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民,李建民
(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北京 100039)
?
·名師高徒·
李建民教授治療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經驗
周國民,李建民
(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北京 100039)
摘要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病機轉化快,證候變化多,病情難控制。李建民教授認為,脾腎氣虛或肝腎陰虛為本病的發(fā)病基礎,感受濕熱毒瘀會誘發(fā)本病急性發(fā)作,清利濕熱、化瘀祛濁為急性期的主要治法,同時強調扶助正氣,鼓邪外出,防止由急性向慢性期過渡。臨證中重視整體觀和辨證論,講究病癥結合、中西并重、多發(fā)連用的原則,提高了臨床療效,穩(wěn)定了病情。
關鍵詞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中醫(yī)藥療法;中醫(yī)師;李建民;臨床經驗
李建民教授,醫(y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重點??平ㄔO學科帶頭人,北京首屆中醫(yī)“125”人才,著名青中年腎病專家,從事腎臟病臨床和科研工作近三十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中西醫(yī)結合診治各種慢性腎臟疾病,對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感染具有獨到的認識,臨床治療中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李老師認為,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病機發(fā)展變化快,臨床證候變化多端,病情易反復發(fā)作;應首先強調對糖尿病本病的治療,防治感染由急性期向慢性期過渡,在慢性階段要辨證論治,臨證中重在病癥結合,講究中西并重。本人跟隨李教授工作10年,現(xiàn)將李老師的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1正確認識本病的發(fā)病機理,確定治療原則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者,不僅體液免疫功能受損,細胞介導的免疫功能也隨之下降。由于長期處于高血糖環(huán)境下白細胞趨化性下降,吞噬作用減弱,殺傷能力減低;同時長期代謝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蛋白質代謝受損,體內蛋白質合成減少,分解加速,是免疫球蛋白、補體、抗體和酶等重要物質生成能力降低,從而減弱了機體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全身營養(yǎng)不良、免疫機能低下且常合并各種慢性并發(fā)癥包括血管和神經病變,使機體防御功能明顯低下,而易并發(fā)各種感染[1,2]。此外,由于糖尿病患者常并發(fā)神經性膀胱和尿潴留,常可造成排尿不暢和殘余尿,使細菌殘留于腎盂及膀胱中,并迅速繁殖,使糖尿病患者的泌尿系感染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3]。李老師認為:本病中醫(yī)病機以脾腎氣虛或肝腎陰虛為本、濕熱毒瘀互結為標。病位以脾、腎、肝、膀胱為主,病性為本虛標實。其病“虛、濕、熱、瘀、毒”互相交織為害,腎絡瘀痹、毒瘀互結、傷陰耗氣是其關鍵病機。臨床中分為:陰虛濕熱下注膀胱證;氣陰兩虛兼有濕熱證;氣滯血瘀濕熱下注證以及脾腎陽虛兼有濕熱證。根據(jù)病機確定了初期清熱利濕解毒、活血涼血通絡,中期多調補氣血,兼有清熱利濕解毒、活血化瘀通絡,后期多補益脾腎、活血通絡祛濁,及遷延期溫補脾腎為主兼清濕熱化瘀的治療原則。治療中不忘糖尿病患者素體陰虛,自身免疫力及抗病能力下降的特點,治療上強調從提高人體的正氣入手,驅邪外出;符合《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治療理念。
2防治感染由急性期向慢性期過渡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崩罾蠋煆娬{,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xiàn)泌尿系感染,則應爭取早診斷,早治療,防治疾病的發(fā)展與傳變。在急性期患者的正氣尚足,因此在此期治療應主要以驅邪為主,兼安未受邪之地,來迅速控制病情,防治病情發(fā)展。治療上重視生活調理、調暢情志,增加機體抗病能力,同時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體質,結合糖尿病患者腎陰虛有熱的共同特點進行辨證論治,在清熱利濕的基礎上,注重補益氣陰。李老師多根據(jù)臟腑之間的關系進行選方用藥。由于肝腎為母子關系,當感染初期,主要表現(xiàn)為標實為主,實則瀉其子,以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等為主清利肝經濕熱,兼以滋養(yǎng)腎陰;同時由于膀胱為腑,腎為臟,泌尿系初期以清膀胱腑熱為主,多選用八正散、小薊飲子、萆薢分清飲進行加減論治,臨床療效確定。
