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
摘 要:從對《寒花葬志》主題的講授引發(fā)對教參資料的反思質(zhì)疑,從問題生成和資料考證兩個方面論述了教參對《寒花葬志》主題理解的謬誤。
關(guān)鍵詞:反思質(zhì)疑;文本解讀;《寒花葬志》
在傳統(tǒng)備課中,教學參考書是教師對教材把握的重要輔助,參考書對文章的內(nèi)容、主旨的把握往往具有“金科玉律”般的效用,教師因考試等因素影響往往唯考綱是聽,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長此以往教師千人一面,學生眾口一詞,教育走向模式化、套路化,教師自有的對教材把握能力也會不斷喪失,從而泯于常人。
一、反思求證,在備課中發(fā)現(xiàn)問題
以筆者教授《寒花葬志》為例?!逗ㄔ嶂尽肥情L春版九年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20課的第4篇文章,是明代古文家歸有光敘事抒情散文的名篇之一。作者以回憶性的筆觸記述了與婢女寒花有關(guān)的典型生活細節(jié),于平實的敘事中表達了作者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在傳統(tǒng)的教科書中關(guān)于這篇文章的主題定位在作者借懷念婢女寒花,來懷念自己的正妻魏孺人,因此對魏孺人的分析是作品突破的重點。
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提出為什么題目是《寒花葬志》,作品的主題卻是作者悼念魏孺人?這是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突發(fā)性問題的考驗。而實際上,文題和教參所確定的主題之間的偏離就成為教師對教材獨到把握、深入質(zhì)疑的契機。
通過查閱相關(guān)資料,我發(fā)現(xiàn)文章兩個疑點:(1)寒花的身份卻并不止于是服侍歸有光日常生活的婢女,而應屬妾侍。全文除了三次出現(xiàn)“孺人”外,還兩次出現(xiàn)了“媵”:“婢,魏孺人媵也”,“婢初媵時”,“媵”在古文里有兩個主要意思:陪嫁的人,妾。而在古代,通常陪嫁的女子都是新娘的貼身丫鬟,照禮法也就陪過去做妾了。文中的另一句話也將此說得很明白:“事我而不卒,命也夫。”“事我”兩字,在古文中確是有特指意義的。課本與評論家們有意無意將寒花的身份問題淡化處理了,也許是因為從現(xiàn)代道德與婚姻標準來看,娶妾是被批判的制度,那么懷念妾媵遠不如懷念正妻來得理直氣壯。但何必拿現(xiàn)代道德對古人高標準嚴要求呢?其實我們更應看到,妾媵在古代更多地屬于私人財產(chǎn),而非婚姻制度或感情生活的一部分,而寒花嚴格說來連“妾”都不算,更應歸于“通房丫頭”一類,但是歸有光卻記得她剛到歸家時,才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吃飯時“目眶冉冉動”,而削好的荸薺則半開玩笑半認真地不肯給歸有光吃。比起很多王公貴族或文章大家來,歸有光對這名妾媵懷有更多的脈脈溫情。因此,全文是寫對寒花的葬志,也是對寒花的追思懷念。因此教參上的“全文借寒花傳達作者對魏孺人的懷念”是站不住腳的。
二、古籍考證,質(zhì)疑教參錯誤解讀
在對文本的解讀上,教師通過課堂反饋激發(fā)調(diào)動對文本深入解讀,發(fā)現(xiàn)了與《寒花葬志》僅有一字之差的《寒花葬記》,兩篇古籍的對比,后者比前者多了如下表述:
寒花葬記②
婢,魏孺人媵也。生女如蘭,如蘭死,又生一女,亦死。予嘗寓京師,作《如蘭母》詩。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時,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爇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予。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傍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以上資料最準確地還原了寒花“并非單純婢女”這一事實,更重要的是,資料中指出寒花其實就是資料中所提“如蘭”的母親。當寒花的女主人魏氏去世后,寒花“媵”的身份由陪嫁的侍女發(fā)生改變,成為歸有光的妾。在《寒花葬記》中準確表明婢女寒花與歸有光婚嫁,并曾育有兩女,從而使歸有光的作品真正還原了創(chuàng)作本意——為懷念寒花所做!
在傳統(tǒng)的《寒花葬志》文本擇選的基礎(chǔ)上,因刪掉了變現(xiàn)寒花身份的語句,使文章主題很難爭辯清楚的,在長春師范大學資料庫中,清初抄本《歸震川先生未刻稿》卷一七里,發(fā)現(xiàn)了未經(jīng)刪改的文本,印證了筆者的猜測。這篇《寒花葬志》名副其實,確為歸有光為寒花所做,文字深沉、情感真摯,我們能感受到歸有光心中對寒花強烈的悲哀和同情。在《寒花葬志》中,作者寫魏孺人兩次“笑”,主要是為了寫出當時寒花的可愛,進而以寒花的可愛襯托出她死亡的不幸,及作者對她傷悼的深沉。所以此文主題情感在寒花一人身上,魏孺人的“兩笑”是為寒花做陪襯。全文的主題是對寒花的思悼,而并非是“明寫寒花,實寫魏孺”人的錯誤解讀。
教師在文章解讀中應勇于發(fā)現(xiàn),對教參的資料能分析質(zhì)疑,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教學與科研中找到研讀文本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35,674,53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