一種“朝貢和平”的和親外交,其代表是漢高祖時期采納劉敬的建議與匈奴開展的和親外交;二是作為一種“聯盟手段”的和親外交,其代表是漢武帝時期細君、解憂公主與烏孫國的和親;三是作為一種“撫遠外夷”的和親外交,其代表是漢元帝時期王昭君出塞外嫁匈奴。三種和親外交都統(tǒng)一于西漢帝國的對匈戰(zhàn)略。西漢帝國根據形勢的變化,將和親外交作為一種對外政策工具,有效解決了帝國戰(zhàn)略資源有限性的問題,并在漢匈對峙的時代背景中逐漸建立起帝國的霸權,重新塑造了地區(qū)秩序。
西漢帝國;和親外交;國際戰(zhàn)略
西漢帝國建立后,中原地區(qū)結束了戰(zhàn)爭狀態(tài),重新建立帝國的政治秩序。但北方的匈奴早已借助中國內亂的契機,整合為一個新的政治實體,匈奴單于冒頓于公元前209年統(tǒng)一匈奴?!爸撩邦D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1]2890與此同時,西漢的經濟凋敝極其明顯,“作業(yè)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1]1417。西漢帝國不得不面臨著如何與強悍的匈奴相處的問題,國際戰(zhàn)略的成敗直接決定了帝國的生死存亡。在與匈奴的互動中,西漢帝國采用了和親外交,并一以貫之地使用這一國際戰(zhàn)略方式達170年之久,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罕見的。當然,內外形勢和帝國國際戰(zhàn)略的變化也使不同類型和親外交的目標和作用有顯著的不同。通過運用和親這種國際戰(zhàn)略方式,西漢帝國最終在與匈奴的對峙中成功地制服了對方,建立起帝國主導下的霸權和地區(qū)秩序。
從高祖到武帝在位初期的約70年里,漢帝國大致實行“外交防御”——主要依靠外交的防御,它一言以蔽之就是“朝貢和平”[2]。它的內容是:漢帝國向匈奴帝國朝貢以求和平,即不遭強大兇猛的匈奴帝國的大規(guī)模武力入侵和破壞。它是一種戰(zhàn)略寓于外交之中的“外交防御”——主要依靠外交的防御[3]10。公元前200年,為了清除國內諸侯王韓王信的叛亂,同時打擊韓王信的盟友匈奴,漢高祖劉邦組織了32萬人的大軍出征匈奴,同時鎮(zhèn)壓韓王信叛亂。在取得了先期幾場戰(zhàn)役的勝利后,輕率冒進的漢高祖“為匈奴所圍,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1]2057。
劉邦反思了白登之圍的教訓,認為無法用軍事手段解決匈奴問題,故采納劉敬的建議,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這是一種低成本的綏靖,即“外交防御”和“朝貢和平”[4]。劉敬的戰(zhàn)略思想,是“勢”與“謀”的統(tǒng)一。對“勢”的強調體現在他先期對于帝國擇都長安的建議上,“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勢弱也”[1]2716。在對匈政策上,劉敬認為,“天下初定,士卒罷于兵,未可以武服也”[1]2719。“謀”就是他提出的系統(tǒng)的和親觀,“誠能以嫡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嫡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jié)。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zhàn)以漸臣也?!盵1]2719劉敬還系統(tǒng)分析了和親外交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要遣具有皇室血統(tǒng)的公主并給與匈奴豐厚饋贈,同時對匈奴進行教化并拉近匈奴與漢帝國君主的血緣關系。“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1]2719高祖采納了劉敬的意見,但是出于私人感情而用宮婢為長公主,遠嫁匈奴,并命劉敬結和親之約。最初的和親并無明顯成效,“是時匈奴以漢將眾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帝國仍苦于匈奴的侵伐和劫掠,直到“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1]2895。自此,主導漢匈初期關系的和親外交正式形成。
