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克勞迪·帕那西奧
(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 哲學系,魁北克蒙特利爾 H3C 3P8)
□ 胡龍彪 譯 胡星銘校
奧卡姆心靈語言理論中的直覺行為語義學
[加拿大]克勞迪·帕那西奧
(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 哲學系,魁北克蒙特利爾 H3C 3P8)
□ 胡龍彪 譯 胡星銘校
在奧卡姆的認知理論中,對個體事物的直接經驗把握如何與概念性的思想相關聯是一個重要問題。就直覺是心靈的真實性質而言,它也是一種心靈表征;同時,由于直覺可以作為心靈命題的主詞或謂詞,并且可以在此心靈命題中指代某物,因此,對奧卡姆而言,這一表征就是一種指號。根據奧卡姆關于意謂的一般理論,范疇指號被認為首先意謂它們所真實關聯之物,除了這種首要意謂,“暗含”詞項同時具有次意謂,因為它們間接指稱某些事物。直覺行為要么作為一個心靈命題的主詞或謂詞單獨發(fā)生,要么附屬于一個概念而形成復合心靈表達式,這個復合心靈表達式同樣能夠作為心靈命題的主詞或謂詞。在這兩種情況下,直覺行為都是通過純粹的非概念方式來指派其單稱指稱物。奧卡姆這種特殊的基礎主義的顯著特征在于,這些直覺認知被看作是指號,并且可以在心靈命題中發(fā)生。
語義學;直覺行為;奧卡姆;心靈語言
威廉·奧卡姆(約1287—1347)在其關于心靈語言的唯名論理論中,把認識論與語義學融合起來,他也因此而為人所熟知。在他看來,思考就是形成具有句法結構的心靈命題,后者由被稱為“概念”的更小單元構成。有些概念,比如“馬”與“白色”,是“范疇”詞,它們很自然地意謂確定的個體事物。例如,“馬”這一概念是關于馬的自然的心靈指號,而“白色”這一概念則是關于白色事物的自然的心靈指號。奧卡姆還認為,人的心靈還有“助范疇”概念,比如“并且”、“如果”、“有些”、“并非”、“是”等等,它們并不表征世界上的任何東西,但可以在具有確定真值的命題中與范疇概念結合在一起,例如“有些馬是白色的”,或者“沒有馬是狗”。其基本思想是,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說出或寫出由常規(guī)語詞構成的句子(話語),那么這些句子的意義就由所附屬的心靈命題派生出來。奧卡姆于是建立了一套關于心靈語言的精細的語義理論,這一理論尤其體現在其《邏輯大全》一書中①本文引述奧卡姆的著作均出自Gedeon G á l等編輯的兩個系列標準版本:W.Ockham,Opera Theologica(OTh),edited by G.G á l et al.,St.Bonaventure,NY:The Franciscan Institute,1967-1986;W.Ockham,Opera Philosophica(OPh), edited by G.G á l et al.,St.Bonaventure,NY:The Franciscan Institute,1974-1988。奧卡姆的Summa Logicae也發(fā)表于OThⅠ(譯者按,以下文中未標著者的文獻都是奧卡姆的文獻,OTh、OPh不再標注版本,其他未標明版本的文獻都是中世紀版本)。。同時,這一語義理論按照如下方式設計:與奧卡姆的唯名論保持一致,只有個體事物(如單個的馬或單個的白色事物)才被認為是范疇概念的指稱物②關于奧卡姆心靈語言理論的更多細節(jié),參閱C.Panaccio,Le Discours In té rieur:De PlatonàGuillaume d’Ockham,Paris: Seuil,1999;C.Panaccio,Ockham on Concepts(特別是第一章),Aldershot:Ashgate,2004。見Ordinatio,Prologue, quest.1,art.1;OThⅠ,pp.16-47。。
另一方面,奧卡姆認為,人類認知歸根結底是通過所謂的直覺行為與外界單稱事物的直接接觸而獲得。當馬(或者白色的東西,視情況而定)真實地出現在某認知者的感知中,他就很自然地獲得了諸如“馬”或“白色”這樣的普遍概念。于是問題產生了:這種直覺把握如何在心靈中與具有命題內容的思想相關聯?基于此,本文將說明在奧卡姆的理論中,直覺行為(稱為直覺)被看作是能使自己出現在心靈命題中的有意義的單稱詞項;另外就這些單稱詞項如何意謂事物給出詳細的解釋。就筆者的理解而言,奧卡姆引人注目的原定立場提供了一個簡潔且看似合理的方法,使得對外物的直接把握融入概念性思維的過程中,同時堅定地保持這一直接把握的獨特的非概念性特征。
