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云
云南省騰沖市人民醫(yī)院,云南 騰沖 679100
?
醫(yī)話醫(yī)案
陳全新教授針刺治療頸椎病經驗淺析
李慶云
云南省騰沖市人民醫(yī)院,云南 騰沖 679100
陳全新教授臨床診療重視辨證,獨創(chuàng)“飛針進針法”,提出規(guī)范化的“分級補瀉手法”,崇尚華佗“針灸不過數處”。其治療頸椎病注重辨證辯病相結合,施術時采用快速旋轉進針法及分級補瀉手法,具有取穴少,療效顯著的特點。
頸椎?。会槾?;陳全新;辨證論治
陳全新教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993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名中醫(yī)”稱號。臨床診療重視辨證,獨創(chuàng)“飛針進針法”,提出規(guī)范化的“分級補瀉手法”,崇尚華佗“針灸不過數處”。筆者2016年進修期間得到陳教授的悉心指導,其針刺辨證治療頸椎病取穴少,療效顯著。現(xiàn)舉例淺析其針刺治療頸椎病的辨證思維,以饗同道。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發(fā)生在頸段脊柱的慢性退行性疾病,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退行性改變以及頸部損傷等原因引起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脊髓、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一組綜合征[1]。據調查30歲以上人群中發(fā)病率為10%左右,40~50歲有25%患本病,50~70歲的發(fā)病率達到50%以上,近年來由于生活方式的變遷使本病的發(fā)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2]。
1.1 辨證與辨經相結合 《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也,……是主筋所生病者,……頭囟項痛?!保弧鹅`樞·經筋》:“手太陽之筋病,……繞肩甲引頸痛?!?;《證治準繩》:“頸項強急之癥,多由邪客三陽經也”。 陳老認為頸椎病主要累及手三陽經、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屬于“頸痹”、“骨痹”,其病因病機多由于肝腎虛虧,或勞倦過度精血耗損,致營衛(wèi)氣血失調復感外邪或挫傷,痹阻經絡而致。按臨床表現(xiàn)主要辨證分為寒濕型和氣滯血瘀型。寒濕型治宜溫經行氣通絡;氣滯血瘀型治宜活血祛瘀[3]。
1.2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在辨證中結合辨病,既有利于選擇更合適的治療方案,又有助于判斷治療效果和預后。頸椎病在診斷過程中經常借助頸部X光片、MRI、CT、TCD、脊髓造影、3D-CTA這些診斷措施。頸椎病根據臨床癥候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混合型[1]。其中脊髓型癥狀呈進行性加重必須手術治療外,其余的癥型均可針灸治療。西醫(yī)診斷的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癥、落枕、前斜角肌綜合征、頸椎小關節(jié)錯縫、項韌帶勞損與鈣化、頸部扭傷等均可參照頸痹治療。中醫(yī)關于頸椎病的論述多記載于“痹癥”、“萎癥”、“頭痛”、“眩暈”、“項強”、“項筋急”和“項肩痛”等。1.3 調神與調氣并重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陳老重視調神,調氣。所謂調神即針灸施治前注意調整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在針灸過程中醫(yī)者專一其神,意守神氣,患者神情安定意守感傳。調神貫穿針灸治療的全過程中。
