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梅,王雪瑩,姚銘
(1.一汽總醫(yī)院 臨床藥學部,吉林 長春 130011;2. 長春市食品藥品認證中心,吉林 長春 130011)
葫蘆素類化合物新劑型的研究進展
王莉梅1Δ,王雪瑩2,姚銘1
(1.一汽總醫(yī)院 臨床藥學部,吉林 長春 130011;2. 長春市食品藥品認證中心,吉林 長春 130011)
目的 探討葫蘆素類化合物新劑型的研究進展。方法 檢索近幾年來有關葫蘆素類化合物新劑型及質量控制的研究報道資料。結果 葫蘆素類化合物新制劑得到了廣泛研究,主要涉及透皮給藥系統(tǒng)、脂質體、微球和納米粒、自乳化制劑等。結論 運用現(xiàn)代藥物制劑及其質量控制的新技術和新方法,進一步開發(fā)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性好,靶向性好的新劑型具有積極意義。
葫蘆素類化合物;新劑型;研究進展
葫蘆素是從葫蘆科植物中提取得到的苦味苷成分,有抗腫瘤、保肝、抗炎、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多種生物活性,近年來備受關注。很多學者從其抗炎、抗腫瘤效應及其作用機制[1-2]、含量測定方法[3-4]方面展開深入研究,該藥在國內(nèi)上市銷售的品種多為片劑,應用于急慢性肝炎和原發(fā)性肝癌。但該藥存在嚴重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口服生物利用度較低,結合該藥物較好的脂溶性和較好的藥理活性,越來越多的藥劑工作者結合其藥理活性積極地開展了此方面的研究[5],因此本文擬對葫蘆素的新劑型的研究概況進行綜述分析,以期為葫蘆素類成分的新劑型開發(fā)及質量評價等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文獻依據(jù)和分析思路。
1.1 聚乳酸納米粒 聚乳酸因其優(yōu)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被廣泛用作納米粒的載體材料。張繼芬等[6]結合其良好的特性并應用對人體的傷害少和對環(huán)境污染小的沉淀法,制備了脂溶性較好的葫蘆素聚乳酸納米粒,并探索了葫蘆素-聚乳酸納米粒的載藥過程及制備過程中不同時刻的丙酮殘留量、藥物和載體的沉淀比例及其與包封效果的關系。該試驗還通過外觀、物理穩(wěn)定性、藥物回收率、載藥過程考察等綜合予以評估,研究最終得到既有納米粒又有微晶的混懸體系,同時還提示用沉淀法制備脂溶性藥物的聚乳酸納米粒的包封效果可能與藥物溶解性能及藥物、載體、有機溶劑彼此間的作用強弱有關。.
楊凱等[7-8]針對放化療療效較差的口腔癌頸淋巴結轉移灶,合成制備了具有頸淋巴結靶向性的葫蘆素BE聚乳酸納米微粒緩釋制劑,其在口腔癌周局部注射時能通過淋巴管內(nèi)皮細胞的吞噬和內(nèi)皮細胞間間隙進入口腔癌周毛細淋巴管內(nèi),通過淋巴回流到達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灶,以提高頸淋巴結轉移灶內(nèi)化療藥物的濃度,同時通過其較長的持續(xù)作用時間,達到降低血中藥物濃度、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的目的。該研究以微粒粒徑、載藥量和包封率為質量控制指標,用均勻設計法優(yōu)化工藝,以乳化-溶劑揮發(fā)法制備葫蘆素BE聚乳酸納米微粒,通過冷凍干燥即得葫蘆素BE聚乳酸納米微粒凍干針劑。其后續(xù)的研究也證實了改型后的淋巴靶向葫蘆素BE聚乳酸納米微粒確實更有利于殺滅口腔癌頸淋巴結轉移灶內(nèi)的癌細胞。
1.2 固體脂質納米粒 王文宇等[9]結合藥物靶向肝臟的方式之一去唾液酸糖蛋白受體介導的主動靶向,制備了含N-十六烷基乳糖酰胺(含有能被哺乳動物肝細胞表面特異識別的半乳糖殘基)的葫蘆素B固體脂質納米粒,并以單因素輪換法和正交設計優(yōu)化了其處方和工藝,結果提示高壓勻質法制備的固體脂質納米粒具有粒徑分布比較均勻以及不引入有機溶劑,可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優(yōu)點,可用于制備葫蘆素B固體脂質納米粒。