奧卡姆在其第一部重要著作《彼得·倫巴底〈箴言四書〉之注釋》的序言中引入了對認知的直覺行為與抽象行為的區(qū)分③彼得·倫巴底的《箴言四書》(Sentences)是一部寫于12世紀的神學指南,分為四個部分。在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大學,每個博士生都必須花一兩年時間學習這部指南,并寫出詳細評論(注釋),以此作為確定他在哲學和神學界地位的依據。奧卡姆對這部著作第一部的注釋被稱為《講演錄》(Ordinatio),他為出版而仔細重寫了這本書,其長長的序言乃為解決各種認識論問題。見OThⅠ,pp.3-370。。他把關于事物的直覺認知定義為:“根據這個認知,可知事物是否存在,若該物存在,理性可以立即判定其存在,并且很明確地認識到其存在”[1]Ⅰ,31;而關于事物的抽象認知則是:抽象認知無法確定無疑地認識到事物當下是否存在。例如,我看到瑪麗在我面前,我就很明確地認識到她現在就在我面前,這是直覺認知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如果我只是想到她,而她并不在我面前,那么我所擁有的認知本身并不確?!艾旣惉F在是存在的”這一判斷是真的(因為自我上次見到她后,她可能去世了),這就是奧卡姆所謂的抽象認知。
奧卡姆區(qū)分了感覺靈魂與理性靈魂,相應地,他也承認直覺認知可分為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前者是指諸如看與聽這樣的感性覺察,而后者僅僅發(fā)生于心靈的理性部分。當人們接觸外物,首先產生感性直覺,正如其他動物在類似的環(huán)境下也會有同樣的感覺;然后就是純粹的理性直覺,它接著在該認知者那里立即喚起一種對關于該物的偶真判斷(如“此物存在”)的堅定認同。奧卡姆認為,在心靈中假定直覺的再現,是用以解釋認知的物理部分,以及在認知者理性生活中直覺行為充當的角色。然而,理性直覺被奧卡姆設想為出現在人類認知的所有正常案例中。既然理性直覺在他對認知與心靈語言的解釋中才是最重要的,后文也將僅僅關注理性直覺,而忽略單純的感性直覺(正如奧卡姆本人在大多數時候所做的那樣)。
直覺認知無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奧卡姆都把它們描述為心靈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奧卡姆就認為它們是能夠自由控制的行為,而是視之為心靈的性質狀態(tài)。從本體論上看,奧卡姆把存在之物分為兩大類:實體與性質,皆為純粹個體事物。例如,瑪麗是一單稱實體,而其膚色則是具體的偶然性質(現代術語稱為“trope”),她可能失掉或改變那種膚色,但仍然是她自己。在這種本體論意義下,人的心靈行為也是一種性質,人失掉或改變這種性質,他仍是其自身。例如,當認知者意識到一匹馬,就會暫時在其理性中產生一個實在的具體性質,即理性直覺行為,并轉而對其理性生活有影響,比如產生一種贊同行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直覺行為本身并不等同于它所產生的贊同行為。奧卡姆區(qū)分了多種類型的心靈行為,有些只是“有理解力的”心靈行為,比如直覺認知與抽象認知,有些則是“有判斷力的”心靈行為,比如贊同行為、不贊同行為或質疑行為①“首要的區(qū)別是,有兩種理性行為,一種是有理解力的行為,并對那些可以終止理性行為的東西產生影響……另一種可以稱為有判斷力的行為,由此,理性不僅可以理解一個對象,而且可以去贊同或質疑它?!币奜rdinatio,Prologue,quest.1; OThⅠ,p.16。。
于是,直覺就完全是有理解力但沒有判斷力的心靈行為。相對于抽象并有理解力的行為,直覺牽涉到對單稱對象直接的非概念性親知(acquaintance)②按照羅素的看法,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分成親知(acquaintance)和描述(description)兩種?!g者注。。相反,抽象行為總是與概念相關。迄今為止廣為人知的是,奧卡姆在其哲學生涯中很明顯改變了他對此類概念之本體論地位的看法③關于奧卡姆的這一改變,Boehner做了經典研究。參閱P.Boehner,″The Relative Date of Ockham’sCommentary on the Sentences,″Franciscan Studies,No.11(1951),pp.305-316。同時可參閱M.Adams,William Ockham:Vol.2,Notre Dame,IN: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7,pp.71-107;C.Panaccio,Ockham on Concepts,Aldershot:Ashgate, 2004,pp.21-27。,這一改變對于直覺應該如何與概念在人的思想中相關聯具有重要意義。在他的早期著作如《整理稿》的第一版中,奧卡姆把概念視為純粹的觀念實體,它由抽象行為而產生,并作為抽象行為的對象。這就是所謂的關于概念的虛設理論(fictum-theory)。但在其后來更為成熟的著作(例如《自由論辯集》與《邏輯大全》)中,奧卡姆開始把概念等同于抽象行為自身,并因而贊同所謂的關于概念的行為理論(actus-theory)。這使奧卡姆避免了為純粹觀念實體設想一種神秘的本體類型,而可以在其對理性思想的解釋中堅持真實的單稱實體與性質。本文后面部分將只關注行為理論這一成熟的理論,它從哲學上看更有趣。
