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剛
改良式穿孔修補術對胃穿孔的治療價值分析
馬玉剛
目的探究改良式穿孔修補術對胃穿孔的治療價值。方法86例胃穿孔患者,隨機分為甲、乙兩組,每組43例。乙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保守藥物治療,甲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改良式穿孔修補手術。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平均住院時間、平均臥床時間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甲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67%,明顯高于乙組的79.07%(P<0.05);甲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0.03±3.21)d,短于乙組的(32.91±2.42)d(t=21.010,P=0.000<0.05)。甲組患者平均臥床時間為(8.53±0.62)d,短于乙組的(17.93±0.64)d (t=69.175,P=0.000<0.05)。;甲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3%,明顯低于乙組的16.28%(P<0.05)。結論改良式穿孔修補術治療胃穿孔,能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及臥床時間,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小,值得臨床推廣。
改良式穿孔修補術;胃穿孔;不良反應
胃穿孔為潰瘍患者嚴重并發(fā)癥,主要因胃潰瘍患者暴飲暴食導致胃酸及胃蛋白酶增加,誘發(fā)胃穿孔。胃穿孔主要表現為患者突發(fā)劇烈腹痛,最初疼痛位置為上腹部或穿孔處,且一般為持續(xù)性疼痛,并快速擴散至全腹部。常見病因為消化性潰瘍,由潰瘍不斷加深,逐漸穿透肌層、漿膜層、及胃或十二指腸壁,發(fā)生穿孔[1]。若不進行及時有效治療,可引發(fā)感染性休克或急性胃膜炎,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作者通過分析來本院治療的86例胃穿孔患者臨床資料,探究改良式穿孔修補術對胃穿孔的治療價值。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86例于2014年1月~ 2015年12月來本院治療的胃穿孔患者,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消化性潰瘍胃穿孔,無精神疾病、聽說功能障礙患者,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甲、乙兩組,每組43例。甲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37~81歲,平均年齡(59.4±7.2)歲;乙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59.1±6.8)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乙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進行胃腸減壓,并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發(fā)生,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甲組患者在乙組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改良式穿孔修補手術,手術前放置胃管,給予患者補液治療。取患者仰臥位,行全身麻醉,于上腹開一切口,探入腹腔,檢查病變情況,確定胃穿孔具體位置后,清除胃中殘留物質,使用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沖洗。術前15 min溶解醫(yī)用膠,注入2只5 ml注射器中,放置支架上,并使用干紗布壓迫、干燥創(chuàng)面,快速噴散在穿孔口及其周邊,繞穿孔周邊縫合固定,放置引流管于膈下,術后1周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拔除引流管。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平均住院時間、平均臥床時間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胃部疼痛等癥狀完全或基本消失,且腹腔鏡下檢查潰瘍完全或基本消失。有效:患者胃部疼痛等癥狀有所緩解,且腹腔鏡下檢查潰瘍有所改善。無效:患者胃部疼痛等癥狀無緩解或加重,且腹腔鏡下檢查潰瘍無改善或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 100%。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后,甲組患者顯效23例(53.49%),有效19例(44.19%),無效1例(2.33%),總有效率為97.67%(42/43)。乙組患者顯效17例(39.53%),有效17例(39.53%),無效9例(20.93%),總有效率為79.07%(34/43)。甲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乙組(χ2=7.242,P=0.007<0.05)。