3慢性階段加強扶助正氣,鼓邪外出
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感染一旦進入慢性階段,病情易反復發(fā)作,且不斷進展,終至脾腎衰敗,邪毒留戀,纏綿難愈。李教授認為, 在慢性階段治療應補后天, 實先天,兼用清利之品, 將補腎健脾貫穿始終, 且根據(jù)氣、血、陰、陽虛損的不同, 分別選用益氣、養(yǎng)血、滋陰、扶陽的藥物。臨證中常告誡我們: 慢性泌尿系感染反復發(fā)作的雖然表現(xiàn)為瘀熱的臨床癥狀,但總以正虛為本, 治療中當扶正祛邪, 切勿貪功求快, 屢增清利、化濕、逐瘀祛邪之品,而忘扶正固本。此雖可取一時之效, 但終禍人不淺。李老師強調: 留得一分正氣,便有一分生機,越是感染纏綿難愈, 越要加強扶正固本, 不可本末倒置, 以犯虛虛之戒。只有正氣恢復,陰精充沛,才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驅邪外出,減少疾病發(fā)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李老師多選用生黃芪、太子參、白術補腎健脾,女貞子、旱蓮草補腎填精,生地、蘆根養(yǎng)陰清熱,熟附子、淫羊藿,仙茅溫補脾腎之陽,當歸、熟地黃補血養(yǎng)血,同時配合少量清熱利濕之品。
4臨證中講究癥、病結合
整體觀和辨證論治乃中醫(yī)治療之根本。癥狀指疾病的主客觀表現(xiàn),有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因素,是疾病的線索或主要依據(jù),而作為一種病,它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機、病理、癥狀、證候,有其自身的發(fā)生、發(fā)展、轉化和預后規(guī)律。一種疾病可以表現(xiàn)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同一癥狀也可以出現(xiàn)不同的疾病。李老師強調在治療中,對癥辨病為首要,根據(jù)證候的線索,診斷出歸屬疾病;在病確定的前提下,結合臨床癥狀進行辨證論治。如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了血尿的癥狀,首先我們要排除結核、結石、多囊腎、腎炎等,才確定為泌尿系感染,再進行辨證,區(qū)別濕熱下注,肝經郁熱,腎陰虧虛、燥熱內擾等,來更好地選方用藥。李老師將辨證與辨病論治巧妙結合,不僅可杜絕誤診的發(fā)生,還可根據(jù)同一疾病中不同的癥狀進行辨證論治,從而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5中西并重、多法聯(lián)用
李老師精中融西,在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強調本病的西醫(yī)生理學基礎及病理學演變規(guī)律,重視實驗室的理化檢查和微生物檢查培養(yǎng),不僅重視普通細菌檢查培養(yǎng),還重視特殊細菌的排查,如L型細菌;并密切關注現(xiàn)代技術對中草藥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研究,將西醫(yī)學的新理論、新方法應用到古老中醫(yī)學,真正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的學術理念。李老師遇此類病證, 主張客觀分析, 權衡主次, 評審陰陽, 靈活辨證, 多法聯(lián)用。喜用養(yǎng)陰清淋湯為主方, 氣虛重,加生黃芪、太子參、白術,陰重在上方的基礎上加二至丸及黃精、菟絲子等,濕熱明顯加萆薢、石葦、冬葵子、燈芯草等,淋證日久不愈,陽氣虧虛的加用制附片、肉桂、鹿角膠、淫羊藿等;還根據(jù)病情, 對患者采取飲食調治、心理疏導、中藥保留灌腸、針灸、貼敷等方法, 以有效控制病情發(fā)展, 改善臨床癥狀,在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同時, 根據(jù)臨床檢查的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因為認識到糖尿病反復發(fā)作性泌尿系感染與糖尿病性神經性膀胱、尿潴留關系密切,所以在治療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常常聯(lián)合甲鈷胺、依帕司他等營養(yǎng)神經藥物。糖尿病性神經性膀胱[4]和尿潴留改善了,同樣能提高臨床療效、縮短病程、減少復發(fā);同時對患者的血糖、血脂、微循環(huán)進行綜合調理,均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整體觀。