我們目前所關心的是,除了在本體論上更簡潔,關于概念的行為理論同時也允許把直覺行為順利整合到心靈語言之中,因為根據這一理論,所有心靈命題都由認知行為構成。例如,與“所有馬都是動物”相對應的心靈命題,就是由四個心靈行為基于相互之間的恰當組合而構成的。其中兩個是范疇概念行為(“馬”與“動物”),另外兩個是助范疇行為(量詞“所有”與聯詞“是”)。這兩個范疇概念是關于認知的抽象行為:“馬”這一概念在命題中指稱單稱的馬,而“動物”這一概念指稱單稱的動物,并且兩者實現其指稱功能都無須其指稱物實際地出現在認知者面前。然而根據這一方法,既然心靈命題的所有組成部分都是認知,那就沒有什么可以禁止這些組成部分中的某些偶爾可以是直覺行為,而不是抽象行為,可以是直覺,而不是概念。
這的確就是奧卡姆的真實想法,正如他在《關于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的問題》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當理性通過直覺去理解某單稱事物,它本身就會產生直覺認知(這種認知僅僅是關于此單稱事物的),直覺認知本質上具有指代這一單稱事物的能力……正如說出來的話語習慣性地指代其意謂之物,這種(直覺)理性行為自然地指代它所關涉的事物?!雹貿uaestiones in libros Physicorum Aristotelis,quest.7,OPhⅥ,p.411。奧卡姆此處使用了“指代”(拉丁文supponere pro)這一術語。但指代在其語義學中是指命題中的詞項所具有的指稱功能,單獨一個詞項并不能“指代”任何東西②“指代是詞項的屬性,但只有出現在命題中的詞項才有指代?!币奡umma LogicaeⅠ,chap.63;OPhⅠ,p.193。。就其本身來說,詞項“馬”可以說意謂馬,但不能指代馬。僅在其作為一個命題的主詞或謂詞時,才能說“馬”指代馬③“主詞與謂詞都有指代”;“……嚴格地說,詞端的一部分(即命題中主詞或謂詞的一部分)是沒有指代的?!狈謩e見Summa LogicaeⅠ,chap.63;OPhⅠ,p.193;Summa LogicaeⅠ,chap.72;OPhⅠ,p.221。中世紀指代理論的關鍵在于它嚴格區(qū)分了詞項(當該詞項出現于命題中,不管是心靈命題、說出的命題還是寫出的命題)的意謂與它所具有的其他各種指稱功能。一般認為,大多數情況下詞項都會指代它的意謂物或其部分,但這種指代能夠以多種方式進行(例如“馬”的指代會以如下方式進行:在“所有馬是動物”中的指代,在“某匹馬是白色”中的指代,以及在“布朗尼是一匹馬”中的指代);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詞項可以指代其自身或相關的概念,而不指代其意謂物(例如,“horse”在“horse是一個有5個字母的詞”或“horse是一個自然類概念”中的指代)。。在奧卡姆看來,這條規(guī)則適用于與心靈命題相關的概念,也適用于與說出的命題相關的說出的語詞。在前述引語中,當奧卡姆說直覺認知“本質上具有指代”其對象的能力(正如一個說出的語詞能夠指代其指代物)時,他的意思正是指直覺認知可以作為心靈命題的主詞或謂詞。例如,當我們面前有一匹白馬,那么,與“此馬是白色”相對應的單稱心靈命題便可以把理性直覺行為作為其主詞,由此,認知者也實際領會(grasp)了此單稱的馬。
奧卡姆支持概念的行為理論的主要論點是,就認知行為可以表征外在事物,并且能夠在心靈命題中指代它們而言,它本身就可以被合法地看作是指號④“任何可以通過設想一些與理性行為不同的東西而保存下來的事物,都可以無需這一設想而被保存,因為指代或意謂他物可以通過理性行為或任何其他指號而實現?!币奡umma LogicaeⅠ,chap.12;OPhⅠ,p.43。還可以參閱Quodlibeta SeptemⅣ, quest.35;OThⅨ,pp.472-474。。但現在看來,這個論點對抽象認知行為和直覺認知行為都成立。就直覺是心靈的真實性質而言,它也是一種心靈表征;同時,由于直覺可以作為心靈命題的主詞或謂詞,并且可以在此心靈命題中指代某物,故對奧卡姆而言,這一表征就是一種指號⑤奧卡姆對“指號”進行了定義:“‘指號’這個詞指的是那些可以把某事物帶入到思想中,并可以指代該物的東西……”見Summa LogicaeⅠ,chap.1;OPhⅠ,p.9。關于這一定義的詳細分析,可參閱C.Panaccio,Ockham on Concepts,Aldershot: Ashgate,2004,pp.45-51。。