但是,受制于匈奴單于更替(冒頓、老上、軍臣)帶來的政策擺動以及帝國叛徒(盧綰、中行說等)的叛漢助匈,西漢帝國的和親外交成效幾經打擊。漢文帝三年(前177)、十四年(前166),匈奴兩次大規(guī)模入侵,迫使?jié)h文帝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動員。但“朝貢和平”終是斷斷續(xù)續(xù)地維持下來。西漢仍力圖用“和親”來維持雙邊關系,實現“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犯約者殺之,可以久親”[1]2903的戰(zhàn)略目標。這實質上就是“基于互不侵犯和戰(zhàn)略劃界,并有違約制裁規(guī)定的朝貢和平條約體制?!盵3]通過經濟饋贈來部分解決游牧民族在物質上的匱乏,換取匈奴威脅下的和平,盡管這種和平可能帶來顏面上的屈辱。在面臨威脅時,除迫不得已進行軍事動員外,西漢更多地采用和平外交的手段來處理與匈奴的關系,盡管時常譴責匈奴無視道義的背約行為,“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所以遺單于甚厚。倍約離兄弟之親者,常在匈奴”[1]2897。
白登之圍與和親外交決定性地塑造了西漢帝國初期的對匈戰(zhàn)略,并形成了帝國君臣經久的歷史記憶*呂后執(zhí)政時,季布力駁群臣對匈開展的建議;漢文帝初期討論對匈和戰(zhàn)問題時,群臣主張和親;漢武帝前期御史大夫韓安國反對王恢的建議,力主和親;武帝時博士傅山主張和親。參見《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史記·韓長孺列傳》《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張湯傳》。。漢初“朝貢和平”式的和親外交具有重大的價值。首先,它部分實現了維護和平的目的,這對于帝國醫(yī)治多年戰(zhàn)爭帶來的經濟凋敝至關重要;其次,它使匈奴作為援助帝國內部分裂勢力,干擾政治秩序,威脅帝國統(tǒng)一的重要變量的作用逐漸消失,西漢帝國得以贏得時間打擊諸侯王的分裂和叛亂勢力,鞏固帝國內部政治秩序;再次,它將匈奴納入到符合帝國利益的政治軌道上,使匈奴也認識到“和親”應該是漢匈關系的主流狀態(tài),從而在幾度背離和親之后主動地尋求再次和親。最后,它還具有改變匈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進而“同化”匈奴的可能性[5]。
經過武帝時期三次大規(guī)模對匈奴的征伐后,漢匈關系中匈奴居于主導的態(tài)勢徹底逆轉,西漢逐漸掌握了雙方博弈的主動權,作為“朝貢和平”的和親外交已無存在必要,但漢匈雙方的較量并沒有結束,雙方進入一種戰(zhàn)略僵局,缺乏再次進行大戰(zhàn)的能力?!靶倥m病,遠去,而漢亦馬少,無以復往?!盵1]2911匈奴從進攻戰(zhàn)略的立場后撤,幾次重提和親要求,武帝則采納了丞相長史任敞的建議:“匈奴新破,困,宜可使為外臣,朝請于邊?!盵1]2911不排除和親作為政策選擇的可能性,但要建立在匈奴稱臣和匈奴太子入漢廷為質的基礎上。新敗的匈奴難以接受這一漢匈關系的新定位,而漢武帝也斷然否定繼續(xù)“朝貢和平”。拒不妥協使雙方都進入到一種毀壞外交禮儀、拘留對方使臣的狀態(tài)?!皾h使留匈奴者前后十余輩,而匈奴使來,漢亦輒留相當?!盵1]2915外交的失效,使摩擦和沖突成為漢匈關系的主流。
天漢二年(前99)李廣利、李陵進攻匈奴失利后,漢匈開始處于戰(zhàn)略相持階段,雙方對峙的僵局一時難以打破。匈奴不敢輕易南下,而西漢帝國也無法徹底根除匈奴的威脅。西漢帝國與匈奴的較量逐漸集中到戰(zhàn)略意志和對外關系上。為打破戰(zhàn)略僵局,雙方都要爭取盟友支持,都在爭奪雙方關系的主導權。漢帝國采取了擴張地盤與結交西域并舉的策略?!笆菚r漢東拔穢貉、朝鮮以為郡,而西置酒泉郡,漢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烏孫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盵1]2913由此,漢匈爭奪的主要場所轉向了西域,爭取西域重要國家烏孫的支持就成為漢匈較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西漢帝國開始推行一種“聯盟戰(zhàn)略”的和親外交,力圖組建共同應對匈奴的大聯盟。這種聯盟戰(zhàn)略充滿了曲折和個人犧牲,它同時還伴隨著漢帝國的軍事威懾和西域開發(fā)。這種戰(zhàn)略約持續(xù)了50年,經歷了武帝中期的進取試探,到武帝后期的狂躁冒進,再到昭宣時期的平穩(wěn)審慎。長期經營和和親公主個人的努力,使西漢帝國在這個進程中逐漸掌握了戰(zhàn)略上的主動權,從無力影響烏孫到逐漸以大國的姿態(tài)掌控烏孫,并逐漸成為西域諸國合法的仲裁者。從面對匈奴的攻勢和排擠,到逐漸將匈奴排擠出西域各國,消除匈奴的影響力。
