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鳳林
對我國勞動權利立法的倫理學檢審
靳鳳林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勞資矛盾的性質、特征、運行機制的根本性轉變,實施勞資沖突治理的法治化,通過合理的勞動權利立法和有效的勞動執(zhí)法來維護勞動者的基本權利,最終實現勞資力量的平衡和保障勞資合作,已為社會所亟需。本文站在法律倫理學的視角,圍繞我國勞動法治建設的價值取向、勞動權利立法內容的道德意旨和勞動爭議處理中的程序正義這三個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
勞資矛盾;勞動權利立法;道德;程序正義
美國早期制度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康芒斯認為,既然勞資雙方處在永不停頓的競爭之中,那么社會就應該通過建立規(guī)則制度的方式來有效緩和雙方的沖突,而制度的實質就在于通過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這種控制一般通過道德、經濟、法律三種形式來實現,其中,保證勞資雙方由沖突、依存、制約走向和諧共存的最主要手段是法律制度。[1](P96)就目前我國勞資沖突的協調和處理而言,凡是無視勞資矛盾的客觀存在或對其采取放任主義政策,其實質是偏袒和縱容資本所有者,使勞資沖突更加激烈,并引發(fā)勞動者的自發(fā)抗爭。一個最現實的選擇是實施勞資沖突治理的法治化,逐步建構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法律體系,通過合理的勞動權利(以下簡稱“勞權”)立法和有效的勞動執(zhí)法來維護勞動者的基本權利,最終實現平衡勞資力量和保障勞資合作這一終極目標。基于上述考慮,筆者在深入探討了“我國勞資沖突集體協商制度的倫理規(guī)則”之后[2],在本文中試圖站在法律倫理學的視角,進一步就我國勞動法治建設的價值取向、勞權立法內容的道德意旨和勞動爭議處理中的程序正義三個問題予以深入剖析。
伴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我國勞資矛盾的性質、運行機制和利益差別均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計劃經濟時代國家、企業(yè)、職工的利益一體化轉變?yōu)槔嬷黧w多元化,國家追求稅收的不斷增加,企業(y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勞動者要求收入最大化;由政府通過行政手段配置勞動力資源和規(guī)范勞動就業(yè)條件轉變?yōu)橐云髽I(yè)為主體的市場機制調節(jié);國企中經營管理者的地位和權力不斷增長,勞動者的地位和收入卻不斷下降,非公有制企業(yè)中勞資雙方的利益差別和分化更為巨大。[3](P30)由之引發(fā)了勞動立法價值取向的本質性轉變,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大力強調義務本位的集體主義倫理原則,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求個人利益要無條件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在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的今天,當二者發(fā)生矛盾時首先要檢審和辨析集體利益的真實性或虛假性,其次要充分肯定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和正當性,最后要在權利平等、機會均等、制度公正和分配公平的前提下,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與協調。上述價值取向的轉變要求我國的勞動立法原則開始以人格平等、所有權保護和契約自由為基礎來構建,從計劃經濟條件下忽視私權的狀態(tài),過渡到市場經濟條件下承認私權并以私權為社會利益關系處理的基石,因為真正的人格平等不是一個純粹的主觀性概念,它必須以財產所有權為前提條件,只有取得了對物的占有、使用和受益權,才能具備現實意義上的意志自由和契約自由。
此外,我國通過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社會財富的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間,以權力階層為代表的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們和以資本階層為代表的改革創(chuàng)新的實踐者們,無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數千萬的工農勞動階層為改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并且資本階層地位不斷上升和勞動階層地位持續(xù)下降,社會財富差距迅速拉大的趨勢仍在加劇。這與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衷背道而馳,因為我們之所以要在“市場經濟”前冠以“社會主義”這一定語,其目的就是要把共同富裕和保障勞動者的權益放在首位,此外,即使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者也同樣享有明確的社會經濟權利,并有一整套勞工權利保障機制?;谖覈鲜觥皬娰Y本,弱勞動”的現實狀況,就要求我國的勞動法治建設必須牢固確立“勞權優(yōu)位”的價值取向。正如常凱教授指出的那樣,勞權優(yōu)位本質上是以社會利益為出發(fā)點,為保障一部分人的權利而限制另一部份人的權利,是對權利本位法治的調整,它優(yōu)位于民法中的財產絕對私有和自由契約原則。[4](P63)之所以確立“勞權優(yōu)位”的法治原則,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勞動者的勞動在經濟上、人格上和組織上都必須從屬于雇主的雇傭勞動。用法律手段調整勞資沖突的目的就是要救濟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平衡勞資雙方的能力差異,緩解勞資沖突的緊張程度,促進社會正義,維持社會穩(wěn)定。[4](P249)