如果直覺都是指號,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指號意謂什么?根據奧卡姆關于意謂的一般理論,范疇指號(無論這些指號是心靈的、說出的還是寫出來的)被認為首先意謂它們所真實關聯之物:“馬”首先意謂馬,“白色”首先意謂白色的東西⑥參閱Summa LogicaeⅠ,chap.33;OPhⅠ,pp.95-96。。除了這種首要意謂,某些詞項,比如“暗含”(connotative)詞項⑦connotative concept(term),是指首先意謂單稱事物,同時還次意謂或者暗含意謂與該單稱事物具有相關性的單稱事物的概念(詞項)。比如“父親”這一概念,首先意謂一個男人,同時還暗含意謂與這個男人具有父子或父女關系的孩子。但“父親”這一概念的外延僅僅是所有那些有子女的男人。很多人把connotative concept(term)譯為內涵概念(詞項),但這很容易把connotative、connotation與extensional、extension混淆,后者通譯為外延、外延的。鑒于此,本文一律把 connotative concept(term)譯為暗含概念(詞項),把Connotation譯為暗含意謂?!g者注。(包括所有關系詞項)同時具有次意謂(或者暗含意謂),因為它們“間接”指稱某些事物,盡管這種指稱并非詞項所真正關聯之物。例如,“父親”這一詞項首先意謂所有父親,但同時也間接使人聯想到孩子,按照奧卡姆的說法,就是暗含意謂(或者次意謂)孩子。這樣,在奧卡姆的理論中,關于直覺行為的問題就可以拆分為兩個不同的問題:直覺首先意謂什么?直覺暗含什么(如果有的話)?本文第四部分討論第二個問題,而在本部分和第三部分討論第一個問題。
既然直覺行為被看作是指號,很明顯,我們要說的是,正如“馬”這一概念首先意謂所有單稱的馬,直覺行為首先意謂的是單稱事物,后者正是直覺把握的對象。根據這一說法,我對瑪麗的直覺把握首先意謂(或表征)瑪麗本人,對一棵樹的直覺把握首先意謂這棵特定的樹。并且,正如一個概念如果出現在心靈命題的主詞或謂詞的位置,它通?!爸复?或指稱)其意謂之物(significates)①原文是復數,指作為一個類的眾多意謂之物,以區(qū)別于單稱的意謂之物?!g者注。,出現在心靈命題主詞或謂詞位置的直覺行為也將首先“指代”(或指稱)其單稱對象。于是直覺行為也像概念通常所做的那樣,為相關心靈命題的真值條件做出貢獻②奧卡姆的真值條件理論詳見W.Ockham,Summa LogicaeⅡ,chap.2-20;OPhⅠ,pp.249-317。該理論基于“指代”(而不是“意謂”)而建構。但既然通常情況下,命題中的詞項指代其意謂之物,此時命題真值條件可以直接根據其意謂而得出。但是,當詞項指代其自身或相關概念時,命題真值條件就會比較特殊,此處暫不討論這個問題。。例如,“馬是哺乳動物”這一心靈命題為真,當且僅當“馬”這一概念的意謂之物包含于“哺乳動物”這一概念的意謂之物。類似地,與“這是一匹馬”相對應的心靈命題,其主詞是一個直覺行為,當且僅當這一直覺行為的單稱意謂之物包含于“馬”這一普遍概念的意謂之物時,這一命題才是真的。
因此,直覺行為就是個體對象的單稱指號,即它是關于個體對象的直覺。然而這還不夠,因為還不足以解決如下問題:直覺的對象是如何確定的?在世界所有個體事物中,哪一個才真正是某個直覺行為的對象?對此問題,奧卡姆給出了一個精確而意義深遠的回答:一個給定的直覺行為的對象,就是導致該特定直覺行為的個體事物?!啊庇X認知之所以是關于單稱事物的恰當認知,不是因為它與一事物的相似性比與另一事物的相似性更多,而是因為直覺認知自然地由一事物而不是另一事物所導致,并且它不能由另一事物所導致。”③Quodlibeta SeptemⅠ,quest.13;OThⅨ,p.76.在奧卡姆的成熟理論中,直覺行為與概念一樣,是真實的心靈的性質,因此,他視直覺行為為外物的相似之物。與概念一樣,直覺行為對他來說也是理性影像④“……行為是其對象的相似物(similitude)……”見Quodlibeta SeptemⅣ,quest.35;OThⅨ,p.474。。然而,相似性無法解釋一個直覺行為到底是對什么東西的直覺,因為如果一個心靈影像(無論是直覺的還是抽象的)以某種程度與某外物a相似,它會以同等程度與同a具有最大相似性之其他任何事物相似。相似性不能解釋直覺表征的“單稱性”:“……僅僅因為因果關系,而不是因為相似性,直覺認知(而不是第一抽象認知)才被稱為關于單稱事物的恰當認知。除此我們不能給出任何其他理由?!雹軶uodlibeta SeptemⅠ,quest.13;OThⅨ,p.76.