《靈樞·刺節(jié)真邪》:“用針之類,在于調氣”?!鹅`樞·終始》:“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氣血不行。”調氣就是采用補虛瀉實等針刺手法使經氣調和。調神和調氣是針灸療效的關鍵。
陳老辨證取穴根據臟腑經絡理論,頸椎病的病因病機和癥候,選取相關經脈上的穴位為主穴,根據臨床癥狀及兼癥而選取配穴。主穴每次2~3個,配穴2~3個。辨證取穴規(guī)律如下:
2.1 近部取穴 在頸部或鄰近部位取穴。如:百勞、大杼、新設、風池、風門、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厥陰俞、風府、大椎等。
2.2 遠部取穴 在頸椎病相關的經絡上,距頸部較遠的部位選取穴位“是經之所過,主治所及?!比纾和怅P、曲池、后溪、束骨、承漿、合谷、手三里等。
2.3 辨證取穴 根據頸椎病各癥候特點分析病因、病機而選取穴位。本病因肝腎虧虛,陰陽失調,痹阻經絡氣血,致筋骨失養(yǎng)而至。肝俞、膈俞可旺盛血行而養(yǎng)經去痹;腎俞、大杼可壯骨益髓而消骨痹;脾俞可調氣和血,健脾化濕通絡;曲池、足三里可旺盛氣血而逐瘀滯;陽陵泉為“筋會”可強筋健步;百會、大椎可清陽而去眩暈;耳門、聽宮、聽會可疏通耳部經氣,止鳴而增聽力;攢竹、魚腰、光明可調眼部氣機而明目等。
2.4 隨癥取穴 根據頸椎病患者就診時突發(fā)的癥狀或兼癥適當選用有關穴位。頭痛配風池、太陽;耳鳴配聽會、聽宮、耳門;眩暈配百會、大椎;視朦配攢竹、魚腰、光明;頸肩、上肢痹加新設、肩髃、合谷;下肢痹加配陽陵泉、血海、委中、太溪;食欲不振配陰陵泉、足三里;胸悶心悸配內關、心俞;手指麻木感選用十宣放血等。
2.5 頭皮針耳針取穴 陳老還常配伍頭皮針和耳針,頭皮針取穴:上肢取患肢對側運動區(qū)中2/5,下肢取患肢對側運動區(qū)上1/5;耳針取穴:“肝主筋”,“腎主骨”,故耳穴常取肝、腎、頸椎及相應疼痛部位,有益氣、壯腎元和養(yǎng)血舒筋等作用,可使筋強骨鍵。
陳老認為針刺穴位的先后和補瀉手法的應用,必須按患者針刺時的情況靈活應用辨證論治原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3.1 針刺順序分先后 每一個針灸處方有主穴配穴,針刺穴位的先后次序在臨床應用時必須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選擇。如針刺發(fā)作性痛癥,宜先刺遠隔穴位,通過經絡的遠隔誘導作用使癥狀改善后,再刺痛處穴位。這樣就可以避免病變部位因過敏而引起肌肉緊張,造成進針困難,加劇疼痛[3]。3.2 獨創(chuàng)“飛針進針法” 陳全新教授受何若愚《流注指微賦》“針人貴速,既入徐進”的啟發(fā),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獨創(chuàng)“飛針進針法”?!帮w針進針法”操作:押手將消毒部位皮膚繃緊,進針時拇、食、中指指腹握持針柄,拇指內收,中、食指同步外展捻動針柄,此時針呈高速旋轉,同時借助指腕力將旋轉的針彈刺入穴位內。只有實現(xiàn)無痛進針后,醫(yī)生才能進一步進行尋氣、導氣,患者才能體會得氣,從而實現(xiàn)氣至病所,提高臨床療效[4]
3.3 提出規(guī)范化的“分級補瀉手法” 《靈樞·小針解》:“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必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所失也。”陳老認為針刺的補虛瀉實,是辨證論治的總綱,根據患者的不同生理、病理狀態(tài),把治療量相對的分為輕補 (輕瀉)、平補(平瀉)、大補(大瀉),輕補:慢按輕提運針,結合輕刮或輕彈;平補:慢按輕提運針,結合小角度輕捻;大補:慢按輕提運針,結合較快速小角度捻轉和提插;輕瀉:速按慢提運針,結合較大角度捻轉和輕提插;大瀉:速按慢提運針,結合大幅度捻轉和較重力提插;平瀉:刺法操作界于輕瀉與大瀉之間。不同的患者,施用不同的針刺補瀉手法,同一患者,應根據治療過程中病情的變化,靈活應用。例如:治療頸椎病發(fā)作時,應采用大瀉法,針刺后溪穴后疼痛已明顯緩解,再刺其他穴位時就采用平瀉法,使經氣保持暢通,以達到治療目的[3]。
