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斌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華僑實驗學校
試析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生本位地理教學
王斌斌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華僑實驗學校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生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通過建構主義理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為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提供機會,也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學會合作與探索提供了有利的平臺和基礎。
建構主義理論;生本位;地理教學
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以生為本,是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思想。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
長期以來,由于地理在初中各學科中的地位不高,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往往較低。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應當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樹立生本課堂理論,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師生的教學效率。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出了有關建構主義理論下的生本位地理教學應用方法和措施,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重點討論。
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條件下,教學的主體往往都是教師,學生只是被動地聆聽教師對于知識的講解,課堂的教學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下。這樣的教學不僅會導致學生失去課堂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也會十分低下。將建構主義理論在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中應用,可以扭轉這種不正常的局面。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地理的學習和探索之中,不僅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對于學生提高地理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曾經(jīng)聽過一位名校校長的報告,提到了這么一件事,一位新老師主動找他做試卷分析,說其中有兩道大題就是在課堂上講過的,而這兩道題的得分率卻特別低,然后,該校長就告訴那位老師說:這兩道題你講了,還不如不講。為什么講了反倒不如不講呢?讓老師講,實際上就是以老師為中心,老師主導教學,強調的是“教”,也就是師本位思想,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這種教學方式實際上也可以叫做填鴨式教學。“填鴨”的意思是指鴨子在飼養(yǎng)的過程中養(yǎng)鴨人把飼料強制填入鴨子的食道使其快速增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想象一下鴨子的感受,恐怕每一次進食對于鴨子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恐懼的事情吧。同樣的如果課堂上一直是老師在講,把知識一味的灌輸給學生呢?這樣導致的結果應該是久而久之下去,學生對于這門課也會產(chǎn)生一種恐懼的感覺吧,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能表面上可以短暫性的提高成績,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厭學。
老師講了,只代表老師會做著兩道題,但是如果讓每個學生都動手自己做了,這樣學生掌握這兩道題的程度肯定比只聽不做效果好的多,再如果讓學生自己能夠講出來,肯定表示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這道題。讓學生講指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強調的是“學”,也就是建構主義理論體現(xiàn)出的生本位思想。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生本位課堂的教學,必須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前提,并讓學生在主動的探究和學習中主動進行思考與合作。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優(yōu)化地理課堂教學的方法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
這兒的情境其實也包括設計恰當?shù)挠形Φ膶W習氛圍。比如在教學《天氣和氣候》之初,筆者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各種天氣現(xiàn)象的照片和視頻。在播放有關龍卷風、雷暴和沙塵暴等極端天氣時,學生被這些畫面深深震撼,激發(fā)了進一步研究這些天氣形成原因和了解氣候組成因素的興趣,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并且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更加投入。
廣義上的情境也可以指學習環(huán)境,這兒的情境包括教師為課堂準備的一些其他資料,比如說PPT,甚至是課本、文字材料、板書板畫甚至教室里面的網(wǎng)絡,如果有條件的話,學生甚至可以帶著平板電腦來上課,學生可以隨時通過平板電腦來作為學習平臺,在這里,平板電腦就是學習環(huán)境特別重要的部分。很多學校使用的導學案實際上就是情境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導學案中問題的設計一定要非常恰當,導學案中的問題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重要的工具。
一節(jié)高效的地理課堂,需要關注學生在經(jīng)過課堂的學習之后得到了哪些知識。為了能夠讓學生汲取有價值的知識,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圍繞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展開。只有符合學生需要的教學內(nèi)容才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此,教師需要通過組織多種課堂活動,讓學生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引導學生學習八年級下冊的《中國的區(qū)域差異》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為中國進行區(qū)域的劃分,并要求小組選派代表解釋劃分依據(jù)。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之間在增加了交流互動的同時,也能夠充分調動學習和探究的熱情。
再比如,在進行關于中國的疆域和人口,以及自然環(huán)境的教學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一個探究任務,根據(jù)學到的知識,設計一條長江全線的暑期游玩線路,該線路從上海出發(fā),順長江一路逆流而上分別至南京、武漢、重慶,并最終抵達青海。那么提問學生在游玩的過程中,自然風光、人文風俗和衣食住行都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這樣的活動布置讓學生充分綜合關于中國的各種自然和人文知識,體會中國文化和自然的差異。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增加了學習的樂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實現(xiàn)生本課堂理念有著重要的推動和積極作用。
建構主義要運用在教學上,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就是學生展示,學生展示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很有效的方式,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也能獲得一種自我存在感,教師再對學生的展示給予及時的贊譽和鼓勵,這樣學生就會變的樂于表現(xiàn),最終結果就是學生變得“樂學”,而不是前面說過的厭學。
在地理教學中,筆者經(jīng)常將學生展示貫穿整個教學始末:例如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世界地理教學,在課前我會請有繪畫愛好和專長的學生上黑板進行區(qū)域輪廓的繪制,其他同學則可以自己在筆記本上進行地圖繪制,繪制完成后,我會請其他同學上黑板填圖,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完成地圖的內(nèi)容進行了知識建構。
在進行八年級下冊的地理課程學習之初,筆者讓興趣小組的學生繪制了數(shù)張中國分省地圖,圖上不僅標明了中國各省區(qū)市的輪廓,還通過畫圖或文字在地圖上標注出了該地的省會或首府位置、山川河流名稱及走勢、旅游景點、自然氣候、人文風俗、特色物產(chǎn)以及其他當?shù)鬲毺氐牡乩硖卣?。同時利用這些地圖和正式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把自己制作的地圖拿到課堂中進行展示、講解。不僅讓學生感到新穎有趣,對學生的學習也是一種激勵,更是對于興趣小組的學生一種肯定和贊許。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符合生本課堂理論的有機運用,更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大大增加了教學效率。
總的來說,盡管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下的初中地理地位并不高,但是這并不代表初中地理的學科無足輕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標實施的時機,將生本課堂的理論和理念在教學中有效且充分利用,從而更加有效地開展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進步。
[1]王慧.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有效導課方法的實踐探究.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13
[2]劉芳.構建生本課堂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考試周刊.2016.35
[3]馮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4]潘玉進.建構主義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2000年04期
[5]崔克忍,劉俊琴.建構主義及其主要學習觀點[J].教學與管理.2002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