假設你身邊有兩個非常相似的雞蛋,但你只看其中之一。那么,這個雞蛋就是你當下直覺的單稱對象,這并不是因為你的直覺更相似于這個雞蛋而不是另一個雞蛋,而是因為正是這個雞蛋而不是另一個雞蛋導致你當下的直覺行為。當然,需要對這一理論做一些完善。引起某一給定直覺認知的因果過程總是復雜的,并非每一要素都與決定這一直覺行為的對象直接相關。例如,感官直覺在產生理性直覺中起著因果關系的作用⑥“我認為感覺直覺是理性直覺的部分原因”。見Quodlibeta SeptemⅠ,quest.15;OThⅨ,p.86。,理性本身以及諸如環(huán)境光線、周圍背景等外在因素也起著同樣的作用。但無論感官直覺、理性本身,還是環(huán)境光線、周圍背景,都不是這一理性直覺行為的對象。直覺對象必須占據一個獨特的位置,并且在因果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誠然,對如何刻畫這種位置與作用,奧卡姆從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其基本思想是很明確的:直覺認知的意謂之物是中等大小的單稱事物,后者在產生這一特別的直覺行為以及保持該直覺行為存在的過程中,起到恰如其分的顯著作用①根據奧卡姆的神學理論,上帝的特殊因果力也使認知的因果理論復雜化,此處不再討論這個問題。更詳細的討論參閱C. Panaccio,″Intuition and Causality:Ockham’s Externalism Revisited,″in F.Amerini(ed.),Later Medieval Perspectives on Intentionality,Quaestio 10,Turnhout:Brepols,2010,pp.41-253。。
這種研究直覺認知的因果方法是一種最近哲學家們所謂的“內容外在論”②參閱M.Rowlands,Externalism:Putting Mind and World Back Together Again,Montreal&Kingston: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3,尤其是第5-7章,第76-138頁;R.Schantz(ed.),The Externalist Challenge,Berlin:Walter de Gruyter,2004,尤其是Ⅲ-Ⅴ部分,第211-365頁。過去幾十年對內容外在論做出突出貢獻的當屬Ruth Millikan,參見R.G.Millikan,On Clear and Confused Ideas:An Essay about Substance Concep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R.G.Millikan,Varieties of Mea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R.G.Millikan,″Existence Proof for a Viable Externalism,″in R.Schantz(ed.),The Externalist Challenge,Berlin:Walter de Gruyter, 2004,pp.227-238。。內容外在論大意是說,心靈狀態(tài)的內容并不完全取決于心靈狀態(tài)的內在特征,認知者未必覺察到的外在因素在這一點上也是至關重要的。其核心思想是,兩個認知者的內在狀態(tài)可能具有最大限度的相似性,而他們認知的內容卻因為各自環(huán)境的某些差異而迥然不同。我們在奧卡姆這里也看到了這種觀點,至少是就直覺認知而言。比如,如果約翰當下有對一個雞蛋的直覺,而彼得有對另一個非常類似的雞蛋的直覺,雖然他們的直覺狀態(tài)可能具有最大的相似性,但他們直覺狀態(tài)所指稱的對象則不同,因為各自是由不同外在之物所引起的。雖然約翰與彼得可能都沒有意識到導致他們各自直覺行為發(fā)生的因果過程,但正是這一過程明確地決定了他們各自的直覺。內容外在論因與笛卡爾、洛克等近代權威思想家的觀點相對立,通常被認為是哲學爭論中新近的革命性貢獻,然其萌芽可在奧卡姆的唯名論特別是直覺認知理論中找到③根據筆者的理解,奧卡姆的外在論延伸到了抽象認知,參閱C.Panaccio,″Ockham’s Externalism,″in G.Klima(ed.), Intentionality,Cognition,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 in Medieval Philosophy,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5,pp.166-185;也延伸到了具有命題內容的認知,參閱 C.Panaccio,″William of Ockham’s Epistemological Externalism,″World Philosophy,No.4(2012),pp.97-108。但這個問題超出了本文的討論范圍。。
奧卡姆在其《邏輯大全》中列出了三種不同的單稱詞項:專有名詞,如“蘇格拉底”;指示代詞,如“這個”;以及帶有指示代詞的普通名詞,如“這個人”④參閱Summa LogicaeⅠ,chap.19;OPhⅠ,p.66。。我們現在要問的是,直覺認知如何與這些詞項相關聯?奧卡姆所列的詞項清單顯然是以說出的和寫出的語言(而不是心靈語言)為參照的。但是,心靈語言中何以有指示代詞呢?嚴格說來,指示代詞只是一個具有可變內容的索引詞項,一個指示代詞指派何種個體完全取決于使用這個詞的語境。很難看出指示代詞的這一特征如何應用到心靈中指派這一具體行為上。筆者推測,心靈中的這種(指派)行為只是直覺認知,但認為同一直覺認知會在不同語境中帶著不同的對象重復出現,這不太說得通。實際上,奧卡姆對心靈語言中有指示代詞表示懷疑⑤參閱Summa LogicaeⅠ,chap.3;OPhⅠ,p.11。。在心靈命題中,與一個說出或寫出的指示代詞對應的必須是作為基礎的直覺行為自身,根據奧卡姆的看法,這種直覺行為可以是這一命題的主詞或謂詞。
