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焦蟲病的臨床癥狀與防控方法
王金合,趙金玲
(河北省行唐縣城章武路獸醫(yī)防疫站,河北行唐 050600)
羊焦蟲病是由蜱傳播,羊泰勒蟲引起的一種以高熱、貧血、黃疸和血紅蛋白尿為主要特征的血液寄生蟲病,多呈地方性流行。
該病發(fā)生與蜱蟲活動有著密切關系,每年5月中旬至8月上旬為成蟲活躍期。因此,該病流行季節(jié)多為5~8月,尤以6~7月為發(fā)病高峰期。如不能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則會引起大批死亡,給養(yǎng)羊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1發(fā)病情況
2015年5月,河北省行唐縣某養(yǎng)羊戶飼養(yǎng)小尾寒羊130只,其中大羊82只,小羊48只,先后有30多只相繼發(fā)病,出現精神不振,體溫升高,食欲下降或廢絕,初期糞干,2 d后轉為腹瀉,尿液混濁,部分臥地不起。
畜主曾用抗病毒、抗菌和退燒藥治療3 d無效,先后死亡7只。死前出現臥地不起,角弓反張,磨牙,抽搐等癥候,個別病例突然死亡。
2臨床癥狀
該養(yǎng)羊戶飼養(yǎng)方式以放牧為主,檢查病羊發(fā)現體表有大量蜱蟲。病羊普遍消瘦、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部分患羊肌肉震顫,體溫39.6~42℃,呼吸急促,達60~80次/min,心率快而不齊,部分便秘或排惡臭稀糞,雜有黏液或血液,尿液混濁。
經臨床檢查,大部分患羊可視黏膜蒼白,部分眼瞼水腫、流淚、有眼屎,咽喉部及頜下等體表淋巴結腫大、有痛感,部分頸下、胸前、腹下及四肢水腫,尤以幼齡羊病勢較重。
3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羊,可見皮下脂肪有膠凍樣浸潤或點狀出血,血液稀薄、凝固不全,胸腹腔有少量積液。
患羊全身淋巴結腫脹、出血,尤以肩前、腸系膜、肝、肺等處淋巴結較為顯著,切面膨隆多汁、充血,部分淋巴結表面可見顆粒狀突起;肺水腫或出血,脾腫脹、邊緣有粟粒大結節(jié)、質地柔軟;腎有出血點,肝腫大、有出血點,膽壁增厚,膽汁較濃稠;胃黏膜、腸黏膜有潰瘍斑或少量出血點。
4實驗室檢查
采集病羊耳靜脈血液涂片、固定,姬姆薩染色,油鏡(1600倍)可見大量紅細胞被破壞,邊緣不整齊,內有圓型、橢圓型、月牙型等蟲體,一個紅細胞內多者可見4個蟲體。
根據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確診為羊焦蟲病。
5治療方法
5.1個體治療及時隔離病羊,用“血蟲通治”(主要成分三氮脒、多西環(huán)素)、“重癥一針絕”(主要成分磺胺間甲氧嘧啶)分點肌注,每日1次,連用3 d(劑量均為0.1 mL/kg體重)。對體溫升高病例, 輔以安乃近對癥治療。
5.2群體治療一是采用“黃芪多糖粉”拌料全群飼喂,飲水中加入速補維生素,連用3 d。二是按0.02 ml/kg體重肌注伊維菌素一次,間隔1周后以相同劑量重復肌注1次,以驅殺體內外寄生蟲。三是對羊群逐只進行羊體刷拭,清除殺滅寄生蜱。四是進行一次圈舍清潔衛(wèi)生消毒,并用“菌毒殺”噴霧滅蜱。
通過以上治療措施,3 d后回訪,羊群無新增病例,除1只重危病羊死亡外,其余羊只逐漸恢復飲水和采食,康復痊愈。
6預防措施
6.1滅蜱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每年秋冬季(10~11月)應搞好圈舍衛(wèi)生消毒,殺滅越冬硬蜱幼蟲;春季(2~3月)可用消毒液噴霧方式殺滅羊體上的幼蟲和若蟲;每年3~5月若蟲和成蟲開始活動期間,應加強圈舍衛(wèi)生,采用藥物滅蜱。
6.2夏季要保持圈舍及周圍環(huán)境清潔衛(wèi)生,搞好消毒、殺蟲、消滅蚊蠅等工作,初夏時節(jié)可用伊維菌素按0.02 ml/kg體重肌注2次(間隔1周),以驅殺體內外寄生蟲。
6.3經常刷拭羊體,注意觀察寄生蜱,一旦發(fā)現要及時清除殺滅,采用藥物噴霧消滅羊體寄生蜱蟲。
6.4堅持自繁自養(yǎng)原則,不從疫區(qū)引進種羊,新引進羊只至少隔離觀察1周以上,1周后采血鏡檢,確診無寄生蟲隱患,健康無病后方可合群飼養(yǎng)。
6.5發(fā)病季節(jié)應堅持藥物預防,可每隔15 d用三氮脒預防注射1次,按2 mg/kg配成7%水溶液肌注。也可應用焦蟲片,按每25 kg體重1片,每15 d投服1次。
中圖分類號:S85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7307(2016)02-0035-002
收稿日期: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