1.3 人血清白蛋白納米粒 近年來,白蛋白納米粒因其生物相容性、無抗原性、相對容易制備、毒性及刺激性低、可實現(xiàn)靶向和緩釋作用等優(yōu)點而備受關注,且因為白蛋白能夠在迅速生長的腫瘤組織中蓄積,使藥物定向釋放至腫瘤細胞,使得白蛋白納米粒作為抗腫瘤藥物載體展現(xiàn)出廣闊的開發(fā)前景。因此,為降低毒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王寧等[10]室對市售的葫蘆素混合物進行分離純化后得到單一的葫蘆素B,并根據(jù)其疏水性,成功地用高壓乳化法制備了葫蘆素B的人血清白蛋白納米粒。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葫蘆素B人血清白蛋白納米粒的質量控制方法,方法中選定有機溶劑沉淀蛋白的方法來處理樣品后直接進樣測定,簡便省時,非常適合強脂溶性藥物蛋白納米粒制劑的分離檢測。
1.4 聚乳酸-羥基乙酸納米球 聚乳酸羥基乙酸因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分解產(chǎn)物無毒性等優(yōu)點,成為近年來廣泛應用的聚合物材料。王丹蕾等[11]結合聚乳酸羥基乙酸制備的納米球,體積微小、能穿過組織間隙、易實現(xiàn)靶向和定位給藥、生物半衰期長、給藥次數(shù)少、不良反應少、藥物穩(wěn)定性增強等特性,以葫蘆素B為模型藥物,采用溶劑揮發(fā)法制備了聚乳酸羥基乙酸納米球,并對葫蘆素B 聚乳酸羥基乙酸納米球進行了粒徑、形態(tài)以及穩(wěn)定性考察,并以包封率、載藥量及粒徑為指標,考察了處方因素及工藝條件對納米球質量的影響。
盛秋雙等[12]結合經(jīng)皮給藥系統(tǒng)可減小血藥濃度波動、便于隨時終止給藥、提高用藥安全性、避免胃腸道及肝臟首過代謝、延長作用時間、減少用藥次數(shù)、使用方便、適用于難以口服的特殊病人等特點,制備了葫蘆素B水-醇凝膠,并提示質量分數(shù)為1%的油酸溶液具有最佳的促透效果,水-醇凝膠是葫蘆素B經(jīng)皮給藥的有效載體。該研究同時提示單純通過提高藥物含量來增加藥物的經(jīng)皮通透量是不可行的,進一步增加藥物的經(jīng)皮通透量可采取增加制劑與皮膚的接觸面積、選擇更有效的通透促進劑等手段來實現(xiàn)。
為了減輕現(xiàn)有片劑的不良反應,提高生物利用度,趙明明等[13]開展了將其制備為穩(wěn)定性高,已具備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的技術條件,并且有長期臨床應用經(jīng)驗的脂肪乳注射液,并利用其可能的天然的趨向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特性,使其濃集于巨噬細胞豐富的肝臟,達到肝靶向作用。研究利用高壓均質技術制備葫蘆素B脂肪乳注射液,分別對藥物和磷脂的加入方式、均質壓力和次數(shù)、pH值和滅菌方式等制備工藝進行了考察,對油相組成、磷脂、F68和油酸鈉的用量及抗氧劑的選擇進行了優(yōu)化。通過對其物理化學穩(wěn)定性、包封率等考察,獲得了高效、穩(wěn)定的CuB 脂肪乳注射液,并可改善現(xiàn)有制劑的不良反應。
張利等[14]為了減小片劑的毒副作用,增加葫蘆素的肝靶向性,提高葫蘆素的療效和生物利用度,將葫蘆素制成了脂肪乳劑,并以脂肪乳的外觀、粒徑、藥物含量及穩(wěn)定性為指標,分別考察滲透壓、高壓乳勻、pH、空氣置換劑及滅菌等因素葉乳劑成型性的影響。結果顯示等滲調(diào)節(jié)劑甘油對乳劑粒徑?jīng)]有影響;高壓乳勻可降低乳劑粒徑,且將葫蘆素初乳高壓乳勻3 次為宜;pH可影響乳劑中藥物含量,滅菌前宜將葫蘆素脂肪乳的pH調(diào)至8.5;使用空氣置換劑的乳劑穩(wěn)定性良好,而充空氣的乳劑則易發(fā)生破裂;高壓滅菌時,升溫速度對乳劑的穩(wěn)定性亦有影響。