如果法語或英語等約定俗成的語言都有與每個不同的個人直覺行為相對應的不同詞項,那么就會很不方便并且很可能難以操控。因此,如下情況就非常合情合理:具有可變內容的索引詞項被引入公眾語言,和任何具體的直覺行為連在一起使用,以便在那種情況下精確指定這一直覺認知的對象。但在心靈語言中,假定直覺行為之外的這種索引詞項是沒有道理的。即使直覺行為在它們的對象導致它們出現時才存在,直覺行為也必須是奧卡姆心靈語言中的基本單稱詞項。
專有名詞又會怎么樣?除直覺行為之外,我們能設想在心靈語言中存在另一類單稱詞項,它們能夠在沒有指稱之物的情況下重現于心靈之中嗎?對這一問題,奧卡姆曾猶豫過,但在隨后的著作中,他開始認為這類有自然指稱的心靈專有名詞不存在。如果它們是存在的,就應該等同于抽象行為,更確切地說應該等同于奧卡姆所謂的“第一抽象行為”(prima abstractiva)①參閱Quodlibeta SeptemⅠ,quest.13;OThⅨ,pp.72-78。。奧卡姆認為,每當認知者有了直覺認知,這一直覺行為立刻在該認知者那里形成抽象表征,后者即使在原認知對象不在眼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被該認知者在其心靈命題中繼續(xù)使用。但奧卡姆又認為,這一抽象行為只具有內在的普遍性②“我認為,我們的理性不可能有關于任何生物(無論有沒有視覺)的特有而簡單的概念。因為這種認知或概念只是描述所有實際上相似的個體的相似性,或者只是對它們的表征。因此,關于一個相似物的概念并不比關于另一個相似物的概念更特別。”見Quodlibeta SeptemⅤ,quest.7;OThⅨ,p.506。。奧卡姆做了如下推理:既然原來的外在對象已不再在那里,它就不能在產生抽象行為過程中起直接的因果作用,因此,后者(抽象行為)的對象不得不取決于相似性,而不是因果性。誠如此,抽象行為就不能僅僅表征原外在對象,因為它同樣類似于與原外在對象具有最大相似性的任何其他個體對象。比如,如果我看到一只山雀,我對該物的直覺把握就會產生一種抽象行為,使我可以在隨后的心靈活動中表征所有山雀。很顯然,這樣一種心靈指號不會是專有名詞,而是普遍詞項。根據奧卡姆的觀點,形成單稱抽象表征是可能的,但它們一定是復合的,而不是簡單的;它們是由若干普遍詞項組成的具有唯一識別性的摹狀詞③“……當我看見某個東西時,我就有了一個特有的抽象認知。但這個認知并不是簡單的認知,而是簡單認知的組合,而且,它正是作為記憶源泉的那個組合認知。例如,我記起蘇格拉底,因為我見過他是如此這般的身材、膚色、身高、腰圍,也見過他就在這樣的地方;我正是用這種組合概念的方式想起我曾經見過蘇格拉底?!币奞uodlibeta SeptemⅠ,quest.13; OThⅨ,p.77。。
在筆者看來,在奧卡姆心靈語言中引入專有名詞的一個途徑(盡管奧卡姆從來沒有明確表示),就是直接借助于說出或寫出的約定的專有名詞。當一個認知者真實地直覺到了某個給定的外在之物,他就能夠(如果他有此意愿)給予該物一個約定的專名,甚至當該直覺結束了,他仍然可以繼續(xù)使用該約定的專名去指派該物。例如,“我們把這個人叫作蘇格拉底”,這可能發(fā)生于媽媽與嬰兒之間。這樣,對任何接受這一約定“強加”④“強加”(impose),語言學術語,指對某個語詞賦予約定俗成的指稱?!g者注。的人來說,說出的名字“蘇格拉底”將會指派給同一個外在之物,即使后者不在眼前。所有這些都是奧卡姆理論的應有之義⑤筆者在其他文章中試圖說明,奧卡姆竭力對說出的專有名詞的意謂進行外在論解釋。最典型的就是,他認為專有名詞的指稱是通過它所附屬的某些原初直覺行為而固定下來,并獲得其意義。由此推出,隨后的說話者可以使用這一專有名詞,并保持其原初指稱,且不再需要有對其指稱物的直覺。參閱 C.Panaccio,″Ockham’s Externalism,″in G.Klima(ed.), Intentionality,Cognition,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 in Medieval Philosophy,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5,pp.166-185;C.Panaccio,″Linguistic Externalism and Mental Language in Ockham and Buridan,″in G.Klima (ed.),Questions on the Soul by John Buridan and Others,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即將出版。。然而這也暗示著需要進一步分析。筆者猜想,后面使用“蘇格拉底”這一名字的人一定已經形成了關于這一名字本身的某種心靈表征,為的是當它們被說出時,可以去識別關于這一名字的新指號。這里我們傾向于認為,“蘇格拉底”這一名字的使用者可能將他們自己關于這一名字的表征作為該名字約定指稱(不管它指稱誰)的指號。按照這一方法,關于說出的語詞“蘇格拉底”的心靈表征,可以在心靈命題中用作蘇格拉底本人的專名。統一這種說法對奧卡姆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不管最后怎么樣,在奧卡姆的心靈語言中,除了以上述方法能使專有名詞同直覺行為區(qū)分開來,別無他途,當然這只是一種衍生方法。
奧卡姆《邏輯大全》中提到第三種單稱詞項:由一個指示代詞和普通詞項構成的表達式,比如“這匹馬”。這對我們現在的討論來說尤為有趣。由于包含兩個不同的組成部分,這種表達式在說出或寫出的語言中是復合式,并且其對應的心靈行為也被假定為具有同等的復合性:與“這匹馬”相對應的心靈行為(至少)有兩個組成部分。顯然,其中之一是普遍概念“馬”。那另一個是什么呢?如果心靈語言中的直覺行為通常與心外語言中的指示詞相對應,那么就必須假設,與“這匹馬”相對應的復合心靈表達式應該含有某個直覺行為,作為這一心靈表達式的構成部分之一。這樣一來,復合心靈行為就是與(指示詞)“這匹”以及普遍概念“馬”相對應的直覺行為的組合,因此,復合心靈詞項指號作為一個整體的意謂,就必須通過這些組成部分的獨立意謂而得到。
