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婧 潘溪源
(710127 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法學院 陜西 西安)
從道德到契約的地位轉換——論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楊 婧 潘溪源
(710127 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法學院 陜西 西安)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從道德規(guī)則向法律規(guī)則的發(fā)展過程本質上體現(xiàn)了契約與倫理的結合過程。我國債權法和物權法中均有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適用。目前民法中仍存在概念缺乏、順位滯后、保障缺乏等具體的不足且社會誠信現(xiàn)狀十分不樂觀。本文在分析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意義、理論及適用等問題闡述的基礎之上,針對不足提出了提高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地位、進一步完善民事立法、加大對失信者懲罰力度的建議。
誠實信用原則;完善;道德;利益平衡
誠實信用原則是現(xiàn)代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為世界各國民事法律所普遍確認,我國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遵循公平、誠實信用原則。該原則體現(xiàn)了民法規(guī)范與整個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統(tǒng)一,同時也體現(xiàn)了市場經(jīng)濟的客觀要求。公平、誠信都是人們在長期的民事活動中所追求的美德,它們的精神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在民事活動領域?;诖耍疚木驮撛瓌t的基本意義、理論及其功能、適用等問題加以系統(tǒng)的論述,以期拋磚引玉,完善我國的民事理論和民事立法。
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我國《合同法》第5條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钡?條規(guī)定:“當事人在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時,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惫健⒄\實和信用原則都是市民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規(guī)范,后來上升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即誠實信用原則。它要求人們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有良好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一切民事法律關系,均應依正義衡平的理念加以調整。
由于將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合為一體,誠實信用原則兼有法律調節(jié)和道德調節(jié)的雙重功能,使法律條文具有極大的彈性,法院因而享有較大的裁量權,能夠據(jù)以排除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而直接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誠實信用原則,被奉為現(xiàn)代民法的最高指導原則,學者謂之“帝王條款”。中國內(nèi)地于八十年代中期制定民法通則,反映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要求,并參考市場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經(jīng)驗,將誠實信用原則確立為民法之基本原則,其適用范圍及于整個民事領域,凡一切民事主體,從事一切民事活動,均應遵循。
我國民法中的誠實守信原則是不僅具有自身獨立的價值,而且與平等原則、公平原則以及公序良俗原則等緊密關聯(lián)。下面,筆者將具體談談該原則的適用。
1.物權法中的適用
(1)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指無權轉讓財產(chǎn)的占有人在將財產(chǎn)轉讓給第三人后,如果受讓人是善意的取得,則其對該財產(chǎn)就享有合法的所有權。財產(chǎn)的原所有人不能要求第三人返還,只能要求轉讓賠償損失。
(2)物權公示公信原則。公示公信原則是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的合稱,目的是保護交易安全,特別是保護當事人對公示的信賴利益。所謂公示,是指物權在變動時,必須將物權變動的事實通過一定的共識方法向社會公開,從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損害并保護交易安全。
2.債權法中的適用
(1)情勢變更原則。情勢變更是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變更和解除領域的具體運用,指在合同成立后至其被履行完畢前這段時間內(nèi),因不可歸責于雙方當事人的原因而發(fā)生情勢變更,致使繼續(xù)維持該合同之原有效力對受情勢變更影響的一方當事人顯失公平,則允許該當事人單方變更或解除合同。
(2)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和接觸。合同一旦成立,對雙方當事人產(chǎn)生拘束力,這種拘束力的內(nèi)容包括兩方面:當事人應該遵守彼此的信約,且不能擅自變更解除合同。在合同依法成立后,要求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根據(jù)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相關義務。此外,合同依法成立之時,有其信賴的客觀基礎,當事人在合同中所約定的權利義務是建立在這一客觀基礎之上的,要求當事人一方如無約定或者法定事由不得隨意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日常交往中不守信用、弄虛作假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誠信的缺失已滲透到生活各方面。企業(yè)不守信用,合同違約嚴重,財務信息嚴重失真,制假販假猖獗,政府失信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誠信的缺失嚴重影響了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健康運行和社會穩(wěn)定,也有悖善良、自由、公平、正義之理想。
為有效應對當前出現(xiàn)的誠信危機,對于我國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建議予以完善:
首先,應當對誠實信用原則的民法地位進行重新審視和科學定位,將其同自愿原則、公平原則、平等原則等并列為民法基本原則,而不應有順位的歧視。形成科學健全的民法原則體系,科學指導民事立法和民事司法,有效指引民事主體妥當之行使權利義務,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理想。
其次,應當進一步完善民事立法,將誠實信用納入法治軌道。關于誠實信用方面的立法,我國比較落后,僅在《民法通則》第4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并未對其做出一個較為明晰的定義,其他處于下位的民事法律法規(guī)也未對該原則在其領域內(nèi)的應有內(nèi)涵和外延做出規(guī)定。既然沒有一個對概念的定義也就談不上對該概念予以準確的運用了。為此,筆者以為,有必要從立法的角度給誠實信用原則下一個定義,而不能任由其成為一個模棱兩可的問題。
最后,要完善民事責任制度,必須加大對失信者的懲罰力度。我們知道,美國的誠信水平比較高不是因為其道德水準高,而是因為其失信懲罰機制十分健全和嚴厲,失信者違法成本之高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要維系相互誠信的狀態(tài),就必須完善民事責任制度,以保障誠信原則作用之切實發(fā)揮。
[1]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2]孫森焱.公序良俗與誠信原則[M].民法總則爭議問題研究,臺北: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3]梁慧星.民法論叢:第二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楊婧(1995~),女,浙江省溫州市人,西北大學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知識產(chǎn)權。
潘溪源(1995~),男,山東省濟南市人,西北大學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