劉某某,男,45歲,于2016年4月27日初診。主訴:頸肩部疼痛,伴左上肢發(fā)麻一年余,加重一周。現(xiàn)病史:患者一年前受涼后頸肩部經常酸痛不適,經口服止痛藥后,癥狀緩解。一周前因天氣變化,頸肩部疼痛加劇,伴左上肢發(fā)麻。查:左側頸4~6椎旁壓痛,頸椎間孔擠壓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和壓頭試驗均呈陽性。頸部X線片顯示頸椎4~7退行性改變?;颊呔窨?,納可,眠差,便調。舌淡胖,苔白膩,脈滑。中醫(yī)診斷:頸痹(寒濕型);西醫(yī)診斷:頸椎病(神經根型)。治則:散寒除濕,通絡止痛。處理:頭皮針:運動區(qū)中2/5(右);體針:百勞(右)、大杼(左)、曲池(左)、外關(左)、腎俞(右);耳穴:肝、腎、頸。操作手法:運用快速旋轉進針法進針,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加電針留針20min,TDP照陽池穴20min。頸肩部天應穴拔罐5min,取針后用王不留行子貼耳穴,耳穴三天一換,針刺隔天一次,一周三次。每次治療針灸處方應根據臨時癥狀有所調整,局部取穴左右交替,腎俞和肝俞每次取其中之一,上肢的穴位辨證取穴如上所述,經過五次治療臨床癥狀消失,臨床痊愈。
按語:陳老認為頸椎病累及手三陽經,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其根本病機是肝腎虧虛,治療時取手三陽經,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同時也要顧及調補肝腎氣血。頭針運動區(qū)中2/5主治上肢病癥。耳穴:肝、腎有滋補肝腎,強壯筋骨之義,耳穴:頸椎有主治頸部疾患之功能。因針刺處方嚴謹而用穴精,刺用導氣補瀉手法,故療效卓著。
《靈樞·五邪》:“邪在腎,……肩背頸項痛”。《雜病源流犀燭》:“頸項強通,肝腎膀胱病也。三經感受風寒濕邪,則項強。”頸椎病與年齡及氣血盛衰、筋骨強弱有關。年過四十腎氣始衰,年過五十肝氣始衰,年過六十筋肌懈惰,骨骸稀疏。年老體弱,肝腎、氣血虧虛,筋肌骸節(jié)失其滋養(yǎng);或被風寒濕邪所侵,氣血凝滯痹阻;或反復積勞損傷,瘀聚凝結于脊竅,而發(fā)病[1]。陳老認為,頸痹與伏案久坐、跌撲損傷、外邪侵襲或年邁體弱、肝腎不足等有關。病在頸部筋骨,病機多由于肝腎虛虧,或勞倦過度精血耗損,致營衛(wèi)氣血失調復感外邪或挫傷,痹阻經絡而致。陳老強調治病不僅要標本兼顧還要具有治未病,既病防變的思想,針灸治療頸椎病療效較好,但患者應改變日常生活、工作中,頭、頸、肩的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處于一種體位,并注意加強頸椎功能鍛煉;枕頭高低要適中,注意正確的睡眠姿勢;注意頸部保暖,避免風寒濕邪入侵。年老體弱的患者還可口服一些調補氣血肝腎的藥物,以內外調治。
[1]范炳華.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123-142.
[2]葛寶豐,青少汀,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9:462-465.
[3]陳全新.針灸臨床選要[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74-126.
[4]李穎,陳秀華.全國名老中醫(yī)陳全新教授進針手法經驗述要[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7):88-103.
(編輯:陶希睿)
2016-06-30
李慶云(1969-),女,本科,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針灸臨床工作。E-mail:686liqingyun@sohu.com
R681.5+5
A
1007-8517(2016)18-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