奧卡姆對諸如“白馬”或“哲學家蘇格拉底”這樣的復合但不具有命題內容的表達式從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既然一般而言,一個詞項無論是心靈的,還是說出或寫出的,都首先意謂它所真實關聯的東西,那么,這一規(guī)則也必須適用于復合詞項:作為一個整體,復合表達式“白馬”將首先意謂所有白色的馬。誠如此,不難明白根據“FG”之組成部分“F”和“G”的獨立意謂,建構“FG”這一復合表達式的意謂的一般規(guī)則是什么。通常情況下,復合詞項“FG”意謂的將是那些既是F又是G的東西。換句話說,復合詞項的邏輯外延是其組成部分外延的交集。毫無疑問,這一規(guī)則應適用于由直覺行為和普遍概念組成的復合心靈表達式,它們將首先意謂由直覺行為的單稱對象和普遍概念的首要意謂物之一共同構成的東西。如果沒有這樣的對象,例如我所看到的東西不是一匹馬,那么,與“這匹馬”相對應的復合心靈表達式將根本不意謂任何東西①參閱C.Panaccio,Ockham on Concepts,Aldershot:Ashgate,2004,pp.14-15。。另一方面,如果直覺的對象果真歸于其附屬的概念,假定它就是我們所說的馬,那么,該復合心靈表達式所意謂的正是相關直覺的對象(如比塞弗勒斯這匹馬)。然而,該復合表達式意謂這一單稱對象不僅是通過單稱指派,同時也是通過置這一單稱對象于普遍概念之下而實現的。如比塞弗勒斯被認為是當下出現在我面前的東西,也同時被認為是一匹馬。但這兩部分仍是有區(qū)別的,其中每個部分的首要意謂之物的確定過程是互相獨立的。這給我們提供了關于“看作是什么”(seeing as)到底是什么的一個有趣解釋,可以把它歸結為:如果一個認知者把他關于馬的普遍概念附加于他關于某一個體事物a的直覺認知,從而形成一個統一的復合心靈表達式,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個認知者把a看作一匹馬。
總而言之,直覺行為要么作為一個心靈命題的主詞或謂詞單獨發(fā)生,要么附屬于一個概念而形成復合心靈表達式,這個復合心靈表達式同樣能夠作為心靈命題的主詞或謂詞。在這兩種情況下,直覺行為都是通過純粹的非概念方式來指派其單稱指稱物。這種非概念的直覺認知構成了奧卡姆心靈語言的基本單稱詞項。
如前所述,在范疇詞項中,奧卡姆區(qū)分了絕對詞項與暗含詞項②Summa LogicaeⅠ,chap.10;OPhⅠ,pp.35-38.。前者只有基本意謂(按照現代邏輯術語,只有外延),例如,“馬”這一詞項的全部意義就是它的首要意謂是馬,此外別無他物。相反,暗含詞項(包括所有關系詞項)除了基本意謂之外,還有“次意謂”(或暗含意謂),例如,“父親”這個詞項首先(基本)意謂所有父親,同時暗含他們的孩子;“白色”首先意謂所有白色之物,同時暗含這些白色之物的(具體的)白色性。由于奧卡姆的語義學中,直覺認知都是范疇詞項,因此我們不得不問,是否其中某些詞項是絕對詞項,某些詞項是暗含詞項?這是最后要討論的問題。
奧卡姆本人對這些問題沒有明確的看法,但他賦予直覺行為的那些功能足以說明,他會很自然地視其(直覺認知的范疇詞項)為絕對詞項。一方面,根據奧卡姆的相關討論,這些詞項最突出的語義任務就是表征其單稱對象,此外別無他物,這正是絕對詞項的功能。另一方面,奧卡姆賦予這些詞項的一個關鍵認知功能就是,它們能促使普遍絕對概念的形成。奧卡姆認為,這類概念只能作為簡單的心靈單位,通過對個體事物的直覺而獲得。例如,絕對概念“馬”正是通過對至少一匹馬的直覺認知而自然獲得,其他諸如“人”、“鱒魚”或“郁金香”等絕對概念都以同樣的方式而獲得。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假設:為了實現這一功能,起觸發(fā)作用的直覺本身必須是絕對單稱詞項。
然而在筆者看來,奧卡姆必須承認暗含直覺。理由是,奧卡姆在其心靈語言中把某些簡單的普遍暗含概念視為原始詞項,例如,像“白色”這樣的概念以及像“更大”或“更黑”這樣的基本關系概念都是這種情況①此前有人對此有過質疑,參閱P.V.Spade,″Ockham’s Distinctions between Absolute and connotative Terms,″Vivarium, Vol.13,No.1(1975),pp.55-76;但筆者已試圖證明,奧卡姆在其心靈語言中其實是接受簡單暗含概念的,并且他可以無矛盾地做到這一點,參閱C.Panaccio,Ockham on Concepts,Aldershot:Ashgate,2004,pp.63-102。。既然在他看來這些概念并不比絕對概念具有更多的先天性,那么它們也必須通過直覺而獲得。于是,相關的直覺認知本身從一開始就必須是暗含的。奧卡姆在多個場合明確表示,像“白色”這樣的基本暗含概念就是通過對一個白色事物及其白色性的同時把握而獲得的。請看如下論述,它來自奧卡姆對《箴言四書》第二卷之注釋,學界稱之為《報告錄》或《散言集》(拉丁文Reportatio):“例如,如果我憑直覺看到了一個物體以及它的白色,我的理智能夠立即形成‘這是一個物體’、‘這是一個白色的東西’或‘某個物體是白色的’這樣的命題,并且這些命題一旦形成,理智立即就對之表示贊同。而這正是通過理智具有的直覺認知而實現的……”②ReportatioⅡ,quest.12-13,OThⅤ,p.257.需要注意的是,奧卡姆在這段論述中是以單數形式描述對一個物體及其白色的同時直覺認知。此外,由于這一直覺被認為是形成“白色”這一概念的原因,并且該概念首先意謂白色事物,同時暗含其白色性,因此,該直覺就必須首先意謂白色的物體,而不是它的白色性。相應地,這一直覺也必須次意謂相關物體能被感知的白色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種直覺是暗含直覺③奧卡姆在其他地方有過類似論述,他同時以單數形式描述對若干事物的直覺認知:“類似地,直覺認知就是,當某些屬性被認知為另一事物的本質屬性(例如某物體中的白色),或者與另一事物差別很大抑或相反,而與另一事物存在聯系時,就可以立即借助于對那些事物的簡單認知而獲知:這些屬性對其他偶然屬性而言是否為固有的抑或無關的等等……例如,如果蘇格拉底的確是白人,憑借對蘇格拉底及其膚色白的認知,顯然可知蘇格拉底是白人,這種對蘇格拉底及其膚色的認知就是一種直覺認知。”參閱OrdinatioⅠ,Prologue,quest.1;OThⅠ,p.31。。這一分析同樣適用于形成諸如“類似的”、“更大的”或“更黑的”等基本關系概念的直覺認知④“關系概念由相關詞端同時引起,且發(fā)生于命題形成之前……”參閱Quodlibeta SeptemⅣ,quest.17;OThⅨ,p.386。。
