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朝霞
摘 要:浸入式語言學習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模式,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加拿大,迅速傳播到全世界并得到廣泛認同。英語作為我國的第二語言,學習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偏離了語言的實用性,浸入式言學習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模式,英語不僅是學習者的學習對象,更是學習的工具。
關鍵詞:英語;浸入式學習;第二語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1C-0042-02
浸入式語言學習泛指第二語言的習得,是將學習者“浸入”第二語言的環(huán)境,教師用英語教授所學學科的課程,學習過程中無母語交流,通過學習環(huán)境、教師語言強化學習者的英語思維,擺脫母語的思維束縛。在浸入式學習模式中,英語不僅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語言,更是一種學習的工具,即學習者需要利用英語學習其他學科的課程。
一、浸入式學習模式的發(fā)展
浸入式語言學習模式出現(xiàn)于20世紀60年代的加拿大,加拿大東部的魁北克省原是法屬殖民地,有一部分人有法語學習需求,但加拿大官方語言為英語,為了照顧一部分人的法語學習需求,學校用作為第二外語的法語給學生上課,最終學生學會了法語。后來這一學習第二語言的浸入式教學模式得到推廣,成為加拿大寶貴的教學經(jīng)驗,被美國、新西蘭、南非等許多國家借鑒,浸入式語言學習模式逐漸變成了國際化的學習模式。
此后,根據(jù)法國浸入式學習模式,各國在借鑒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美國的雙向浸入式(Two-Way Immersion)就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種,雙向浸入式是指將兩種語言的學習者編排到一個班級,學生共同學習,參與各種活動,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雙語能力。中國香港地區(qū)也實行浸入式學習,學校教師大部分來自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在上課時以英語講授數(shù)學、物理等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流利的英語表達,形成英語思維。
浸入式語言學習模式在我國起步較晚,學習對象大部分為幼兒,以這種模式實行語言學習的以幼兒園居多。幾年的實施效果表明,這種教學模式的受益者逐漸增多,具有很好的學習效果。
二、浸入式語言學習的適用性
(一)第二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1950年,心理學家彭菲爾德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的語言習得能力與大腦發(fā)育密切相關。母語習得在三歲左右完成,之后的四年是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期,因為這個時期兒童的模仿能力最強。根據(jù)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情況,語言學習有“敏感期”,敏感期進行語言的學習會事半功倍,比成年人付出更少的努力,卻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雖然之后許多學者提出,語言學習關鍵期不止一個,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語言學習要提早進行,因為人類總體認知發(fā)展水平依賴于刺激與反應,語言刺激越早,學習者的反應也會越早,學習效果也會越好。所以,幼兒時期學習英語是非??尚械?,關鍵是學習模式的選擇。
英語學習不僅是語言的學習,也是英語思維的建立。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能力處在快速發(fā)展過程,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以英語作為工具學習其他各類學科,少了母語的媒介,促進幼兒英語思維的建立,省略中間的翻譯過程。
(二)語言環(huán)境的決定性作用
著名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申強調(diào)語言學習過程中語言環(huán)境的重要性,他認為語言學習過程中有兩種輸入,“粗調(diào)輸入”和“精調(diào)輸入”,前者指將所學語言以對話或交流的方式輸入,影響學習者;后者指將所學語言進行調(diào)整后輸入,即類似變成一門語言學科。實際證明,大量的粗調(diào)輸入要優(yōu)于精調(diào)輸入,教師應該采取“撒網(wǎng)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實行大量的粗調(diào)輸入,即營造一種第二外語的交流氛圍,與學習者進行交流對話。
幼兒處在模仿力極強的階段,剛剛經(jīng)歷了母語的學習,對語言的敏感度處在強烈時期,第二語言的學習與母語學習有著相同的規(guī)律,語言學習首先要經(jīng)歷聽的階段,這一階段可能長達半年甚至一年,之后會出現(xiàn)語言沉默期,這一時期是讓許多教師及家長很困惑的階段,似乎學了很久反而不如開始時那么喜歡表達了,語言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它不像數(shù)學公式即學即用,處在語言沉默期的兒童更需要教師及家長給予鼓勵。
三、英語浸入式學習的可行性
(一)結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進行教學
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將人的認知發(fā)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幼兒形式運算階段以及邏輯思維階段。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直觀形象的事物會產(chǎn)生興趣,所以在第二語言教學過程中,要以圖片、音樂以及動畫形式教學,靈活運用卡片或實物等具體形象的教學資源;在教學方法上,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教學,一是因為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只有20分鐘,遠少于成人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二是因為好動是兒童本性,教師應該以兒童的本性為切入點,實行教學,提高兒童學習興趣,從而改善教學效果。
(二)創(chuàng)設第二語言浸入式的教學環(huán)境
浸入式分為“大浸入”和“小浸入”。在學校中,大浸入是指教師營造的語言環(huán)境,小浸入指學校及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以英文海報及字母裝飾,讓學生置身英語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耳濡目染的氣氛。
母語是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習得的,這種自然的學習方法稱為自然習得。幼兒出生后,處在一個周圍充斥著母語的語言環(huán)境,無時無刻不處在“聽”的狀態(tài),即使幼兒不能說出語言,也一直重復著聽的動作,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開口說話。母語就是在語言環(huán)境中無意識習得的。
幼兒英語浸入式學習就是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母語的學習環(huán)境,首先,在課堂上,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英文交流,盡量要求學生“No Chinese”,慢慢鍛煉英語思維能力。教師積極使用雙語教材進行講課,充分利用雙語教學的多媒體課件,以多種形式活躍兒童思維,提高學習興趣;其次,課外活動中,教師也用英語與學生交流,將學生放在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多樣化的語言,增強語言使用的廣泛性,將語言作為一門工具;最后,浸入式英語學習模式排除了母語學習的干擾。研究發(fā)現(xiàn),第二外語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誤從根本上說,是母語學習習慣對第二外語學習的影響,學習者潛意識里將母語的習慣轉移到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學習者出現(xiàn)的錯誤大部分是受母語干擾。浸入式學習模式,減少了母語的中介作用,讓幼兒學習者學會直接用英語思考。
(三)調(diào)動幼兒語言學習的參與性
大量的語言輸入與幼兒的高度參與是語言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語言學習最終要轉化為學習者獨自輸出,達到交流與使用的目的。這就要求在營造浸入式學習環(huán)境過程中,始終要以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發(fā)揮幼兒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目標。幼兒是學習主體,而教師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幼兒學習語言,知識點灌輸是次要的,關鍵要營造語言環(huán)境,調(diào)動幼兒的參與性,激發(fā)幼兒“說”的欲望,教師要時刻引導學生,讓學生與教師進行簡單互動,從簡單問好開始,到最后的整句輸出,再到日常交流,達到語言輸出的最終目的。
幼兒學習之初,教師與幼兒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輸出是幼兒語言輸出的兩倍,這符合語言學習大量粗調(diào)輸入的原則,隨著幼兒對第二語言的習得,幼兒的語言輸出逐漸增多,教師的語言輸出相對減少。
四、結束語
幼兒英語浸入式的學習模式已經(jīng)在我國逐漸推廣,浸入式語言學習模式符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同時符合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為幼兒學習第二語言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促進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提高幼兒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從根本上克服英語學習只會應試不會交流的弊端。
參考文獻:
[1]鐘啟泉.雙語教學之我見[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2]彭笑.第二語言習得視角下的幼兒英語浸入式教學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 ,2015,(9).
[3]王國惠,李春茂.論“浸入式”雙語教學模式及其作用[J].北京大學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