朱雯穎等[15]結合葫蘆素片劑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低的情況開展了對葫蘆素滴丸制備工藝的研究,研究采用正交實驗法研究成型的最佳工藝,采用優(yōu)選后的方法為以聚乙二醇- 4000為基質,料溫(95±2) ℃,液體石蠟為冷卻劑,冷凝液溫度為0~4 ℃,滴管內(nèi)徑2.0 mm),且冷卻液上部溫度應控制在(25~30) ℃,這樣制備出的樣品外觀好、溶散性好。工藝簡單易行,具有良好的重復性和可操作性、劑量準確、服用方便、生物利用度高等諸多優(yōu)點。
為增加葫蘆素肝靶向性,提高藥物療效和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毒性副作用,李超英等[16]制備了穩(wěn)定的、易再分散的葫蘆素聚乳酸毫微粒凍干針劑。試驗采用乳化-溶劑揮發(fā)法,即液中干燥法,控制條件制得膠體溶液,并結合凍干前后外觀、毫微粒形態(tài)、粒徑、pH、包封率及載藥量、吸濕性等考查,最終確定以10%甘露醇作填充劑為最佳,凍干前后毫微粒形態(tài)、粒徑、pH、包封率及載藥量無明顯變化,再分散性良好,制劑穩(wěn)定,含水量合格。
6.1 脂質納米乳劑 口服脂質納米乳劑是將脂溶性藥物溶于脂肪油中經(jīng)磷脂乳化分散于水相所制成的平均粒徑在50~200 nm之間的口服乳劑,程曉波等[17]應用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兼顧處方設計和優(yōu)化時的多個因素,優(yōu)化了葫蘆素口服脂質納米乳劑的處方,研究結果提示星點設計-效應面法所建立的模型能較好地應用于葫蘆素口服脂質納米乳劑處方的優(yōu)化。從而相比片劑,更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和藥效的發(fā)揮,提高了其口服生物利用度,降低了毒性與不良反應。
6.2 月桂酸酯納米乳劑 李樂等[18]利用葫蘆素B分子結構中的羥基與月桂酰氯進行反應,設計并合成了葫蘆素B月桂酸酯,希望通過腫瘤細胞對月桂?;淖R別與攝取,將葫蘆素B月桂酸酯特異性地濃集于腫瘤組織中,并在組織內(nèi)酯酶的作用下降解為葫蘆素B發(fā)揮藥效,從而提高藥物療效,降低藥物毒性。研究結果最終將處方優(yōu)化制備了質量濃度為1g/L,載藥量質量分數(shù)為 0.7% 的葫蘆素B月桂酸酯納米乳,載藥量相對較高,減少了給藥體積,方便了臨床用藥,降低了生產(chǎn)、運輸成本。
自乳化藥物傳遞系統(tǒng)是由藥物、油相、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組成的熱力學穩(wěn)定的均一液體劑型或固體制劑。通過自發(fā)形成O/W型乳劑,可用作疏水性藥物的載體,提高水難溶藥物的生物利用度。鑒于葫蘆素B水溶性差,李墨等[19]嘗試用自微乳化藥物傳遞系統(tǒng)作為給藥劑型,以葫蘆素B作為模型藥物,以注射要求為前提,以假三元相圖和粒徑分析為依據(jù),進行輔料篩選和處方優(yōu)化,制備了葫蘆素B自微乳化乳劑并對其進行處方優(yōu)化。處方優(yōu)化結果為m(油酸乙酯):m(聚氧乙烯氫化蓖麻油) :m(乙醇) = 30:55:15,其中藥物含量的質量分數(shù)為1%。
周麗瑩等[20]研究了葫蘆素B-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備,并采用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優(yōu)化了微球的制備工藝。研究采用改良的乳化溶劑揮發(fā)法,按照一定比例稱量葫蘆素B原料藥和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載體,溶于適量的二氯甲烷中作為油相,配制1.4%的聚乙烯醇水溶液作為水相,經(jīng)攪拌乳化、抽濾、洗滌等工藝流程制得,結果顯示制備的葫蘆素B- 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滿足了長效緩釋的要求,所建立的模型預測性良好。