至于暗含直覺到底是簡單的心靈行為(如同基本暗含概念那樣),還是若干絕對直覺認知的復合體,這一問題可以暫時擱置。對我們目前的研究而言,要緊的是,奧卡姆不得不把他通常對概念(絕對概念與暗含概念)所做的語義區(qū)分延伸到直覺行為上。絕對直覺的發(fā)生大概是在認知者關注一個單稱對象(如蘇格拉底或我面前的一匹馬)的時候。據奧卡姆的理論,這通常會在認知者那里帶來另外兩個心靈行為:一是對斷定那個事物存在的真偶然命題的認同,該命題的主詞就是那個直覺行為本身;另一個是形成一個抽象行為(“第一抽象”),即一個絕對的普遍概念,它首先意謂屬于一個基本自然類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這個直覺的單稱對象屬于這個自然類(例如,當直覺對象是一匹馬時,這一概念就是“馬”,或者,當直覺對象是一個人時,這一概念就是“人”)⑤奧卡姆認為,諸如“馬”或“人”這樣的種概念可以通過簡單直覺獲得:“……種概念可以由單獨個體抽象而來”。他認為這樣的種概念是絕對概念??蓞㈤哘uodlibeta SeptemⅣ,quest.17;OThⅨ,p.385。。相反,當若干對象被(認知者)同時直覺到,或者當直覺到一個給定的單稱事物與其他周邊事物相關聯時,就會產生暗含直覺。例如,當直覺到一匹給定的馬,認知者就會關聯到其白色性或其身邊其他更小的動物。于是,這種暗含直覺將自然促使諸如“白色”或“更大”等基本暗含概念的形成,并且在認知者那里產生對包含這些概念的某些偶真命題(如“這是一個白色的東西”,或“這個東西比另一個東西大”)的認同。
因此,關于世界的所有知識最終都建立在對個體事物的非概念性直覺把握的基礎之上。而奧卡姆這種特殊的基礎主義的顯著特征在于,這些直覺認知被看作是指號,并且可以在心靈命題中發(fā)生。直覺認知構成了心靈語言的基本單稱詞項,奧卡姆諸多十分成熟的語義系統都可以應用于它,包括著名的“指代”(或指稱功能)理論,以及對絕對詞項與暗含詞項的區(qū)分理論。奧卡姆的語義學給認識論提供了主要(研究)工具。
(本文及其相關研究內容得到了加拿大研究主席計劃、加拿大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研究委員會的慷慨支持,在此謹表謝意!)
[1]G.G á l et al.,Opera Theologica,St.Bonaventure,NY:The Franciscan Institute,1967-1986.
The Semantics of Intuitive Acts in William of Ockham’s Theory of Mental Language
Claude Panaccio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University of Quebec at Montreal,Montreal H3C3P8,Canada)
The goal of the paper is to examine how the direct empirical grasping of individual things is linked with conceptual thought in William of Ockham’s theory of human cognition.In Ockham’s vocabulary,this comes down to discussing how what he calls″intuitive acts″is related with the inner language of thought(″oratio mentalis″)that he postulates.The central idea is that intuitive acts of cognition are treated as signs by Ockham and various passages of his works are scrutinized in order to bring out what the semantics is supposed to be for such special signs,a topic which has not yet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Three points in particular are thus highlighted:(1)Ockham’s causal approach to what intuitions signify;(2)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tuitive acts and other kinds of singular mental terms;and(3)Ockham’s commitment to the existence of semantically structured(or″connotative″)intuitive acts of cognition.On the whole,this provides both for a new understanding of Ockham’s mental languageand forintriguing philosophicalsuggestions aboutthe empiricalgrounding of propositional thought.
semantics;intuitive acts;William of Ockham;mental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