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玉霞
摘 ?要:河南旅游形象從其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前后經(jīng)歷了“兩拳”時期,“古、河、拳、根、花”時期,探索主題形象時期,“根親”文化時期,以上每個時期都有屬于當時的時代風格。
關(guān)鍵詞:形象;旅游形象;形象演變
中圖分類號:F59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03-0119-02
1 ?河南旅游形象的概念
1.1 ?形 ?象
在《現(xiàn)代漢語字典》中,形象一詞指“能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動的具體形狀或姿態(tài)”。從該定義中可以看出,形象本身既有客觀的一面,也有主觀的一面。
其客觀性是指形象本身來源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具體形狀或姿態(tài)。而主觀性則是指事物的具體形象或姿態(tài)在人腦中的反映,這一過程夾雜著人的思想和感情,也即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的人腦中會有不同的形象。
1.2 ?旅游形象
在國外文獻中,研究者多以“Image”為基礎(chǔ),來給旅游形象下定義。Imgae一詞,可以理解為“一種抽象的概念,它包涵著過去存留的印象、聲譽以及同事間的評價。如Crompton將“旅游目的地形象”定義為:一個人對旅游目的地的信任、意見及印象的總和。
國內(nèi)對旅游形象的研究也比較豐富,但內(nèi)涵的本質(zhì)大體相同。王克堅將旅游形象界定為:旅游者對某一旅游接待國或地區(qū)總體旅游服務(wù)的看法。研究學者大都從客體與主體的角度進行了探討與分析。
1.3 ?河南旅游形象的概念與內(nèi)涵
從上面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河南旅游形象是一個立體的概念。它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是河南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的眾多因素在受眾腦海中的綜合體現(xiàn)與反映。因此,河南旅游形象是指:河南的內(nèi)外部公眾,對河南的旅游景觀及其他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因素的認識與評價。這種評價是一種綜合性的認識,既有歷史的,也有現(xiàn)實的,還有未來的。
2 ?河南旅游形象的演變
河南做為一個省域,面積在全國其他行政省區(qū)位于18位。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其地理位置很特殊,無論人文還是自然都有典型的過渡特征。地理位置上其處于東西中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過渡區(qū),南北方的過渡區(qū)。文化上東西方文化,及南北文化都來此交匯、融合。因此其旅游資源具有非常明顯的復雜性與廣泛性,因此延伸出來的旅游形象也非常復雜。
對于河南旅游形象的演變,本課題將以河南省推出的旅游口號來進行分析。旅游口號是高度濃縮的旅游形象,具有代表性與典型性。
2.1 ?“兩拳”時期
20世紀80年代初,是河南旅游業(yè)起步、發(fā)展的幾年,當時并沒有明確提出適用河南的旅游口號。不過曾以少林拳、太極拳兩種家喻戶曉的產(chǎn)品作為龍頭,進行大規(guī)模的宣傳與推廣。少林拳是漢族傳統(tǒng)拳種之一,得名于少林寺。作為一個最有影響的流派,以其剛健有力、樸實無華和利于技擊而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太極拳則是指溫縣陳氏太極拳,明朝末年陳家溝村民陳王廷,依據(jù)祖?zhèn)魅g(shù),吸取民間諸優(yōu)秀拳種之精華,結(jié)合導引、吐納術(shù)、中醫(yī)經(jīng)絡(luò)學,創(chuàng)編的一種新的內(nèi)功拳種,按陰陽轉(zhuǎn)換之意取名太極拳。而且隨著1982年《少林寺》電影的熱播,確實使得少林功夫名震天下,河南少林寺也隨之聲名鵲起。少林功夫、少林寺一度曾是河南的旅游名片。但兩拳卻沒有為河南旅游帶來大規(guī)模的游客,顯而易見其作為旅游資源的吸引力有限。而且河南旅游資源頗豐,其并不能完全體現(xiàn)河南的旅游特色。
2.2 ?“古、河、拳、根、花”時期
1988年以后,河南推出了“古、河、拳、根、花”的說法,試圖將河南有特色的旅游資源都囊括其中。“古”指的是河南悠久的歷史文化,“河”指的是黃河在河南流域段;“拳”指的是少林拳與太極拳;“根”指的是華人的祖籍地;“花”指的是洛陽牡丹與開封菊花。旅游資源面向市場時,講究的是資源的獨特性,強調(diào)的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但上述所提的五個要素,都不能作為河南的獨家名片。
例如:“古”是我們的優(yōu)勢,但陜西、山西、北京、山東等省份都是文化大省,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
又如“少林拳、太極拳”,其名氣雖然響亮,但福建有南少林寺,湖北有武當派,河北有滄州;顯然,河南少林寺雖然名氣較響,但仍不能拔得頭籌。