9.1 半乳糖化肝靶向脂質體 半乳糖化肝靶向脂質體是近年來肝靶向給藥系統(tǒng)研究的熱點。因普通脂質體一般被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吞噬進入非實質細胞中,而許多疾病的治療要求藥物靶向肝實質細胞。半乳糖化肝靶向脂質體則根據(jù)肝實質細胞的特點,利用半乳糖化肝靶向材料,通過肝實質細胞膜上特有的半乳糖受體的介導作用,實現(xiàn)肝實質細胞的靶向藥物傳遞。董曉輝等[21]對葫蘆素原料進行分離純化,得到了高純度的葫蘆素B,并應用肝靶向材料,成功制備了半乳糖化肝靶向葫蘆素 B 脂質體。
9.2 葫蘆素E 脂質體制劑 為提高葫蘆素E的靶向性、提高藥物穩(wěn)定性、控制藥物釋放速率。王瑞琪等[22]制備了葫蘆素E脂質體制劑,具體的制備方法為取磷酸鹽緩沖液適量,預熱至50 ℃作為水相,將CuE加入到0.5 mL無水乙醇中,在50 ℃下恒溫攪拌使脂質成分溶解,向脂質相內(nèi)緩慢加入5 mL水相,50 ℃下恒溫攪拌10 min,冷卻至室溫,以上述磷酸鹽緩沖液定容至10 ml。所得脂質體初品經(jīng)細胞粉碎機探頭超聲20 min(功率為400 W;工作3 s,間歇3 s),過0.45 μm微孔濾膜即得。
9.3 葫蘆素B脂質體制劑 金巖等[23]制備了葫蘆素B脂質體制劑。并采用正交試驗設計優(yōu)選條件,利用其天然的趨向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特性,使其濃集于巨噬細胞豐富的肝臟,達到肝靶向作用,提高治療效果。其中葫蘆素脂質體的制備方法采用薄膜超聲分散法制備,得到乳白色半透明脂質體溶液。研究結果表明當卵磷脂和膽固醇比例在2:1、卵磷脂和葫蘆素比例在20:1及甘露醇用量為15%來制備脂質體,得到的脂質體粒徑均勻,工藝簡單,包封率最高。
混合膠束為兩種或多種表面活性劑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得的膠束體系,穩(wěn)定性高于單組分膠束,還具有克服血腦屏障的功能、提高淋巴或腫瘤靶向性、降低毒性等特點。混合膠束粒徑一般小于100 nm,具有優(yōu)良的組織透過性及被動靶向作用。姚宏濤等[24]采用聚乙二醇-12-羥基硬脂酸酯/卵磷脂組成的混合膠束給藥系統(tǒng)(MMS)制成穩(wěn)定的注射用葫蘆素混合膠束。此外,賈莉等[25]以聚乙二醇單甲醚-聚乳酸羥基乙酸(mPEG-PLGA)嵌段共聚物為材料,成功制備了葫蘆素膠束。
綜上,我們看到近年來針對脂溶性較高的葫蘆素類化合物的新劑型研究正在不斷發(fā)展,以納米粒、納米球、脂肪乳、微球、自乳化藥物傳遞系統(tǒng)、脂質納米乳、脂質納米粒等新劑型研究較多,但目前投入臨床應用的還相對較少,預計隨著葫蘆素類化合物新劑型研究的不斷深入,一定可以極大地改善葫蘆素的臨床應用狀況,增加其療效及生物利用度,提高用藥安全性和依從性。而各種新劑型的體內(nèi)過程及穩(wěn)定性研究也亟待后續(xù)開展,以對其療效加以驗證的同時為葫蘆素相關代謝物的療效予以評估和預測。
[1] 沈杭,陳宗科,錢葉本.葫蘆素E誘導肝癌細胞凋亡及其機制[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5,31(12):1339-1342.
[2] 王力先,張曉鈺,潘浩,等.葫蘆素E對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體外活化及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yī)學版),2015,36(5):369-372.
[3] 李曉峰,劉克非,鄧意輝.HPLC法同時測定葫蘆素原料中葫蘆素B和葫蘆素E的含量[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10,27(2):123-125.
[4] 郭夢鴻,孫玉琦,劉影,等.葫蘆科植物藥材中葫蘆素類成分的含量差異[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5,35(17):1555.
