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輝
摘 要: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倡導,課堂教學不再是機械的、僵化的傳授知識的線性的過程,而是多面互動、靈活機動的過程。而信息技術課程它是一門技術操作性的課程,它的施教過程中充滿了無限生成的可能,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但是如何完善信息技術教學生成性課堂呢?這需要我們教師有效提問來完成,是有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來依循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成性教學;提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362-01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倡導,課堂教學不再是機械的、僵化的傳授知識的線性的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的過程。這種互動中,學生是處于積極狀態(tài)的。而在所有課程中這種互動和活潑狀態(tài)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又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由此如何成功的把握生成性課堂?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有效提問來引導,具體說來,是有一系列措施來助力生成性課程教學的。
一、鎖定方向,提問要有針對性
眾所周知課堂是多面互動的過程,課堂是開放活潑的整體,而不是照本宣科的灌輸。尤其是信息技術課程更是一門是充滿著生成的流動的課程。信息技術生成課程不是“罐頭式”的課程,不是“木乃伊式”的課程,不是偶然的、隨意的、教師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的課程。因此教師的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個就要求我們鎖定方向,開展針對性提問。
具體來說就是在課堂開始之前需要教師科學預設,把握教材,整合重難點。用針對性的提問來引導學生求知欲探索欲的萌發(fā)。針對性的提問可以幫助教師在處理生成性課堂上擁有更強大的柔韌性,使課堂能不管學生如何生發(fā),都能達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結果,教師能夠達到胸有成竹,調控自如的境界,不論學生思維如何跳躍都還是盡在教師的把握之中。
二、任務驅動,提問要有操作性
作為一門技術性和操作性課程,它的的生成也在多指向于操作,因此我們教師要牢牢把握這一學科的特點,提問多采用任務驅動,加強操作性。用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把任務交給學生,激勵學生開啟自己的耳朵、嘴巴、眼睛、雙手、大腦。從而探究創(chuàng)新,生成新思想,構建新知識。任務驅動性的提問相當于給學生巧妙的搭一個舞臺,然后把舞臺還給學生,讓他們去表現(xiàn)。從而才算實現(xiàn)了把課堂還給學生,也才能逐步完成課堂的生成。
在三年級上冊《電腦能夠做什么》這一課中,并沒有照本宣科的讓學生去教材里看它所羅列和總結出來的門類用途,而是布置了任務讓學生回去尋找調查,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孩子們針對我的提問分組進行了競賽式的羅列。盡管許多孩子自己家里沒有電腦,但是孩子們通過觀察回憶生活中的情景或者求助哥哥姐姐等等方式完成的非常出色,答案異彩紛呈,諸如醫(yī)生開處方收銀員核算賬目照相館處理圖片等等,然后我們在對我們羅列出來的用途進行分門別類歸納總結,孩子們水到渠成的發(fā)現(xiàn)計算機的引用居然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引申到學好計算機操作技術也就十分自然了。
三、恰當留白,提問要有靈活性
所有課程里,我們老師的目的都不是急于把學生帶到某一目的地,而是要讓學生自己體驗、感悟、生發(fā)、生成,這就需要留白。就像山水畫,上品都不是滿紙水墨,而是恰當留白,給人空間去思考和回味;又例如旅游,聰明的導游一定是仔細觀察游客的神情,揣摩他們的感受,等到游客們的思路從一個景物中離開來,他才會開始講解另外一個地方。因為最終能夠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你介紹了多少,關鍵是看游客領略到多少。教育亦是同理。
信息技術課程它是一門技術操作性的課程。而且對于山區(qū)孩子來說,區(qū)別于語數(shù)等課程,它沒有那么強的生活情境和學習環(huán)境,但是它也因此受益,孩子們對此充滿好奇,課程也充滿了各種生成的可能。同時它不需要死記硬背枯燥運算,只需要操作,而每一步操作都能帶來直觀易見的效果。因此如何成功把握這門課程里有效生成?這需要我們教師恰當留白,提問有靈活性,充分保護和開發(fā)孩子的求知欲。
具體說來老師們不能一味按自己主觀臆想出的教案,自顧自的進行下去。提問不可全都是直指重點答案唯一,而是要關注那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不一樣的操作方法,讓學生們多想一想還能怎么做。例如在計算機課程上比如文檔中的復制粘貼刪除保存,圖畫的繪制修改等等諸如此類的任務都是有著多種方法讓孩子探索和交流的。不唯一不死板的提問會助漲孩子探索的火苗愈燒愈旺!
四、小心甄別,提問要有選擇性
班級式授課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一對多的模式。教師面對的是上十個思維能力層次不同的孩子。同一個知識孩子們生成的問題和情趣可能不一樣,同一個知識孩子們吸收和運用或者化用的能力也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小心甄別知識點,提問的難易要有梯度性,照顧各個層面的學生,同樣的在選擇回答問題的學生上,也需要仔細甄別。既要避免思維活躍的孩子獨占課堂,又要避免后進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把延伸性的問題拋給思維活躍的學生,把回憶性的問題留給保守內斂的同學,這樣能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都能體驗成功的感覺。使我們的課堂變成學生主動進取,施展才能的場所。使課堂提問發(fā)揮更大的效應。
五、關注回應,提問要有反饋性
提問并不是有來無回的單線過程,而是師生間來回婉轉的環(huán)形過程,我認為好的課程提問是呈螺旋狀上升的過程,這其中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反饋和回應則決定了一節(jié)課堂是斷裂的單線問答還是相輔相成的螺旋上升直至課程的完善完美。
生活中許多老師都會關注有效提問,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提問更加精簡到位更加豐富多樣,但是對于回饋的關注是有所欠缺的。要么是機械的復述,要么是千篇一律的“很好”“正確”,更有人對于自己意料之外的回答直接打斷或故意忽視。而疏漏了這個環(huán)節(jié),一節(jié)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嚴重了說一門課程的達成也會遜色許多。
具體來說,當學生回應提問后,對于正確的答案要及時肯定,進一步引導知識的延升就更佳了;對于錯誤的答案要鼓勵式的回應,保護學生自尊心,更要關注錯在哪里,在后面還可以用回問等方式來考察他是否再次掌握了知識點;對于預設之外的答案不要打擊,要敏銳的判斷學生回答中的價值點。在反饋的過程中既要耐心聽完學生的表述,也要注意自己回應話語的多樣性和明確性,避免寬泛的好與不好的評價,更要真誠反應,不可言不由衷虛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