6病案舉例
患者,女,85歲。2012年6月22日初診。主訴:反復尿頻、尿急、尿痛2 a,加重伴肉眼血尿2 d?,F(xiàn)病史:患者于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無發(fā)熱,在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泌尿系感染,給予抗炎(具體檢查及所用藥物不詳)治療1周后,尿頻、尿急、尿痛癥狀好轉,停用藥物治療。此后每因勞累、休息不好等發(fā)作,抗炎治療后能緩解,近半年來,泌尿系感染的發(fā)作頻次明顯增加,每月發(fā)作1~2次,2 d前因著涼再次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小腹墜脹,在家自行服用頭孢地尼膠囊0.1 g,3/d,癥狀無改善,來我院求治,門診以“泌尿系感染、糖尿病”收入院。入院時癥狀:尿頻、尿急、尿不盡,小腹墜脹,口干,喜飲,雙下肢乏力、有針刺樣疼痛,大便干,1次/2~3天。舌體瘦小,舌質紅,以舌尖為明顯,苔黃膩,脈弦細。查體:體溫37.6 ℃,脈搏78次/分,血壓130/85 mmHg,心肺(-),雙腎區(qū)無叩擊痛,小腹部正中輕壓痛,神經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尿常規(guī):蛋白++,潛血+++,紅細胞滿視野,白細胞250個/HP,細菌2 126個/μL;尿培養(yǎng),大腸埃希氏菌,多重耐藥。泌尿系超聲:雙腎、輸尿管未見異常,膀胱內可見有少量殘余尿。西醫(yī)診斷:急性膀胱炎,2型糖尿病。中醫(yī)診斷:血淋,證屬氣陰虧虛,兼有濕熱。急則治其標,治以清熱、利濕、通淋為主,佐以益氣養(yǎng)陰。處方如下:車前草30 g,石韋20 g,海金沙15 g,金錢草20 g,生地榆20 g,白茅根30 g,川牛膝30 g,虎杖15 g,南沙參15 g,生地黃15 g,生薏苡仁20 g,熟大黃6g。顆粒劑7劑,每日1劑,早晚分2次沖服。2012年6月29日二診:服用上藥7劑,無尿頻、尿急、尿不盡,小腹墜脹消失,口干不明顯,仍有乏力,大便通暢,1次/d,舌質紅,苔薄膩,脈弦細。舌體瘦小較前改善,舌苔變薄。上方去海金沙、生地榆,加用生黃芪20 g,山藥20 g,丹參30 g。顆粒劑10劑,每日1劑,早晚分2次沖服。2012年7月5日三診,患者服用上藥7劑,無尿頻、急、痛,無小腹墜脹,無口干,下肢乏力較前好轉,大便通暢。舌質紅,苔薄,脈弦細。調方如下:山藥20 g,生黃芪20 g,女貞子10 g,旱蓮草20 g,益智仁10 g,仙靈脾12 g,菟絲子15 g,石韋10 g,冬葵子10 g,丹參30 g,茯苓30 g,火麻仁10 g。10劑,配方顆粒,將顆粒倒入杯中,加溫開水,搖勻后服用,每次1袋,每日1次。2013年3月6日隨訪,患者未再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小腹墜脹,泌尿系超聲檢查,患者無尿潴留。
按李老師在治療本類疾病早期以清熱利濕驅邪為主,認為濕熱不清,癥狀不減。慢性期以補腎益氣養(yǎng)陰為主,配合清利化瘀去濁之品,如《諸病源候論·諸淋病候》所言:“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也?!睆娬{固本扶正兼驅邪的理念。緩解期開始加用補脾、化瘀之品,認為瘀血不除,正氣不復,脾氣不健,腎元難顧,強調補后天以實先天。平穩(wěn)期平調陰陽氣血,調暢氣機為主,使患者真正達到氣血充,氣機調,陰平陽秘,防止病情反復。
7參考文獻
[1]許曼音,陸廣華,陳明道.糖尿病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 2004:533-543.
[2]蕭正華,廖軍,陳定宇,等. 2型糖尿病并發(fā)尿路感染患者免疫功能改變及其意義[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1,17(4):266-267.
[3]陳瑛.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7):484-485.
[4]郭瑩輝,張海燕,張海超,等,糖脈康聯(lián)合依帕司他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2,16(22):57-58.
(編輯張大明)
文章編號:1001-6910(2016)01-0036-04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志碼: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1.18
作者簡介
周國民(1973-),男(滿族),河北承德人,主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yī)繼承人。
通信作者:李建民,主任醫(yī)師,教授,ljmh1128@vip.163.com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