漢帝國發(fā)現烏孫國,是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后?!盀鯇O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行國,隨畜,與匈奴同俗??叵艺邤等f,敢戰(zhàn)。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羈屬,不肯往朝會焉?!盵1]3161武帝認為與烏孫國結盟具有重要戰(zhàn)略價值,于是采納了張騫的建議,“誠以此時厚賂烏孫,招以東居故地,漢遣公主為夫人,結昆弟,其勢宜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6]2692。武帝不僅希望獲得對付匈奴的盟友,而且還希望能夠在西域建立漢朝的聲望。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并勸說烏孫王獵驕靡與漢合作后,武帝繼而先后派遣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與烏孫和親。元封六年(前105),“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焉?!瓰鯇O昆莫以為右夫人?!盵6]3903與此同時,匈奴也采取和親政策,“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盵6]3903漢匈在烏孫展開了激烈爭奪。細君公主“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盵6]3903她還遵從漢武帝的命令,按照烏孫昆莫的安排,嫁給昆莫之孫軍須靡。但總體而言,在細君公主和親時期,漢帝國在烏孫的影響力并不大。
細君公主死后,太初四年(前101)漢武帝又將解憂公主嫁給烏孫昆莫。解憂先后嫁給三位國君(軍須靡、翁歸靡、泥靡),甘露三年(前51)才返回長安。解憂與她的得力助手馮夫人通過高明的外交智謀以及機敏的時機判斷,幫助漢帝國實現了重大戰(zhàn)略突破。首先促成烏孫與西漢聯手給予匈奴沉重打擊。宣帝本始二年(前72),漢和烏孫相約進攻匈奴,“匈奴民眾死傷而去者,及畜產遠移死亡不可勝數。于是匈奴遂衰耗,怨烏孫”[6]3786。當年冬季,匈奴對烏孫進行復仇,但酷寒的天氣使侵略軍遭受了毀滅性打擊,“人民畜產凍死,還者不能什一”[6]3787。匈奴的衰落很快引起周邊鄰國的叛離,而匈奴主導的地區(qū)秩序也完全崩潰?!坝谑嵌×畛巳豕テ浔?,烏桓入其東,烏孫擊其西。凡三國所殺數萬級,馬數萬匹,牛、羊甚眾。又重以餓死,人民死者什三,畜產什五,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盵6]3787由此,西漢帝國完全掌握了對匈關系的主動權,匈奴日益處于弱勢和被動地位,并最終喪失了與漢帝國較量的物質實力與精神勇氣?!捌浜鬂h出三千余騎,為三道,并入匈奴,捕虜得數千人還。匈奴終不敢取當,茲欲鄉(xiāng)和親,而邊境少事矣?!盵6]3787其次,和親的結果使?jié)h帝國能將擁有帝國血統(tǒng)的公主子孫擁立為烏孫昆莫,并建立起帝國在西域廣大地區(qū)的仲裁權。“馮夫人錦車持節(jié),……立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皆賜印綬?!盵6]3907在此過程中,西漢帝國設置了西域都護,將這片區(qū)域納入帝國的統(tǒng)治區(qū)域,“僮仆都尉由此罷,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6]3874?!白孕?、元后,單于稱藩臣,西域服從。”[6]3874
自此,漢武帝制定并開始實施“聯盟戰(zhàn)略”,經過長達50年的運作,在宣帝時期取得了顯著成效。漢帝國不僅完全掌握了對匈關系的主動權,有效維護了自身安全,而且還逐漸介入到匈奴內部關系中,作為一個外部重要變量參與匈奴內部政局演變甚至是單于的確定過程。更重要的是,漢帝國將西域納入到自己的統(tǒng)治區(qū)域,西域各國開始接受帝國的文明式的霸權和帝國主導下的政治秩序。在競爭中,帝國逐漸將匈奴的影響力逐出這一區(qū)域。在這一階段,和親公主解憂和她的重要助手馮夫人發(fā)揮了重要角色,她們使帝國在烏孫的影響力從生根發(fā)芽到最后難以撼動。“隨著匈奴在西域勢力的收縮,烏孫最終走進了西漢王朝的羈縻體系之中?!盵7]