2.3 ?探索主題形象時期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全國旅游業(yè)都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河南也借此東風迎來了迅猛發(fā)展時期。但是,河南旅游的知名度卻不高,和國內(nèi)其他省份相比也只處于三流地位,與其旅游資源大省的地位極不相配。雖然深層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河南作為一個農(nóng)業(yè)大省,旅游基礎(chǔ)設(shè)施與上層設(shè)施都比較落后,無形中限制了其發(fā)展,而且在旅游資源的開發(fā)上也比較緩慢。
但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沒有一個響亮的旅游口號卻是總要原因。沒有高度凝練的口號,勢必無法在目標市場形成鮮明的旅游形象,也就失去了爭奪客源市場的先機。
河南旅游界人士在研究、反思、借鑒的同時,正值全國各地大提旅游主體口號時,這個時候很多省份及景區(qū)都有了自己的膾炙人口的口號,例如:天下四川,熊貓故鄉(xiāng),彩云之南,等等。這些口號在多種媒介上反復播放、傳播,取得了非常優(yōu)異的成績,樹立了屬于自己的特色。
這個時候河南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口號迫在眉睫,因此河南省在2004年,河南省旅游局面向全國征集我省旅游形象口號及標識,共征集到13 000多條,最后“文化河南,錦繡中原”脫穎而出。至此,河南旅游的主題形象終于有了簡練的口號。2008年提出的口號為“中華之源,錦繡河南”,2009年為“文化河南,壯美中原”。
上述三個時期的口號其本質(zhì)都是一方面突出河南的文化之美,另一方面突出河南的自然之美。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沒有重點與突出。
2.4 ?“根親”文化定位時期
2012年的時候河南提出了:心靈故鄉(xiāng),老家河南的旅游主題口號,該口號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根親”文化,同時郎朗上口,很符合口號的易記憶特征,并且獲得了2013年“中國十佳旅游”口號。該口號使得河南省第一次明確打出“根親”文化牌,并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先祖所在地是人類心靈最值得膜拜的地方,而思鄉(xiāng)戀家又是中國人共有的特性。因此,根親文化的發(fā)展勢必成為潮流。而中國人的根,廣大華人的根又在哪里?河南是華夏文明開始的地方。人文始祖的“三皇五帝”,大多出自或主要活動于中原地區(qū);全球華人華僑和客家人的祖根地也在河南;中華姓氏的主要發(fā)祥地和起源地還在河南;中國最早王朝夏、商的都城在河南;此外,諸如韓、趙、鄭、魏等重要的古國的建都地在河南;古代的族融合核心地在河南,古代的民族遷移把華夏文明帶到了周邊地區(qū)。河南理所當然的成為根親文化之根,已被視為海內(nèi)外華人尋根謁祖的圣地。
將河南的旅游口號定位為根親文化之時,河南省又根據(jù)消費者市場需求,結(jié)合我省實際,通過多種形式對這一旅游品牌進行宣傳推廣。利用以“心靈故鄉(xiāng)·老家河南”為主題的河南旅游形象宣傳片,詮釋了河南作為“黃河文明的搖籃、炎黃子孫的記憶、華夏兒女的夢鄉(xiāng)”所擁有的獨特魅力,打造河南旅游整體形象品牌。這一形象的塑造及推廣,迅速獲得了市場積極反應(yīng)。2012年1月該片開播,播出后出人意料的吸引了大批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游客在春節(jié)期間到河南老家旅游、探親。目前,這一品牌在我國的港澳臺和內(nèi)地市場已獲較高認同。
根親文化的塑造不僅僅是河南旅游形象的全新塑造,更是整個河南省的形象塑造。同時,也正好契合了中原經(jīng)濟區(qū)的建設(shè)。2011年,在中原經(jīng)濟區(qū)國務(wù)院指導意見里,明確提出了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傳承弘揚中原文化,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把“根親文化”上升到了戰(zhàn)略地位。
根親文化的定位,超越了政治界限,使得海內(nèi)外,的華人增強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凝聚力。同時,這種根親文化定為,給河南帶來了很多其他利益。如每年的祭祖大典,為河南爭取了很多投資項目,為鄭州乃至河南的發(fā)展帶來了很多機遇。
參考文獻:
[1] 曹華盛.重慶旅游形象設(shè)計與塑造的問題探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 ? (自然科學版), 2005,(4).
[2] 陳才,謝春山.對大連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考[J].社會科學家,2002,(5).
[3] 陳素霞.上海和香港旅游形象建設(shè)的比較研究[J].經(jīng)濟師, 2009,(1).
[4] 程金龍,吳國清.旅游形象研究理論進展與前瞻[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 ? 學,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