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風
夢醒時分,做一條網絡時代的“鯰魚”
文/洛風
當今,互聯(lián)網在我國已成為經濟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影響巨大的新型媒體。它使普通民眾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表達意見和愿望的話語權,網絡輿情給黨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實行民主化、科學化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但必須看到,網絡輿情失真問題,特別是網絡謠言問題日益突出,影響社會群體心態(tài)、侵蝕社會主流價值觀、激化社會矛盾。從宏觀上講,謠言損害國家形象,加劇社會恐慌;從微觀上看,謠言侵犯公民個人合法權益、顛覆主流價值觀、甚至解構人類高尚情感,通過挑戰(zhàn)觀眾心理底線來達到吸引眼球的最終目的。
2011年3月11日,里氏8.9級大地震,導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fā)生泄露。據(jù)說謠言起于寧波,3月17日起,浙江、江蘇、山東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購鹽潮,鹽價一路飆升至每袋20元。鹽架掃空,各大超市相繼掛出“免戰(zhàn)牌”,于是大家又將視線轉至醬油……“搶鹽”鬧劇不但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影響了群眾的日常生活,甚至鬧成了國際笑話。
2012年7月,電影《搜索》上映,似乎是為“謠鹽事件”作注解般,真實地再現(xiàn)了點滴小事被層層誤讀,最終匯集成洶涌澎湃的“民意”所產生的翻云覆雨、移山填海的力量!主人公葉藍秋坐公車不讓座的行為,以及一句超有創(chuàng)意、足可以引起公憤的氣話,被媒體斷章取義,網民推波助瀾,一場“人肉搜索”引發(fā)網上的群體性圍觀,而圍觀則逐漸演變?yōu)榫W絡時代的精神性“消費”:媒體消費她的話題性,觀眾消費她的娛樂性,記者消費她以得到業(yè)內認定,老板消費她而獲得營銷,公眾消費她則宣泄仇富、仇小三心理……在這樣無法被控制的連鎖反應里,每個人都被一雙無形的手所操控,無處不在的偶然,推導出悲劇性的必然。
圍觀,這很自在。一種置身事外的圍觀,每日瀏覽海量信息,刷微博,搖微信,看這個世界分分鐘發(fā)生的故事,做一些自己都不會嘗試的情感參考。網絡給了我們一個平臺,讓我們都不自覺地成為葉藍秋故事的觀眾,拿著相機、手機和平板,記錄著我們觀看的故事主人公的生活,為了他們的歡笑而開心,為了他們的爭吵而煎熬,為了他們的挫折而惋惜,為了他們的不幸而悲傷。似乎,我們對介入他人的生活比投入到自己的世界更為傾心。
圍觀,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多了一些始料不及的身份——參與者、品評者、理療師、道德家和審判者。置身事外的我們可以恣意地對圍觀對象進行批評,理性的非理性的、道德的非道德的。忽然間,圍觀者獲取了個體的獨立,尋找到自己的價值。自媒體時代給了每個人平等的發(fā)言機會,圍觀成為一種“特權”,圍觀者甚至可以對品評的對象進行法律范圍內的指摘。
魯迅先生不止一次寫到中國人的圍觀藝術,每一次的圍觀都伴隨著帶血的暴力。先生或許不會想到,數(shù)十年之后,圍觀已經從菜市口搬演至網絡、即時通訊等各種媒體上,但是“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的圍觀藝術以及暴力的程度卻始終沒有改變,甚至更加極端。
網絡時代,人們真正做到了“一網在手,天下我有”的境界。作為圍觀的看客,伴著好奇的心理所看到的血淋淋中,到頭來映照出的還是自己的身影。不只是劊子手在手舉屠刀,網絡時代的“人肉搜索”“群起響應”“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呼聲讓更多的人成為手中有刀者,也讓更多的人成為心中有刀者。
網絡時代的消費心理給身處其中的每個人挖了個大坑。我們把似是而非的個體行為瘋狂轉發(fā)以之為正義利劍,我們把一段段看似有哲理實則營銷的段子瘋狂轉發(fā)以之為名言警句,我們把曝光的社會丑聞瘋狂轉發(fā)以之為愛國愛民——然而,又有誰敢否認這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消費?我們以這種消費來標榜我們的與眾不同,有誰會去關心那些個體心里到底是什么暗流洶涌,有誰會為了一句“名言”立言正身,又有誰會去思考社會丑聞的背后隱匿多大的權力運作?
