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永
(550001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互聯(lián)網保險消費群體的隱私權保護
常小永
(550001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在互聯(lián)網及信息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中,為避免保險消費者數(shù)據(jù)因為信息科技產品的儲存、分析、復制及傳遞等功能日益發(fā)達而受到濫用,導致個人隱私蕩然無存,約束各公、私團體運用信息科技對于個人保險消費數(shù)據(jù)為搜集、處理、利用、傳遞等行為的合法要件及合理目的,尤為近年來的立法重點。本文將針對當前互聯(lián)網背景下保險消費群體的隱私權問題進行探析,并提出保護的機制。
互聯(lián)網;保險消費群體;隱私權保護
所謂隱私(privacy)是相對于公共生活而言,與公眾無關純屬個人事物(privacy affairs),包括個人活動、個人活動空間以及有關個人一切信息。私生活的權利(the right of privacy)則指上述個人的私生活不被公眾或他人騷擾、知曉和干涉的權利。私生活權利的核心是隱私權,即民事主體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向來是各國民事立法保護的重點[1]。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個人私生活權利的保護的重要性不僅沒有削減,反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以下將結合當前互聯(lián)網保險消費群體的隱私權保護法律進行闡述。
盡管私生活權利的保護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等的發(fā)達,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已有長足的進步,但在私生活的理解和掌控上,仍然面臨著諸多實際難題。私生活與他人生活、公共生活,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界限始終難以作出準確界定。保險交易類型及種類與時俱進,保險機構極思通過安全透明且具公信力的信用信息交換機構以得知消費者的還款能力,從而達成利率公平及避免自身風險的目的;由另一方面觀之,如法院等公務機關,亦有因訴訟調查及偵查案件等須得知保險消費群體保險消費實況的需求,前揭種種原因之下,信用信息的公開均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抵擋的趨勢。然若欲將消費者的信用信息加以公開,又將面臨其個人信息可能被不合理的復制、儲存或濫用,難免致生侵犯保險消費群體隱私權的嫌疑,故如何確保信用公開而不構成對個人隱私和私生活的侵犯,便成為各國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和立法規(guī)制的重點[2]。
以現(xiàn)今社會情況言之,個人基于保護個人隱私的考慮,對揭露自己的保險消費資料通常會存有相當?shù)囊蓱],甚或擔憂保險公司會因為得知個人的保險消費數(shù)據(jù)而對其借款額度、申辦信用狀等產生不利的影響。然而,如以保險業(yè)的立場而言,個人于信用信息機構中存在的信息若付之闕如,仍不認為其具有良好債信。以我國而言,個人信用若完全不揭露,僅將其列為中度信用;但于信用信息發(fā)達國家中,個人信用若完全空白,則信用程度為零,且易被認為有隱藏重大債信不良的可能。信用與隱私,恰似一條兩端相互拉扯的線,如何在其間取得其微妙的平衡點,借鏡先進國家相關的立法,并健全我國保險消費者信用與隱私保護的制度,實為當務之急。
2.1 加強保險隱私權保護意識
隨著社會發(fā)展、保險商品不斷推陳出新,傳統(tǒng)隱私權的概念日益產生變化,范圍亦日漸擴張,因應此趨勢的發(fā)展,保險隱私權的觀念應運而生;所謂保險隱私權,指保險信息的持有者(通常系指消費者或當事人)對與其信用或交易相關的信息所享有的控制支配權,此種權利亦具有財產利益的信息,以保險消費數(shù)據(jù)為核心,包括資料所有人經濟與財務于市場交易狀況方面的信息,其所指客體包括:保險消費群體的保險狀況、交易信息、及其它相關能判斷保險消費群體財產狀況及其財產流向的信息,以目前保險界普遍認為銀行對客戶的保險隱私權的保護主要及于以下三大項[3]:①有關賬戶資訊,含賬戶所存款項、收支情況、資金來源和去向、賬戶紀錄、使用信用卡的情形;②有關客戶交易的信息,包含交易標的、種類、性質、內容、價格、保險消費群體、時間等;③銀行因保管客戶的賬戶而獲得之與客戶有關的各種信息。