經過漢帝國與其西域盟友的聯合打擊,匈奴的國際權勢被徹底摧毀,匈奴主導下的西域秩序也被顛覆。內外的變化使匈奴自身也在分化瓦解,不再成為單一的政治實體。在漢帝國的軍事打擊和自然災害的相互作用下,匈奴逐漸克服了前期的和親猶豫,到“茲欲鄉(xiāng)和親,而邊境少事矣”[6]3787。但是,分裂的匈奴對漢帝國的邊境安寧仍然存在著威脅。在此背景下,建立新的漢匈之間的關系互動模式,使匈奴成為帝國的可靠臣屬就是帝國面臨的重要戰(zhàn)略任務。帝國開始采取一種“撫遠外夷”式的對匈戰(zhàn)略,和親作為漢匈關系中經久存在的歷史記憶和實踐經驗,在這種戰(zhàn)略的行使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撫遠外夷”式的對匈戰(zhàn)略具有四個方面的意義:一是使匈奴徹底臣服于漢帝國,帝國保持對匈的優(yōu)勢地位;二是實現漢匈之間的經久和平,消除哪怕是小股力量對帝國邊陲的威脅;三是用遣子入侍和單于來朝維系雙方的關系,使之部分承擔對匈奴進行教化的任務,使之“文明化”;四是對匈奴進行適當程度的支持,借助漢帝國的支持鞏固匈奴單于脆弱且日益裂變的統(tǒng)治權。
宣帝五鳳三年(前55),匈奴分裂,內戰(zhàn)中居于弱勢地位的呼韓邪單于率五萬人歸降西漢,“單于稱臣,使弟奉珍朝駕正月,北邊晏然,靡有兵革之事”[6]266。由此,匈奴的部分勢力正式臣服漢帝國。次年,“匈奴單于稱臣,遣弟谷蠡王入侍。以邊塞亡寇,減戍卒什二?!盵6]268北方安定使帝國面臨的軍事壓力有所減輕,邊疆的安全環(huán)境明顯改善。甘露三年(前51)和黃龍元年(前49),呼韓邪單于兩次朝見漢宣帝。而對與西漢帝國敵對的匈奴勢力,帝國仍采取打擊的策略。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漢帝國再次取得對匈的重大勝利,“使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撟發(fā)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郅支單于。冬,斬其首,傳詣京師,懸蠻夷邸門”[6]295。這種勝利兼具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意義。它既是對匈奴敵對勢力及士氣的沉重打擊,同時也是對匈奴親漢勢力的有力促動。“呼韓邪單于見郅支已誅,且喜且懼,鄉(xiāng)風馳義,稽首來賓,愿守北籓,累世稱臣?!盵6]3017同時,也有效促成了帝國聲望和威懾力在西域的傳播,漢使西域各國深刻理解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6]3015。在政治臣服之外,漢廷亦對匈奴進行援助,漢“詔忠等留衛(wèi)單于,助誅不服,又轉邊谷米,前后三萬四千斛,給贍其食”[6]3798。竟寧元年(前33),呼韓邪單于再來長安朝拜漢元帝,這次朝見的重要成果就是漢匈再行“和親外交”。
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漢帝國將宮女王昭君賜嫁匈奴單于呼韓邪,漢匈再次和親。這次和親具有四個方面的意義:第一,漢匈和平的基礎有所擴展。和平不僅基于漢帝國的強勢和匈奴的疲弱,而且還擴展到道義責任和情感維系上。雙方都有和平意愿。匈奴表示,“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盵6]3803漢帝國希望“愿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盵6]297第二,和親和雙方交往締造的和平存續(xù)了較長時間?!笆菚r,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6]3833第三,匈奴繼續(xù)臣服于漢帝國?!皢斡诨壮挤沧尤胧蹋婪Q籓,賓于漢庭?!盵6]3832西漢河平四年(前25)和元壽二年(前1),匈奴復株累和烏珠留兩位單于先后來朝,匈奴單于同時不斷遣子入侍。第四,匈奴承認漢帝國在西域的主導和仲裁權。哀帝建平二年(前5),匈奴與烏孫糾紛,漢帝國扮演了仲裁者的角色,制止匈奴要求烏孫派遣人質。匈奴還交出了叛漢降匈的西域車師后王姑句、去胡來王唐兜。同時,借助于帝國幫助匈奴積累的道義優(yōu)勢和匈奴的感恩心理,匈奴接受了漢帝國提出的四條:“中國人亡入匈奴者,烏孫亡降匈奴者,西域諸國佩中國印綬降匈奴者,烏桓降匈奴者,皆不得受……班四條與單于,雜函封,付單于,令奉行”[6]3819。