[5] 萬露,肖云芝,程玲,等.葫蘆素B磷脂復合物制備、表征及體外抗腫瘤活性研究[J].中草藥,2015,46(1):49.
[6] 張繼芬,侯世祥,劉惠蓮,等.葫蘆素-聚乳酸納米粒的制備及載藥過程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6):436-438.
[7] 楊凱,溫玉明,李龍江,等.納米微粒凍干針劑的研制[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01,19(6):347-350.
[8] 楊凱,王昌美,溫玉明,等.人口腔鱗癌細胞系對淋巴靶向葫蘆素BE聚乳酸納米微粒的敏感性研究[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02,20(4):293-295.
[9] 王文宇,陳大為,鄧智先,等.注射用葫蘆素B固體脂質納米粒的制備[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10,27(3):180-184.
[10] 王寧,鄧意輝,王紹寧,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葫蘆素 B人血清白蛋白納米粒中藥物含量[J].中國新藥雜志,2007,16(23):1968-1970.
[11] 王丹蕾,陳大為,郭濤,等.注射用葫蘆素B 聚乳酸羥基乙酸納米球的制備[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6,23(6):335-339.
[12] 盛秋雙,王紹寧,李妍妍,等.葫蘆素B水-醇凝膠的體外經(jīng)皮通透性[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9,26(12):849-851.
[13] 趙明明,孫亞欣,朱旭,等.葫蘆素B 脂肪乳注射液處方及制備工藝的研究[J].中南藥學,2013,11(6):428-431.
[14] 張利,侯世祥,王叔光.葫蘆素脂肪乳劑成型性影響因素考察[J].中南藥學,2004,2(2):73-75.
[15] 朱雯穎,王玉蓉.葫蘆素滴丸制備工藝的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11-13.
[16] 李超英,侯世祥,陽長明,等.葫蘆素毫微粒凍干針劑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1,26(5):315-317.
[17] 程曉波,王春玲,佘振南,等.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優(yōu)化葫蘆素口服脂質納米乳劑的處方[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12,29(7):497-503.
[18] 李樂,鄧意輝,石莉,等.RP-HPLC法測定葫蘆素 B 月桂酸酯納米乳劑中藥物的含量[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8,25(9):720-722.
[19] 李墨,趙秀麗,陳大為,等.注射用葫蘆素B 自微乳化藥物傳遞系統(tǒng)的處方優(yōu)化[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8,25(1):15-19.
[20] 周麗瑩,關津,聶淑芳,等.中藥提取物葫蘆素B- PLGA 微球的制備及處方工藝優(yōu)化[J].中國藥房,2009,20(33):2588-2591.
[21] 董曉輝,劉欣榮,石莉,等.RP-HPLC 法測定半乳糖化肝靶向葫蘆素B脂質體中藥物含量[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8,25(10):816-818.
[22] 王瑞琪,周欣羽,董曉輝,等.葫蘆素E脂質體的制備及含量測定[J].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7(4):53-55.
[23] 金巖,楊君.葫蘆素脂質體的制備及包封率測定[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8,37(8):721-722.
[24] 姚宏濤,鄧意輝.反相高效液相法測定葫蘆素混合膠束藥物含量及包封率[J].中國新藥雜志,2010,19(23):2197-2199.
[25] 賈莉,陳文,趙輝.HPLC 法測定葫蘆素膠束藥物含量測定[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5):2270-2271.
(編校:譚玲)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new dosage forms of cucurbitacins
WANG Li-mei1Δ, WANG Xue-ying2, YAO Ming1
(1. The Clinical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Fourth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1, China; 2. Changchun Certification Center for Food and Drug, Changchun 130011, China)
ObjectiveTo discuss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new dosage forms of Cucurbitacins.MethodsIntensive research has been searched on the new dosage forms of Cucurbitacins which have higher bioavailability,and its perfect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which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last few years.ResultsA wide range of advanced dosage forms including th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liposomes,micro-and nano-particles,dropping pills,self-emulsifying preparations,etc.have been developed.And the analytical methods including HPLC has been applied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hese advanced forms.Conclusion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other new dosage forms of Cucurbitacins with higher bioavailability and better targeting capability and safety by making farther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new methods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cucurbitacins; new dosage form; research progress
王莉梅,通信作者,女,博士在讀,主管藥師,研究方向:生物藥劑學及循證藥學,E-mail:wlmjlu@163.com。
R284
A
1005-1678(2016)02-01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