由此觀之,保險隱私權的意義已較傳統(tǒng)隱私權有相當大的差異,并且于范圍及內容上,均有了相當大的區(qū)別。對侵害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的法律責任規(guī)定尚有欠缺;對一些行為的認定規(guī)則還不明確,在實務中難以執(zhí)行;賦予保險監(jiān)管機構運用行政手段對消費者權益給予保護的規(guī)定不足;對有關違法行為的執(zhí)法權限劃分不夠清晰。上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切實保護保險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2 采取充分的技術手段和制度管理
如以隱私權的保護與個人保險消費數(shù)據(jù)的合理利用為例:《隱私權保護法》在第一條即揭諸為規(guī)范計算機處理個人數(shù)據(jù),以避免人格權受侵害,并促進個人數(shù)據(jù)的合理利用的立法目的。其中,信用及隱私一方面同屬于人格權的保護法益,但另一方面,又處于沖突或對立的緊張關系。相對而言,信用為個人的經濟行為或經濟能力在經濟活動中所受的評價,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資料若無一定程度的公開,則無信用可言。因此,為促進信用信息的合理利用,并兼顧消費者的信用及隱私等人格法益的保護[4]。
現(xiàn)代社會被人稱之為匿名社會,人們的投資和交易行為已經不限于地域狹小的熟人社會。市場交易越來越多地體現(xiàn)出時空的延伸和分離。從郵電通訊到電報電話,從計算機到互相可聯(lián)通的互聯(lián)網絡,原本在交易過程中必須存在的具體要素漸被不具時間及空間意義的現(xiàn)代化設備所形成的虛擬環(huán)境所取代。交易者很多情況下是素昧平生,甚至在整個交易過程中從未謀面。交易模式的改變、交易空間的拓寬,使每一個投資和交易行為本身隱含的風險巨增,客觀上要求更加迅速、客觀、準確地了解對方的信用狀況,從而確定和減少自己的交易風險。然而,在交易者相距較遠、接觸較少的情況下,由交易者自己對并不熟識的交易對方的信用狀況迅速作出評判,存有極大缺失。因為決定一個交易和投資對象信用狀況的因素相當多且復雜[5]。除了比較容易確定的財產數(shù)量外,其它例如個人或企業(yè)的守約意識、企業(yè)素質、經營管理、經濟效益、發(fā)展前景等原因都具有相當?shù)哪:院蛷椥?,然而由投資者和交易者自己了解對方的信用狀況或者由對方自我介紹,都不夠客觀、全面。并且,要全面了解和判定這些信用因素并最后確認信用程度,事實上極為費力且費時。如何解決交易方便、快捷與交易安全此一矛盾的局面,成了極為突出的問題;而另一方面,保險消費群體又迫切需要將自己的信用狀況及時地傳遞給對方,并使對方能夠迅速作出識別和判斷,以擴大并吸引保險機構愿意與之為保險消費的機率。在這樣的需求下,信用評估必須作到便于傳輸、便于識別,并且注重準確及客觀,均為極重要的課題。
在互聯(lián)網絡時代,個人的生存空間大為縮減,個人隱私及個人信息呈現(xiàn)出數(shù)據(jù)化等特點,更易暴露于社會和公眾之中。處在今日科技進步的現(xiàn)實中,即使保險消費群體不欲將己身的隱私公開,卻往往事與愿違,如此問題的存在已成了一個無法忽視的現(xiàn)實。
[1]李卓羽. 網絡保險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J]. 金融經濟,2015,22:61-63.
[2]鄭曉薇. 論基因信息于人身保險核保使用之正當性[J]. 陜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01:58-62.
[3]趙海冰,陳寶,郭新,尹會巖. 淺談財產保險市場侵權行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0:127-128.
[4]賈林青,賈辰歌. 互聯(lián)網金融與保險監(jiān)管制度規(guī)則的博弈——以保險監(jiān)管制度的制度創(chuàng)設為視角[J]. 社會科學輯刊,2014,04:71-75.
[5]李曉娟. 金融隱私權保護制度亟待完善[J]. 銀行家,2013,11:118-120.
常小永(1990~),男,重慶梁平人,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2014級 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