當然,在我國勞動法治建設中,除了倡導勞資雙方人格平等和勞權優(yōu)位的價值取向外,還要確立和堅持“勞資兩利與合作共贏”的價值原則。洛克曾經指出:“法律按其真正的含義而言,與其說是限制,還不如說是指導一個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當利益,它并不在這受法律約束的人們的一般福利范圍之外做出規(guī)定。”[5](P35)質言之,良好的法律應該是一種體現在和諧利益關系中的客觀化的交往范型,它自覺地揚棄了社會各階層自身需要和利益的雜多性和偶然性,呈現出一種各階層自身利益的訴求與社會必然性利益要求相一致的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道德化了的利益關系。[6](P40)站在上述法律倫理學的視角檢審我國的勞動法治建設,它要求立法者在從事勞動立法的過程中,既要看到企業(yè)主投資的直接動機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勞動者就業(yè)的直接目的是獲取最大限度的工資報酬,二者存在著根本性利益對立和差異;但又要看到,從企業(yè)長遠發(fā)展出發(fā),勞資雙方只有相互協商與合作,才能在共贏基礎上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就企業(yè)主而言,只有充分尊重和滿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正當利益,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就勞動者而言,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yè)道德,保質保量完成勞動任務,才能更好地在企業(yè)和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維護好自身地合法權益。與此同時,勞資雙方在解決沖突和矛盾的過程中,要采取合法的和規(guī)范的非暴力手段,要以保持勞資關系正常和穩(wěn)定運轉作為終極目標,不得采用革命年代的暴力造反與階級斗爭的方式,去處理市場經濟條件下復雜性的勞資博弈關系。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fā)展,我國已經初步確立了一套調整勞資沖突的法律制度體系,既有規(guī)定勞資雙方權利義務的實體性規(guī)則,也有規(guī)定為實現實體性權利義務而設定的程序性規(guī)則;既有層次較高的憲法和基本法律規(guī)范,又有中間層次的一般性法律規(guī)范,更有大量層次相對較低的行政規(guī)章類的規(guī)則,其中,為大家所熟知的法律包括:憲法、勞動法、工會法、工資法、勞動合同法、就業(yè)促進法、社會保險法、礦山安全法等。筆者在此不對勞資關系法律制度的復雜體系予以分析,僅從法律倫理學的視角,就我國勞權立法內容的道德意旨,從以下三個層面做出理論辨析。
首先,在個別勞權立法中要將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倫理原則貫徹始終。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倫理原則的基礎性要求是保障人權,即人不是動植物,人有作為人類一員所具有的一切權利,社會主義要把關心并保障人的需要的滿足和利益的實現作為根本目的,每個社會成員都應得到公正的評價,彼此之間要相互尊重,建立起團結、互助、誠信、友愛的新型人際關系,要堅決反對和制止各種形式的反人道行為。為此,我國《勞動法》第三條將勞動就業(yè)權、勞動報酬權、休息休假權、社會保險權、安全衛(wèi)生權、職業(yè)培訓權、勞動爭議提請?zhí)幚頇?,作為勞動階層應有的基本人權而予以保護,但在我國實際的勞資沖突處理過程中,上述勞權并未得到有效保障,如個別企業(yè)隨意變更勞動合同,在職工不明原因的情況下,強行逼迫其下崗失業(yè);資本要素、管理要素和土地要素在企業(yè)經濟分配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勞動要素所占比重日漸下降,乃至長期拖欠工人工資;隨意加班加點和超時勞動,導致過勞死現象時有發(fā)生;勞動條件惡劣,職工長期在有毒有害的危險環(huán)境中工作,職業(yè)病高發(fā),職工的生命健康權受到嚴重侵害等??梢?,要使《勞動法》中規(guī)定的勞動階層的基本權利得以實現,必須在勞權立法過程中持之以恒地貫徹和執(zhí)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倫理原則。
其次,在集體勞權的立法中要大力加強公民社會制度倫理建設的力度。所謂公民社會是指在以權力階層為代表的國家和以資本階層為代表的市場之外,獨立存在的一個以勞動階層為主體的“第三部門”,它是聯系國家、市場與個人的紐帶。我國傳統社會主要是家庭與國家的同質同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社會”,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權力干預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自治組織消失殆盡。伴隨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公民社會作為利益分化的必然產物而得以蓬勃發(fā)展,其主要標志是人們開始依照個人意愿加入到各種非政府性民間社會中來,諸如各種維權組織、慈善組織、興趣組織、行業(yè)協會等,如何讓每一個人在上述民間組織中,逐步樹立起權利主張與責任擔當辯證統一的公民道德意識,是目前我國公民社會制度倫理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就集體勞權立法與公民社會制度倫理的關系而言,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公民具有言論、出版、結社、集會、游行、示威的自由,《勞動法》也規(guī)定勞動者有權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享有團結權、集體談判權、集體爭議權和民主參與權等集體勞權。