在西漢帝國存續(xù)的最后階段,總體上與匈奴維持了和平共處的局面。與中國史上其他朝代末期邊疆紛亂的現實相比,西漢帝國在最后階段的對匈外交及其戰(zhàn)略堪稱成功。在此期間,更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是帝國在西域建立起一種文明式的霸權,從而塑造了區(qū)域的政治秩序,這種秩序也將匈奴納入其中。
西漢帝國在其存續(xù)的210年間,始終面臨著如何處理與北方匈奴關系的問題,其政策選擇復雜而多樣,按照班固的總結,就是“其與匈奴,有修文而和親之矣,有用武而克伐之矣,有卑下而承事之矣,有威服而臣畜之矣”[6]3830。但班固仍低估了和親的作用。在戰(zhàn)略實施過程中,漢帝國不斷對戰(zhàn)略效果進行評估,但無論是以妥協為主還是以對抗為主,和親政策都貫穿于對匈戰(zhàn)略的始終,并有不同的成效。
和親外交的戰(zhàn)略效用發(fā)揮有其必須的條件。首先,和親外交必須建立在帝國的實力基礎上。西漢帝國最初選擇和親外交是國力羸弱時的必要選擇,它是一種弱者進行適度的犧牲而謀求與強者和平共處的妥協之道。因而,它缺乏帝國實力的保障。和親的效果并未達到預期,它只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和平。雖然帝國君主屢次下達詔書,希望與匈奴,約為兄弟,各守邊境,互不背約,但并沒有得到匈奴的主動響應。而后來與烏孫和親,以及昭君出塞,則是建立在帝國強盛權勢的基礎上,并使和親對象在心理上接受漢帝國的影響力,所以較為可持續(xù)。
其次,和親外交必須建立在與帝國其他戰(zhàn)略手段相配合的基礎上。帝國對匈戰(zhàn)略毫無疑問包含著以和親為代表的外交,也包含以征伐為代表的武力以及以羈縻為代表的聯盟。這三者雖然不同時期在帝國國際戰(zhàn)略中的主導作用不同,但卻是同時存在的。在“朝貢和平”時期,漢帝國也曾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軍事動員,并采取羈縻政策對匈奴內部進行分化。漢帝國既注意發(fā)揮和親的重要作用,也適度進行征伐,保持軍事的威懾力??梢?,只有使和親外交與其他對匈政策工具聯結起來,形成動態(tài)的政策組合,才能將和親外交力圖實現的戰(zhàn)略效果最大化。
再次,和親外交需要持續(xù)的雙方良性互動。在帝國初期的和親外交中,帝國沒有也無力實現雙方關系的良性互動,除了送出和親公主和饋贈匈奴錢帛,并用外交使節(jié)對匈奴進行適度的教化外,帝國毫無辦法,最好的結果只能是在雙方關系破裂后通過外交努力重回和親的舊軌。它是一種力求不至于太壞的戰(zhàn)略。更何況在雙方叛徒(主要表現在帝國投降匈奴的叛徒)的挑撥下,雙方始終存在匈奴背約的現實威脅。但在帝國中后期的和親外交中,和親伴隨著持續(xù)的使臣往來、軍事合作和戰(zhàn)略配合,雙方關系實現了較好的互動,從而維持了較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
最后,和親公主的個人因素也極其重要。“朝貢和平”時期,西漢帝國雖然多次對匈進行和親,但現有的史料并沒有記載和親公主的作為,甚至連姓名都沒有記載。但在武帝之后,細君、解憂公主和王昭君的個人因素在和親外交中體現出來,她們配合并實施了帝國的戰(zhàn)略,有時甚至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總之,和親外交從屬于更廣泛的漢帝國對匈戰(zhàn)略,這種戰(zhàn)略應對的核心議題就是帝國如何處理與北方強鄰匈奴的關系。從帝國初生到最后的王朝傾覆,對匈戰(zhàn)略先后經歷了力爭和平、徹底擊垮和謀求共處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戰(zhàn)略調整是在高祖、武帝和宣帝三位君主執(zhí)政時期推行的,它符合帝國的國力變化要求,也深深地打上了帝王個人的性格特征。總體來看,和親外交在實施中較為有效地解決了帝國戰(zhàn)略資源有限的問題,并在漢匈對峙的時代背景中逐漸建立起帝國的霸權,并按照帝國的意志重新塑造了地區(qū)秩序,匈奴最終被納入到帝國主導下的政治秩序之中。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時殷弘.從“朝貢和平”到決戰(zhàn)決勝:漢初80年的帝國對外歷程[J].文化縱橫,2011(3):120-123.
[3]時殷弘.武裝的中國:千年戰(zhàn)略傳統(tǒng)及其外交意蘊[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6):4-33.
