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
我國的城市化經(jīng)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敗,諸侯紛紛建立“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小國”,各自為政,大興土木,開啟了城市化運動的濫觴。第二次,宋代。宋代是我國古代城市化發(fā)展的高峰期,南宋時期的城市化率達到了22%。第三次,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到2014年的54.8%,趕上了世界的平均水平??v向看,中國三次城市化浪潮有何不同呢?一是背景不同。第一次是在諸侯爭霸、各自為政的背景下展開的;第二次是在太平盛世、經(jīng)濟繁榮的背景下展開的;第三次是在城鄉(xiāng)二元制的潰堤效應下展開的。二是動力不同。第一波是政治推動;第二波是市場推動;第三波是城市的拉力和政府的推力共同作用。三是目標不同。第一次是“防御﹢貿易”;第二次是“貿易﹢防御”; 第三次,一是社會需求,二是“形象工程”的驅使,三是對GDP的崇拜。四是效果不同。第一波,“城”化的特點明顯,鞏固了諸侯政權,但同時也加劇了禮崩樂壞的悲??;第二波“市”化的特點明顯;第三波,城鎮(zhèn)化成為追求GDP的手段,結果GDP上去了,但民生卻沒能上去。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呢?一應松動行政級別的束縛;二應扭轉資源錯配的格局;三應突破制約市場發(fā)育的約束。一個良好的城市應該是一個“綠色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如同一個森林,既有高大喬木,又有低矮灌木和綠遍山野的草地,共生共長,才能生生不息;四應打破城鄉(xiāng)二元格局;五應沖破“原住民”的枷鎖。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三民”:鄉(xiāng)村的農民、城里的市民和流動的“流民”。最需要解決的矛盾在“流民”。如何讓“流民”不流,是最緊迫的社會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