然而,我國的現實狀況是,在眾多私營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中,國家工會委托雇主成立的代表資本階層利益的老板工會大量存在,真正代表工人利益的“自發(fā)工會”卻無法依照法定程序注冊成立,當工人與資方發(fā)生沖突時,只能以親緣、鄉(xiāng)緣、地緣的方式將相關人員組織起來與之抗爭,被稱為“野貓工會”。特別是我國自1982年新憲法取消“罷工自由”規(guī)定后,再沒有出臺與罷工相關的任何法律,但盡人皆知的是,罷工權是保障集體勞權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是逼迫雇主讓步并最終解決勞資沖突的重要手段。面對目前勞資沖突引發(fā)的大量罷工事件(我國官方稱之為“鬧事”、“突發(fā)事件”、“群體性事件”等),我國亟需出臺一部罷工法來有效規(guī)范和調處這一重大社會問題。我國在罷工立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策略問題:(1)要由目前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混合性權利訴求型罷工轉向純利益性勞資沖突型罷工,避免和禁止政治罷工,允許利益訴求型經濟罷工,實現罷工保障與罷工規(guī)則的辯證統一,以防“難罷工”和“濫罷工”這兩種不利后果的出現。(2)要靈活處理集體合同立法與罷工立法的關系,只有完善集體合同運行機制,才能有效避免罷工現象的發(fā)生,正常的勞動爭議應當主要通過調解、仲裁立法來解決,罷工只是勞動爭議激化后的短暫行為,無論是談判前罷工,還是談判中罷工,都要以切合實際的談判目標的實現為終極目標。(3)政府相關部門要及時介入,迅速展開斡旋、調解和實情調查,促使罷工代表和雇主展開真實性協商談判,目標是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讓彼此做出讓步、妥協并及時復工,實現勞資兩利,政府特別要有效保護罷工的組織者,將罷工行為與政治上的游行示威行為嚴格區(qū)別開來,不能以《治安管理條例》或《刑法》為由去嚴懲組織者,這不僅會加劇勞資矛盾,還會使勞資矛盾轉變?yōu)閯谡?,引發(fā)更大的社會動蕩。(4)罷工組織機構要配合政府公安執(zhí)法部門,要通過設立罷工糾察組織和警戒線等方式,嚴防社會不法分子混入罷工隊伍,借機制造打砸搶燒等嚴重違法犯罪事件,主動擔當起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保障公民安全的道德與法律責任。
最后,用普世倫理精神迎接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勞權挑戰(zhàn)。普世倫理強調,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風險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與國家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在保持自身倫理傳統的同時,通過對話逐步達成某種道德共識,并以此為基礎推動各自道德文化的不斷進步,最終形成全球倫理“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繁榮局面。就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勞權而言,一方面世界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極大地推動了資本的跨國界流動,導致了全球范圍內勞資關系的失衡,以資本階層為代表的富人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發(fā)達國家工人的失業(yè)率上升,成為全球化的受害者和反對者,而不發(fā)達國家的政府與國際資本相聯合,以犧牲本國勞工利益為代價追求經濟發(fā)展,使勞資矛盾不斷加劇。另一方面,伴隨資本的跨國流動,發(fā)達國家將國際貿易與社會保護條款捆綁在一起,迫使不發(fā)達國家加入各項國際勞工公約,接受各類國際勞工標準,以便使不發(fā)達國家生產成本低廉的相對價格優(yōu)勢逐步喪失,實現其貿易保護的目的,但與此同時,這種做法也客觀上推動了不發(fā)達國家勞權立法的不斷進步。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代表和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了發(fā)展本國經濟,必須大力吸納和接受國際資本,其間,既要反對發(fā)達國家將國際貿易與勞工標準掛鉤的做法,又要大力關心勞工權益,這就要求我國政府必須合理平衡國際國內的勞資利益沖突,既要借助國際資本力量大力發(fā)展本國經濟,又要結合我國歷史傳統、基本國情、法律環(huán)境和當前勞資矛盾的具體情況,參照國際勞工標準,將國際社會如勞聯、產聯等組織普遍認可的人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普世倫理精神貫穿在勞權立法之中,逐步推進和完善我國的勞工標準立法。
程序正義和分配正義、矯正正義一起構成了法治正義的三大基本理念,它所強調的是從法律產生到實現的整個過程中,必須保障每一個公民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得到實現,程序正義無論是在西方古代社會,還是在中國古今歷史上都未曾獲得人們應有的重視,只是到了文藝復興之后,才逐步進入現代思想家的理論視野,羅爾斯的《正義論》則是最終奠定了程序正義的重要地位。首先,羅爾斯認為,程序正義并非完全依附于實質正義,只是一種附著于其上的形式正義,相反,它是與實質正義、形式正義并列的一種過程正義,實質正義強調法律內容的正義性,形式正義側重法律適用的公平一致性,而程序正義則要求法律規(guī)則從制定到適用中的每一步驟和程序的正當性。其次,程序正義并非僅僅指手段正義,它本身含有目的正義的內容。長期以來,程序僅僅被視作實現目的的手段,本身并無獨立的價值,因為善惡評價的標準要看起初動機和最終結果,但羅爾斯認為,程序正義不但將實質正義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環(huán)節(jié)和過程,它還會彌補實質正義的不足,并在心理和實踐層面使人們真正信服在程序正義基礎上做出的決定,因此,它本身內涵著某種獨立的人性追求。[6](P55)