[4]時殷弘.《史記》早該這樣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324.
[5]李大龍.“用夏變夷”與西漢初期劉敬的“和親”建議[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0(3):50-54.
[6]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7]石少穎.烏孫歸漢與西漢外交[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340-344.
[責任編輯朱偉東]
Insight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Peace-makingMarriage Diplomacy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LI Yuan-zheng
(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This paper re-analyzes peace-making marriage diplomacy in the Western Han Empi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believing that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peace-making marriage in the Western Han Empire. The first type was thought to be “Tributary Peace”, represented by Liu Jing’s suggestion to Liu Bang, Emperor Gaozu of Han. The second was believed to be “Alliance Method”, represented by the marriages of Princesses Xi Jun and Jie You and the Kings of Wu Sun State. The third was considered to be “Governing of Minorities”, represented by the marriage of Wang Zhaojun and the chief of the Xiongnu. Thes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peace-making marriage diplomacy served well in the strategy of Western Han to Xiongnu, an ancient nationality in China. The Western Han Empire resorted to the peace-making marriage diplomacy in polic-mak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situation, and succeeded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shortage of the strategy resources. As a result, the Western Han Empire established its hegemony and gradually reshaped the regional political order during the standoff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Han Empire and Xiongnu.
Western Han Empire; peace-making marriage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strategy
K234.1
A
1001-0300(2016)04-0030-05
2016-03-09
李源正,男,河南潢川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興經濟體對外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