2.2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平均臥床時間比較 甲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0.03±3.21)d,乙組為(32.91±2.42)d,甲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乙組(t=21.010,P=0.000<0.05)。甲組患者平均臥床時間為(8.53±0.62)d,乙組為(17.93±0.64)d,甲組平均臥床時間明顯短于乙組(t=69.175,P=0.000<0.05)。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甲組患者出現1例(2.33%)胃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3%(1/43)。乙組患者出現2例(4.65%)胃反酸,3例(6.98%)胃脹,2例(4.65%)胃痛,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6.28%(7/43)。甲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乙組(χ2=4.962,P=0.026<0.05)。
胃穿孔最常見原因為消化性潰瘍,若穿孔前潰瘍底與人體胰肝等鄰近臟器粘連,成為慢性穿透性潰瘍穿孔,并有少數與橫結腸發(fā)生粘連,形成胃結腸瘺。若潰瘍穿孔后與大網膜及鄰近臟器粘連,在穿孔周圍生成膿瘍。急性游離穿孔為最嚴重潰瘍并發(fā)癥,穿孔部位多位于十二指腸第一段前壁或幽門前區(qū),穿孔速度很快,無局部粘連情況發(fā)生,胃內物質直接進入腹腔,導致彌漫性腹膜炎,須急救。若為無腹膜炎發(fā)生的小型穿孔,則可使用保守治療,對患者禁食,并放置鼻胃管,清除胃內容物,輸液,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給予患者抗菌藥物,預防繼發(fā)腹腔感染[2]。若為飽餐后穿孔,則常伴有彌漫性腹膜炎,需6~12 h內給予急性手術治療。慢性穿孔病情進展較慢,穿孔臨近臟器發(fā)生粘連及瘺管,也需手術治療。一般情況下,胃穿孔發(fā)生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①精神亢奮或完成突擊任務時,因精神過分緊張,導致潰瘍病情惡化,發(fā)生胃穿孔。②從事體力勞動者或飲食過飽,胃部壓力突然加大,穿破胃壁較為薄弱處。③若患者長期服用水楊酸制劑、阿司匹林或激素等,易引發(fā)潰瘍病急性發(fā)作,導致穿孔。④勞累或失眠等狀態(tài)可增加迷走神經緊張度,使?jié)儾∏閻夯?。⑤煙、酒等強烈刺激胃黏?酒精降低黏膜抵抗胃酸侵蝕能力,都可促進穿孔發(fā)生。⑥汽車司機、外科醫(yī)生等特殊職業(yè)者易激發(fā)潰瘍穿孔。⑦潰傳瘍患者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潰瘍病情惡化后易導致穿孔。傳統(tǒng)藥物治療雖然能夠起到一定治療效果,但治療周期長,且易產生不良反應。
目前,修補手術是治療潰瘍的有效方案,實踐證明[3],消化性胃潰瘍穿孔患者拖延至24 h后進行手術治療,則會明顯提高病死率、延長住院時間、提高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需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改良式穿孔修補手術中使用蛋白膠進行敷貼閉合穿孔,并將帶蒂大網膜覆蓋潰瘍穿孔處,最后將穿孔縫合固定。手術操作過程簡單、易行,且手術時間較短、創(chuàng)口較小,手術后潰瘍復發(fā)率較低。且改良式穿孔修補術能避免縫合穿孔處,有效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發(fā)生,降低術后胃癱發(fā)生率,且避免了胃鏡取線痛苦。術中使用的醫(yī)用蛋白膠為一種新型生物劑,能有效封閉組織創(chuàng)面,避免創(chuàng)面滲出。且使用醫(yī)用蛋白膠無毒無味,具有很好組織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能夠很好的被組織吸收應用,并快速固化,形成保護膜,粘連、封閉創(chuàng)面,降低淋巴漏及吻合口發(fā)生滲血。且若單獨使用帶蒂大網膜敷貼在潰瘍穿孔處,并圍繞穿孔周邊縫合牢固,不直接縫合封閉潰瘍,也不縫合大網膜,此手術不增加手術死亡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且能降低潰瘍復發(fā)及再手術率。使用改良式穿孔修補手術前需詳細檢查、詢問患者有無幽門梗阻臨床癥狀及體征,若有,則不能進行修補手術,若年齡>40歲的胃潰瘍穿孔患者,則需在術中進行常規(guī)、快速病理學診斷,并在術后定期復查。
本次研究顯示,甲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乙組(P<0.05);甲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乙組(P<0.05),甲組平均臥床時間明顯短于乙組(P<0.05),甲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乙組(P<0.05)。
總之,改良式穿孔修補術治療胃穿孔,能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及臥床時間,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1]辛永利.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療效對比.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63-64.
[2]于年華.急性胃穿孔行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分切除術的臨床價值分析.中國保健營養(yǎng)(旬刊),2013,23(7):5151-5152.
[3]張保遠,曹素琴.改良式消化性潰瘍穿孔修補術治療消化性潰瘍穿孔 68 例.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15):84-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43
2016-06-14]
115007 營口開發(fā)區(qū)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