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理性看待最低工資標準上調
本刊編輯部
最近,關于最低工資標準的消息比較多。4月份,某省出臺的《關于進一步降低企業(yè)成本優(yōu)化發(fā)展環(huán)境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合理把握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節(jié)奏和力度。6月,繼上海、重慶、遼寧、江蘇之后,山東省提高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有專家指出:這幾年,有的地方在調整最低工資上存在攀比現象……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現階段需要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何謂“合理”?聽話聽音,無非就是說當前經濟下行的形勢下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得悠著點!
所謂最低工資標準,是指國家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規(guī)定的,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其所在企業(yè)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
最低工資標準該如何調整,能產生多大效果,應該一分為二的理性看待。
一方面,實行最低工資制度,確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F實中,有不少勞動者由于條件所限,缺乏勞動技能,從事的是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工種,用人單位往往僅支付較少的勞動報酬。此時,國家以法定形式設定工資下限,并逐年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對于這部分勞動者而言,就至少能夠起到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應看到最低工標制度實際上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最低工資規(guī)定惠及的人群并不多。當前,各地規(guī)定的最低工資標準一般都比較低,如湖北是1550元/月,山東是1710元/月,上海也才2190元/月。而當下絕大部分行業(yè)職工的收入水平要遠遠高于這一標準,這就決定了最低工資制度只能惠及勞動力市場中的很少一部分人。其次,最低工資規(guī)定在實際執(zhí)行中并不如意。最低工資規(guī)定能夠惠及的行業(yè)多為技術含量極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這一行業(yè)里的勞動者多為維權意識不強、維權能力不足的弱勢群體。最低工資制度在這些行業(yè)的執(zhí)行也往往是最薄弱的。
最低工資標準什么時候調整以及如何調整自有相應的規(guī)定,不能由某些人拍腦袋想什么時候調就什么時候調,想怎么調就怎么調。最低工資標準的計算方法分為比重法和恩格爾系數法,其計算有國際通用的公式。最低工資標準要根據相關因素的變化適時調整,按照規(guī)定,每兩年至少調整一次。
所以,對于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的意義我們真的沒有必要過于放大。不能錯誤地把最低工資的調整幅度視為所有職工群眾收入的普遍提高程度,更不能把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視為廣大職工群眾的工資水平的普遍提高。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下行時期,經濟增速放緩,企業(yè)壓力加大,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管齊下,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只是其中作用很小的一項措施。職工工資最好還是由勞資雙方采用集體協(xié)商的方式來確定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