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陽
“本位”的內(nèi)涵即核心主體,內(nèi)在的靈魂,而“兒童本位觀”即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以順應兒童發(fā)展為核心,注重兒童心理、精神、能力的個性成長為原則。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奠基性課程,融合兒童本位的教育思想,是新課程改革的迫切要求,更是兒童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一、呼喚童趣,讓語文教學意趣無窮
好的語文教學當如一把重錘,敲在兒童心間,從而讓學生與文本間產(chǎn)生相見恨晚的喜悅。然而,回顧傳統(tǒng)語文課堂,強烈的目標意識讓課堂陷入呆板、枯燥的境地,片面追求教學成績讓語文課堂蒙上了厚厚的塵埃,很多學生習慣了躲在文本的角落里,或聽教師侃侃而談,或感課堂寂寥岑岑,課文、課堂與自己永遠是淡漠和疏離。相比之下,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興趣是他們最大的學習動力和心理需求。為此,教師在教學設(shè)計中要以童趣呼喚童趣,讓孩子們沉浸在課堂,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如,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學生朗讀“狐貍扯著嗓子說”這句時,教師問學生“扯”的意思,很多學生都認為像“扯橡皮筋兒一樣”把嗓子扯長。教師聽后沒有直接評價,而是用手在嗓子處比劃著拉長的樣子,滑稽而夸張的動作立刻引起了孩子們的哄堂大笑,笑過之后很多孩子頓悟,“扯”的意思不是拉長嗓子,而是拉長嗓音。
二、貼近童意,讓語文教學靈動雋永
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往往是兒童的專利。從兒童本位觀出發(fā),作為教師要做好辛勤的園丁,精心呵護每一次想象力的爆發(fā)和膨脹。然而,現(xiàn)實教學中一些教師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以成人的思維調(diào)控課堂,自覺不自覺地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影響孩子。所以,遵循兒童本位觀,教師要先轉(zhuǎn)變自己的觀念,在教學中以一顆未泯的童心親近孩子,敏化思維,實現(xiàn)兒童個性化思維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如,學生在學習《鷸蚌相爭》的故事時,文中寫鷸對蚌說:“你不松開殼兒,就等著瞧吧……”有學生提出質(zhì)疑:鷸的嘴巴被蚌夾得緊緊的,怎么能說話呢?教師珍視學生這一獨特體驗,讓學生互相討論,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有學生說:改成“鷸心里想……”就行了;也有的學生說:改成“鷸瞪著眼睛,想說……”也行。奇思妙想從孩子們的頭腦里蹦出來,最后孩子們一致認為該寫封信給課本編輯……暫不論改了之后好不好,孩子們這種敢于質(zhì)疑、敢于表達的勁頭兒,本身就是兒童成長中最寶貴的東西。
三、讀懂童心,讓語文教學情趣盎然
小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大多是建立在他們現(xiàn)有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之上的。所以,很多時候兒童的情感與成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也許成人認為不經(jīng)意的事情,卻能夠在孩子的心中掀起軒然大波;而成人格外關(guān)注的地方,卻常常在孩子心里波瀾不驚。一句話,兒童的情感世界是一湖澄澈的水,作為教師不可以以成人的情感解讀兒童,而應以槳輕輕地劃過湖面,讓孩子們的心間自然蕩起層層漣漪。所以,從兒童本位觀出發(fā)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懂得尊重,善于解讀,引領(lǐng)學生由淺入深,從不同側(cè)面接近文本,在文本與學生間引起自然和諧的情感共鳴。如,在教學《幸福是什么》一課,教師本想引導學生領(lǐng)悟文本的主旨——幸福是辛勤的勞動,是做有意義的事情。而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教師先讓學生來說說“幸福是什么?”有學生認為,幸福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吃中秋月餅。也有學生認為,幸福是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快樂的玩兒。面對學生與本文思想不太搭的答案,教師沒有強迫學生接受預設(shè)的內(nèi)容,而是夸贊孩子們感受細膩、樸實、真切……兒童最本色的情感流露出來,和為了“加速”兒童成人化的預設(shè)比較起來,這樣的生成再自然不過了。
總之,教師當充分地關(guān)注兒童,探尋本源,讓兒童在語文學習中獲得陽光,暖意前行。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