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墉
不回頭
文/劉墉
“九·一一”之后,有個朋友送我一片光盤,說那是紐約世貿(mào)中心著火時,他從附近辦公室用V8拍攝的,當時好多人從火里爬到窗外,衣服被燒光,全身赤裸只剩一條皮帶,最后還是撐不住,從七八十層的高樓墜下。
七年了,我把那光盤放在書柜里,沒有看,相信未來也不會看。
對紐約人而言,“九·一一”有加倍的痛。以前去曼哈頓,我都會遠望林立的摩天大樓,贊一聲“壯觀”。但是今天,看歸看,卻不敢把眼睛轉(zhuǎn)向下沉,那個我熟悉的“有著兩棟世貿(mào)大樓”的位置。我甚至在看老電影時,不愿見到世貿(mào)中心的畫面。因為看一次,就重復(fù)一次惡夢;回頭一次,就是又一次傷害。
看獲得二○○四蒙利婁影展最佳影片的《敘利亞新娘(The Syrian Bride)》。一位住在戈蘭高地的女孩,透過征婚廣告,決定嫁給敘利亞的一個電視演員。因為以敘的仇恨,兩國素不往來,女家費了很大力量,才得到許可,把新娘送到戈蘭高地與敘利亞接壤處的“聯(lián)合國維和區(qū)”。
新娘在大批家人的簇擁下走到邊界,遠遠看見未婚夫和許多親友,站在敘利亞的那側(cè)等待。已經(jīng)跟家人一一吻別,新娘卻為了簽證問題,遲遲不能過去。因為敘利亞政府不愿承認以色列在戈蘭高地的“出境章”——認為戈蘭高地是敘利亞的土地,以色列只是非法占有,不是擁有。
許多親友在烈日下已經(jīng)不支,有人特別放了把椅子,請穿著厚厚白紗的新娘坐下。
聯(lián)合國維和的人員在兩邊疲于奔命地折沖,還是沒辦法。眼看新娘只好回頭……卻見“她”毅然決然,一手提著行李,一手提著寬大的婚紗,一個人,在父母兄弟的驚愕中,直直地走向敘利亞的邊界線。
電影沒演下面的情節(jié),只見一個白白的背影,孤孤單單走在“非軍事區(qū)”草木不生的曠野……
她沒有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