依照法律倫理學對程序正義的要求,返觀我國的勞資沖突處理過程,其突出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我國在2008年5月1日新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前,長期實行“一調一裁兩審”的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即先有企業(yè)調解委員會調解,調解不成再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當事人不服裁決,再進入法院訴訟程序,法院兩審終結。這一冗長的處理程序既不利于維護勞動者的權益,也不利于節(jié)約司法資源,特別是“仲裁前置”原則明顯違背了勞動爭議處理便捷、靈活和快速的原則,嚴重影響了勞動關系的和諧。(2)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缺乏人員保障和有效監(jiān)督,相關法規(guī)要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會和企業(yè)三方代表組成,但勞動仲裁員的素質普遍不高,數量無法保障,加之,有后面的訴訟程序存在,造成許多仲裁員工作態(tài)度馬虎,引發(fā)的上訴率升高。(3)勞動爭議訴訟主要由各級人民法院民庭受理,程序復雜,訴訟成本過高。[3](P249)
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提高勞動爭議的處理效率,在新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后,(1)必須更加重視調解作用的發(fā)揮,不斷調整和充實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提高調解水平和調解協議的效力。目前除了企業(yè)內部由職工代表、企業(yè)代表和工會代表組成的調解委員會外,還有基層鄉(xiāng)鎮(zhèn)、街道政府依法設立的調解委員會,要有效提高調解效率和質量,就必須提高調解員的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知識水平,要選擇那些熱心調解工作、公道正派的成年公民來從事調解工作,對已經達成的調解協議,當事人拒不執(zhí)行或拖延執(zhí)行的,可以根據調解協議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2)大力落實“裁審分軌、各自終局”的新程序。當事人只能就仲裁和訴訟兩種形式選擇其中之一,無論是選擇了仲裁還是選擇了訴訟,經兩級裁決或兩審審理后,就已各自終局,不得就同一案件再反復申請仲裁或訴訟。同時還要逐步建立仲裁員資格制度,提高仲裁員隊伍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一批具有較高水平和豐富經驗的高素質的仲裁員隊伍,尤其要通過從高校、重點大中型企業(yè)和律師隊伍中,選聘一些具有較高水平的人員擔任兼職仲裁員,并對成績突出的仲裁員給予政府獎勵,鼓勵更多的人投身仲裁隊伍。(3)在勞動爭議案件迅速攀升的今天,有必要建立專門的勞動法庭或工業(yè)法庭,培養(yǎng)一批熟悉勞動和社會保障的職業(yè)法官,使勞動爭議案件能夠真正貫徹程序正義原則,得到及時、高效、公正的處理。。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歷史上,伴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也曾經出現過勞動爭議案件迅速增加的現象,為了提高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質量和效率,曾經形成了德國模式、美國模式、瑞士模式、日本模式等,這些國家在設立專門性勞動法庭的基礎上,積累了豐富的勞動案件處理經驗。當前我國正在高度壓縮的時空范圍內,快速實現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勞動爭議案件迅猛上升的態(tài)勢無法扭轉,如何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提升我國的勞動法治建設水平,無疑將是以工人階級為主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所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重大歷史任務。
[1]康芒斯.制度經濟學(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靳鳳林.“勞資沖突的集體協商制度:倫理原則及其反思[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5).
[3]譚泓.勞動關系: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風向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常凱.勞動關系學[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5]洛克.政府論(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6]曹剛.法律的道德批判[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靳鳳林,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