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毅 阮有民
調強放療與常規(guī)放療在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療效對比分析
穆毅 阮有民
目的對比分析調強放療與常規(guī)放療在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78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63例)和觀察組(115例)。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放療,觀察組應用調強放療,術后隨訪3年,比較兩組患者局部控制率、無瘤生存率、遠處轉移率以及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局部控制率為93.0%,對照組為90.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無瘤生存率為87.8%,對照組為84.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遠處轉移率為4.3%,對照組為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1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發(fā)生率為87.8%,2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發(fā)生率為12.2%;對照組患者1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發(fā)生率為68.3%,2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發(fā)生率為31.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調強放療與常規(guī)放療具有相似局部控制率、無瘤生存率和遠處轉移率,但調強放療較常規(guī)放療在減少2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發(fā)生率方面具有優(yōu)勢,是一種安全性更高的放療方式,具有更為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
調強放療;常規(guī)放療;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
保乳手術以及術后進行輔助放療是目前早期乳腺癌的標準治療方法[1]。通過輔助放療不僅可以減少局部的腫瘤復發(fā),而且能夠達到理想的遠期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保乳手術治療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是切線野照射治療和調強放射治療兩種方法[3]。本科對收治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患者患者術后采用常規(guī)放療和調強放療的效果進行了系統的比較,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患者178例,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對照組(63例)和觀察組(115例)。對照組中患者年齡23~59歲,平均年齡(45.2±10.8)歲;部位:左側乳腺35例、右側乳腺28例;病理分型:浸潤性導管癌28例、浸潤性小葉癌22例、導管內癌7例、髓樣癌6例;TNM分期:Ⅰ期45例、Ⅱ期18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5~61歲,平均年齡(44.9±10.6)歲;部位:左側乳腺64例、右側乳腺51例;病理分型:浸潤性導管癌54例、浸潤性小葉癌39例、導管內癌14例、髓樣癌8例;TNM分期:Ⅰ期72例、Ⅱ期43例。兩組患者年齡、部位、病理分型和TNM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放療:使用專用的乳腺托架、內外切線中心野以及楔形濾過板,使用6MVX線行全乳腺照射,使用劑量50 Gy/25次、瘤床補量10 Gy/5次。觀察組應用調強放療:患者平臥,使用專用的乳腺托架固定,將乳腺瘢痕以及乳腺邊界使用鉛絲進行標記后進行模擬CT掃描,將圖像經放療局域網傳至三維放射治療系統,確定靶區(qū)和危及器官,使用6MVX線行全乳腺照射,使用劑量50 Gy/25次、瘤床補量10 Gy/5次。放射治療后受體陽性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的內分泌治療[4]。
1.3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局部控制率、無瘤生存率、遠處轉移率以及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發(fā)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局部控制率為93.0%、對照組為90.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無瘤生存率為87.8%,對照組為84.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遠處轉移率為4.3%,對照組為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現1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101例、發(fā)生率為87.8%,2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14例、發(fā)生率為12.2%;對照組患者出現1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43例,發(fā)生率為68.3%,2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20例,發(fā)生率為31.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3級和4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
早期乳腺癌在保乳手術術后進行放射治療能夠有效減少70%患者局部失敗率以及增加85%~90%患者的無疾病生存期[5]。相關的研究表明[6],傳統的常規(guī)放療使用的切線野技術加楔形板照射技術由于乳腺外形的差異導致在靶區(qū)內的劑量分布不均勻,從而引起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急性毒副反應,同時也會影響遠期的美容效果。而調強放療技術是一種改良的放療技術,不僅可以保持有效的覆蓋率,而且能夠顯著的提高靶區(qū)內的劑量均勻性,有效的減少了危及器官的照射劑量和照射體積,使得發(fā)生心血管反應和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應的幾率顯著的下降[7]。
本組臨床研究中,應用常規(guī)放療的對照組患者在局部控制率、無瘤生存率和遠處轉移率三方面與應用調強放療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患者在遠期療效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但是觀察組患者發(fā)生2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率為12.2%,遠低于對照組的31.7%(P<0.05),表明調強放療方法能夠有效的降低毒性反應和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與殷紅梅等[8]研究報道結論相符合,進一步證實調強放療術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安全、可靠、有效的放療方案。
綜上所述,調強放療與常規(guī)放療具有相似局部控制率、無瘤生存率和遠處轉移率,但調強放療較常規(guī)放療在減少2級急性放射性皮膚反應發(fā)生率方面具有優(yōu)勢,是一種安全性更高的放療方式,具有更為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
[1]雷風,古定標,白玉海,等.容積旋轉調強放療與常規(guī)放療在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的療效.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0(8):1278-1280.
[2]封江平.乳腺癌保乳術后調強放療28例臨床分析.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3,23(24):87-89.
[3]陳磊,朱超華,徐子海.乳腺癌術后放療技術臨床應用的進展.臨床醫(yī)學工程,2013,20(7):917-920.
[4]李鳳虎,常建英,洪衛(wèi),等.乳腺癌保乳術后不同放療方式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現代腫瘤醫(yī)學,2015,23(13):1827-1831.
[5]楊世朋.乳腺癌保乳術后調強放療與常規(guī)放療的療效比較觀察.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17):74-75.
[6]劉敏,董麗華,王輝東,等.乳腺癌保乳術后調強放療與常規(guī)放療參數的比較.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1):2924-2926.
[7]鄧太美,李陸.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調強放療的優(yōu)勢.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5):462-463.
[8]殷紅梅,何斌,崔珍,等.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調強放療與常規(guī)放療臨床對照研究.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12):1855-185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6.154
2015-11-06]
110042 遼寧省腫瘤醫(yī)院放療三科(穆毅);遼河油田總醫(yī)院渤海院區(qū)腫瘤診治中心(阮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