瘋狂的圍觀者看似為正義搖旗吶喊,實則不過是在“消費正義”來滿足我們內心不再擁有的正義感。
抬頭看看周圍,微博、微信的存在使人或主動或被動地展示著自我,其幾何式擴散讓個體不得安寧。那些所謂的“公知”“大V”們更以一種咆哮的方式強行闖入公共視線,為了點擊率,為了賺人氣,無限夸大社會陰暗面,采用一種另類的煽情方法,搶占“道德制高點”來忽悠民眾,強化社會對立,激化社會矛盾,以此刷“良心”值,滿足自己扭曲的存在感和價值感。而身處網絡旋渦的網民,就像一只只饕餮,把日益爆滿的資訊信息囫圇吞下,根本來不及消化,來不及分析是非善惡,或頂或踩,僅僅是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的幾秒鐘,像得了信息暴食癥般,只是不帶大腦、目光懶散地圍觀,把葉藍秋們當做“商品”來滿足自己的獵奇和消費心理,早已經忘了她作為一個公民應有的權利:她是富豪的秘書,是淋巴癌晚期患者,是不讓座者、是壞女人,是尋找生命最后慰藉的弱者,是自殺者,是媒體、網民的消費品,是整個社會網絡的一分子——她是你,也是我。
對自我認知的缺乏,很容易陷入被他人支配的陷阱當中,惡化成為一種多數(shù)的、平庸者的暴力,限制個人的發(fā)展,而將道德底線退守到沒有理性支配的境地??萍寂c網絡這種深入人心的東西,很容易將過去需要大費周章的輿論預備變得一觸即發(fā)。面對網絡,面對未來的高端科技,在感受其惠澤的同時,更應該保持個體的獨立與清醒。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越來越多的葉藍秋式悲劇已經給了當下毫無戒心、無腦接收一切包裝營銷的網民一個個“當頭棒喝”。
保持打擊網絡謠言的力度,維護網絡表達的正常秩序,這需要整個社會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共同努力,抵制網絡謠言,凈化網絡空氣,讓網絡環(huán)境正本清源。那么,如果你已從黑暗中醒來,或者你正試圖從黑暗中醒來,請拒絕圍觀,請讓謠言止步于你的鼠標下,不發(fā)謠、不信謠、不傳謠,別讓自己在網絡的洪流中迷失方向——請做一條網絡時代的“鯰魚”。
鯰魚是魚類中的“警醒者”。因生性兇猛,總會在長途運輸中與其他食用魚放在一起,不安分的鯰魚能迫使那些原本懶惰的魚不停游動,從而不至于在運輸途中死去。網絡時代的你我,是要像沙丁魚一樣庸庸碌碌、人云亦云,還是要像鯰魚一樣,明辨是非、活出自我?
近年來,北京的“朝陽群眾”“西城大媽”頻頻見諸媒體,成了群眾舉報違法犯罪活動的代名詞。打擊網絡謠言,我們呼喚更多的“鯰魚”,喚醒那些被“公知”“大V”們“催眠”的人,讓大家睜開雙眼,擦亮雙眼,重新掌握網絡話語權,進而捍衛(wèi)國家的網絡主權。
“鯰魚”們也痛恨強權,痛恨腐敗,痛恨道德淪喪,但他們不自命“良心”,他們更不屑做什么“思想啟蒙者”“正義天使”;他們評論事物喜歡依據(jù)事實而不是斷章取義,沒有事實他們寧可閉嘴;他們贊賞西方的先進生產力,也憎恨西方資本對第三世界的掠奪,他們兼收西方文化,也時刻警惕西方文化對其他民族文化的侵略;他們不會為富商或者公務員因為交通失事死亡而叫好,也不會因弱勢者濫殺無辜而稱其為“英雄”——他們絕對不會一邊利用著不公、制造著不公然后上網怒斥著不公。
當越來越多的網民從“公知”的“粉轉黑”時,回蕩在“公知”們耳邊振聾發(fā)聵的,也是不斷壯大的“鯰魚”們最想對“公知”說的是尼采的那句名言:“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