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勁松
新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向著多樣性、綜合性的方向發(fā)展。這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突破了學科之間的溝壑,使語文滲透在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綜合性學習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學習語文教材的基礎上,能夠靈活地對語文知識進行應用,將其運用在解決生活和社會中的問題上,并對相關知識進行探索和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構建綜合性學習課堂,將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一、綜合性學習模式的特點
1.學科性
綜合性學習模式的核心,就是讓小學生能夠擁有綜合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去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綜合性學習的學科性特點得到了凸顯,是基于語文學科而開展的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綜合發(fā)展,并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和諧發(fā)展。
2.綜合性
綜合性學習模式的“綜合性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實現(xiàn)語文知識的綜合性,即實現(xiàn)寫字、閱讀、寫作、口語四個方面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運用;其次,應實現(xiàn)語文目標的綜合,不應將目光局限在各個年級的教學大綱中,應拓寬學生的眼界,使學生可以跨越年齡、教學大綱來接觸更多的語文知識;再次,要實現(xiàn)語文知識的跨學科應用,通過對語文知識的應用,使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時也能夠具備較高的效率,并在社會生活中感悟到語文知識的重要性;最后,應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綜合,不應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而應將多種教學方法相互結合,積極采用探究性的學習方法。
3.開放性
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模式中,將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并將語文知識滲透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讓語文知識隨著學生的生活閱歷而不斷豐富和提升。同時,綜合性學習致力于讓學生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都能夠得到發(fā)展,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提升,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求知需求來自主設計實踐活動,對周圍事物進行分析和探索,親身參與到事物發(fā)展的過程中,實現(xiàn)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綜合性學習模式
1.增加小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如果想要獲得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光掌握好課本和大綱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豐富的語言積累,從而順利地進行語言交流、閱讀和寫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為學生補充課文以外的知識,增加趣味性的小知識、小故事,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我給江主席鮮花》時,教師在完成大綱任務之后,可以多給學生介紹香港的過去和現(xiàn)在。了解香港回歸的前前后后。通過觀看回歸視頻認識香港、認同香港,也了解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意思,增加課外積累。
2.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綜合性學習模式注重對語文知識的實踐,但是小學生長期待在教室中,缺乏生活體驗,在課文中讀到很多句子時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上社會,用親身經(jīng)驗來感受文章中的段落和句子,從而受到感染,產生表達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帶領學生閱讀課外文章《柳樹醒了》時,很多小學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柳樹,也不知道柳絮紛飛的樣子,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難題。因此,教師可以在春天帶領學生去踏青,觀察路邊、公園中的柳樹,找出柳樹長枝椏、綠色葉子、白色柳絮的特點,并了解到柳樹是在春天變綠的,也是小朋友成長的季節(jié),因此文章中才會提到“柳樹跟孩子們玩耍了,玩著玩著,小朋友們,長高了?!?/p>
3.將其他學科融入語文教學當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重點之一。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適當?shù)嘏c其他學科相融合,展現(xiàn)學科之間的相通性,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適當?shù)丶尤胨囆g元素,讓學生感受到藝術與語文之間的相通性,例如,在學習詩歌《靜夜思》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音樂《二泉映月》,通過二胡的演奏和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詩歌中的思鄉(xiāng)之情,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將自己的情感帶入詩歌當中,從而產生共鳴,能夠讓學生結合語文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
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重在學科內外的聯(lián)系,重在學習過程,較好地整合了知識與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將課堂的學習在實際生活中得以實踐,也真正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因此,我們應注重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模式的構建,促進小學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許嵐嵐.構建小學語文高段綜合性學習生本課堂的教學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5(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