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華
摘 要:課堂活動是教學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它具有傳統(tǒng)說教式教學方式所不具備的優(yōu)點。一堂優(yōu)秀的地理課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把學生的主體性活動作為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重點,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以《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該課獲2013年人教版全國地理賽課決賽特等獎)和《能源基地的建設》(該課獲2014年重慶市初中優(yōu)質課大賽一等獎)為例來探討地理課的活動設計。
關鍵詞:地理教學;課堂活動;活動設計
一、活動形式的選擇與組合
課堂活動的形式多樣,主要有表演活動、辯論活動、接龍活動、比拼活動、合作探究等。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做到因課而異,因生制宜。
如,在初中地理《珠三角區(qū)域的外向型經濟》一課中,根據課標的重難點和初中學生的性格特點,筆者采用角色扮演、主題接龍和暢想交流三種活動形式來探討外向型經濟發(fā)展的條件以及外向型經濟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角色扮演具體以模擬經濟特區(qū)申報會的方式進行,其目的是讓學生在申報的過程中推導出外向型經濟開發(fā)的條件。外向型經濟對區(qū)域的影響采用接龍的形式,這個活動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關注更多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獲得最真實的體驗。
又如,在高中地理《能源資源的開發(fā)》一課中,根據課標內容和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了兩個主要活動。高中生思辨能力較強,第一個活動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如何發(fā)揮山西優(yōu)勢,請你對山西能源基地建設提出合理化建議”。這個活動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聽、說等方式互相交流,以達到教學目的。
二、活動內容的組織與實施
(一)活動材料的準備
為保證活動在實施過程中順利完成,課前教師應該精心準備活動所需要的材料,課中以投影或導學單的形式發(fā)給學生。
如,《珠三角區(qū)域的外向型經濟》材料準備突出了以下特點:(1)城市的選擇具有典型性與區(qū)分性,并且有自己所在的城市?!皩W單”重慶的材料強調工業(yè)基礎雄厚、勞動力豐富;喀什強調礦產資源豐富、臨國眾多。(2)材料的準備要有傾向性,每個小組拿到的材料的只有自己的城市,材料要突出各自的優(yōu)點,讓學生必須為各自的城市申報盡最大的努力。
又如,《能源基地的建設》一課中,“國家擬建立穩(wěn)定的能源基地,請比較并闡述家鄉(xiāng)江西和新疆那個省更適合”,材料一定要有兩省區(qū)的自然資源、人口和經濟規(guī)模相關數(shù)據,兩組的學生都應該有較為充分的理由將自己省建立成能源地區(qū)。
(二)活動內容的組織實施
為了讓活動順利有序地進行,我們在課中應將活動的要求、條件、形式、范圍、時間等給學生交代清楚。
如,《珠三角區(qū)域的外向型經濟》一課中,我們將全班學生按座位分為3個小組,分別變身為重慶、喀什、深圳地區(qū)對外開放申報代表,根據分別提供的材料(導學單)進行申報準備(小組合作討論),時間2分鐘。然后請代表(2名)上臺申報,時間1分鐘。最后由剩下的1組變身為國家領導人對申報的城市進行評審和決策,時間1分鐘。
三、活動過程的設計與引導
(一)《珠三角區(qū)域的外向型經濟》經濟特區(qū)申報會
1.情景營造
角色扮演活動需要一定的情景支持,若僅僅讓學生進入角色討論,而不提供給他們討論的焦點問題以及相關的地理材料,則活動目的和效果很難達到。
活動首先以家鄉(xiāng)重慶一系列30年前老照片呈現(xiàn)那時貧窮落后的經濟面貌,30年前不僅重慶,整個中國都是如此。國家為了改變這種狀態(tài),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的成功與否關乎整個中國未來的發(fā)展,中國需要選擇一個地方來嘗試對外開放。于是,問題產生了:這一塊實驗田選擇在哪里合適?
2.過程引導
在活動過程中,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并對學生的申報和決策加以引導是本堂課的關鍵。對選擇重慶的學生,我們要對他們強調經濟特區(qū)的目的是發(fā)展外向型經濟,請進來,走出去,要與國外多多交流,而重慶深居內陸;對選擇喀什的學生,我們要跟學生強調雖然喀什周邊臨國較多,但臨國都是貧窮落后國家且交通不便,外向型經濟需要引進先進技術和資金,從而引導學生分析出深圳發(fā)展外向型經濟的突出優(yōu)勢,進而總結是發(fā)展外向型經濟的區(qū)位條件。
(二)《能源資源的開發(fā)》小組合作探究的引導
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活躍地參與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在參與過程中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試錯,不斷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和答案,從而促進學生動手操作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能源資源的開發(fā)》一節(jié),就“如果你作為山西決策層應采取哪些措施,發(fā)揮山西煤炭能源基地的優(yōu)勢”進行探討和分析,有學生回答措施之一是要“要降低山西省煤炭產量”,這與教材中措施“擴大煤炭開采量”是相違背的,怎么辦?該學生回答出現(xiàn)偏差,問題出現(xiàn)在那里?是教材有問題還是學生思考的出發(fā)點有問題?教師就讓學生大膽陳述理由,學生的理由是:(1)大規(guī)模開采煤對山西省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利,因為煤屬于非可再生資源,并且大規(guī)模開采會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造成巨大破壞。(2)降低山西煤的開采可增加山西省的經濟收入,因為商品供求小于價格上漲。應該說該學生對能源資源的開發(fā)有自己的思考,言之有理,值得肯定。但學生對此問題的深入分析不夠,切入點不準,所以,得出的結果難免有所偏差。所以教師就引導學生仔細審題,山西如何發(fā)揮煤炭能源基地的優(yōu)勢,重在發(fā)揮優(yōu)勢,而非節(jié)約能源和關注環(huán)保。
四、活動效果的評價
評價課堂的活動是否有效,方法很多,筆者認為最直觀的評價方法是直接觀察法,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觀察。
(一)活動的合作氛圍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學習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兩堂地理課學生都能積極地支持配合,在分工合作中承擔個人的責任,組員間的互相尊重、溝通與評價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氛圍明顯和濃厚。
(二)活動的參與度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包括廣度和深度,廣度主要從參與的學生人數(shù),深度是看否涉及深層次的問題,活動是否使學生思維得以活躍,情感得以共鳴,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間的溝通是否暢通和有效?!吨槿菂^(qū)域的外向型經濟》課堂活動針對性和趣味性較強,上臺展示和起立發(fā)言的人數(shù)達20人以上;《能源資源的開發(fā)》課堂活動的發(fā)散性和思辨性較強,全體學生都能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參與探究和展示,并在一定深度上形成了自己的認識,難能可貴。
總之,課堂活動的設計不是固定的,教師應根據自己所教授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好難易程度,設計活動時應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師的課堂活動指令也應清晰明了,讓學生易于理解。課堂活動的設計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活動時間要合理安排。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為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完成提供最適合的條件。
參考文獻:
唐玲娟.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J].新課程:上,2011(09).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