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薈元 摘譯
(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整形醫(yī)院全軍整形外科研究所 陜西 西安 710032)
國外美容醫(yī)學最新研究與進展(十)
李薈元 摘譯
(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整形醫(yī)院全軍整形外科研究所 陜西 西安 710032)
本期內容提要:①布洛酚可能不會增加整形手術后出血的風險:系統(tǒng)文獻復習及共分析;②局部應用雌激素對面部傷口愈合的影響;③影響顱骨重建效果的因素;④在糖尿病足傷口愈合過程中重建細胞外基質;⑤誘導膜技術在創(chuàng)傷后慢性骨髓炎性骨缺損治療中的應用。
布洛酚;愈合;重建;糖尿病足;細胞外基質;缺損
非激素類抗炎劑如布洛酚(Ibuprofen)是一種常用的抗炎癥和止疼的藥物。在整形外科應用時,醫(yī)生們出于在圍手術期應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傾向而不予選用。實際上,并非所有非激素類抗炎劑都會引發(fā)阻礙血小板功能的副效應。為了查明這種反應,本文作者通過查詢文獻資料來加以證實。
方法:作者通過MEDLINE(PubMed)、EMBASE等文獻檢索,查詢了有關圍手術期應用布洛酚對出血量改變的資料——包括止痛效果、術后恢復情況、并發(fā)癥、特別是出血量的對比等,并進行統(tǒng)計學的分析——共分析(Meta-Analysis)。
結果:查閱了相關資料881個,并對4份初始隨機、對照性研究進行了全面分析。結果表明:在圍手術期間,選用布洛酚作為鎮(zhèn)痛劑,效果滿意,與不用布洛酚的對照組相比較,未發(fā)現(xiàn)出血量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結論:在外科手術期間,非激素類抗炎劑布洛酚的應用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更重要的是并不會出現(xiàn)增加手術后出血的風險。進一步觀察更多的臨床資料很有必要。但術后選用布洛酚的鎮(zhèn)痛效果是肯定的,而且是安全的。
[摘譯自Plast Reconstr Surg, 2016,137∶1309-1316]
急性創(chuàng)傷傷口的愈合是一個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它受著許多因素的影響,而且其結果也受相關因素的影響而不同。據(jù)研究資料表明,性激素如雌激素在傷口愈合中有促進傷口愈合的效應。本文作者試圖觀察局部應用雌激素對面部急性傷口的愈合是否有此效應。
方法:作者報道了阿拉伯盧克曼醫(yī)院的資料。對30名面部受傷患者分成兩組進行對比觀察:治療組傷區(qū)外用雌激素藥膏(含estrogen 0.625mg);對照組不用雌激素藥。觀察此后7d、14d、30d傷區(qū)愈合的情況。
結果:兩組患者面部傷口愈合后,均未發(fā)生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治療組傷口面積在14d、30d均小于對照組,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傷口愈合率:第14天對照組與治療組相比為7.1對50.3mm2;30d為1.9對97.3mm2,對照組低于治療組,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結論:對于面部急性傷口,局部外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并未顯示有促進傷口修復的效果。
[摘譯自 Iran J Otorhinolaryngol, 2016,28∶45-49]
(譯者注:此文的設計及結論有值得商榷之處:一是雖為面部傷,但傷情資料不詳,兩組有無可比性?其次,作者最長只觀察了30d,說無瘢痕發(fā)生,結論無意義,瘢痕發(fā)生與否,觀察至少要6個月到1年才能定論;再次,傷口愈合率兩組14d對照組與治療組相比為7.1對50.3mm2;30d為1.9對97.3mm2,從絕對數(shù)值看差異很大,但結論是無差異,這很難以認同。為了讓讀者看到原文,特將下文復制: Healing rate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Day 14 (7.1+42.3 vs.50.3+4.9 mm2) and Day 30 (93.5+1.9vs. 97.3+0.6 mm2)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estrogen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P>0.05)。譯者借此文只想說明,國外有些資料其質量如何?要多加分析!)
對于因某些原因引發(fā)的顱壓增高采用切除部分顱骨進行減壓術是常用的術式。當病情解除后,重新修復缺損的顱骨也是經(jīng)常進行的整形手術。然而,顱骨成形術可能引起的并發(fā)癥及術后效果如何,與多種因素有關。本文作者報道了有關顱骨成形術可能帶來風險的有關因素,并采用格拉斯哥結局量表來進行評估(Glasgow Outcome Scale,GOS)——這是一種評估顱內出血或顱壓升高后果的評定量表。
資料回顧性分析了某醫(yī)療中心2000年1月-2012年3月12年的符合本研究的病例263人,含各年齡段的男女患者,均為在接受切除局部顱骨施行減壓后,要求重修顱骨者——病因:腦損傷(硬腦膜下慢性血腫)、蛛網(wǎng)膜下出血、腦腫瘤切除后的患者,在接受顱骨成形術后,分析了可能引起并發(fā)癥的各種相關因素:年齡、性別、使用于修復顱骨的材料、患者最初的診斷、施行顱骨成形與最初病變間隔的時間、并發(fā)癥的類型等。
結果:在資料完整的248份進行分析的病例如中,總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8.5%(46例),并發(fā)癥包括:手術區(qū)感染、硬膜外血腫、腦積水等。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格拉斯量表值低者與腦水腫,新發(fā)生的癲癇并發(fā)癥發(fā)生有關;患者年齡在51~70歲,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于其他年齡段。但性別、重建術與初次手術間隔時間的長短、始用的重建材料等,與術后感染、血腫、傷口愈合、腦積水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無明顯關系。
[摘譯自 Neurosurg Rev,2016.39∶133-139]
糖尿病足的潰瘍治療難度很大,效果很差,在美國每年因此而行下肢截肢者達73 000人。對于此類患者的治療要精心設計。在糖尿病足潰瘍傷區(qū)愈合的過程中,細胞外基質的修復與多種生長因子和細胞的作用關系密切。其中,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與細胞外基質的重修有關。在正常情況下,MMP8,MMP9與此關系較大。它們可影響I型膠原的存留和角質形成細胞的遷移,并影響再上皮化。在糖尿病足缺氧和炎性環(huán)境下,MMP9是阻礙傷口愈合的因素。因此,采取選擇性地抑制MMP9,而保存MMP8的功能是有利于糖尿病病足傷愈的措施。而ND-336具有此功能。故可選擇用。
[摘譯自 Pharmacol Res, 2016,107∶243-248]
誘導膜技術(inducen membrane technique)是一種較新的修復較大骨缺損的技術。它包括對病損骨進行徹底清創(chuàng)后,將含有抗生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置入,以誘導膜的形成。間隔4~8周后,取自體松質骨進行移植。本文觀察了32例此類療法的效果。
方法:回顧性研究了作者單位2011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因創(chuàng)傷后引發(fā)慢性骨髓炎而導致的骨缺損病患者32例。其中,男性22人,女性10人。平均年齡40歲;平均骨缺損5cm(1.5~12.5cm);20例為脛骨缺損、12例為股骨缺損。所有患者均在徹底清除病骨后的缺損區(qū)置入含有抗生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約8周后,取自體松質骨進行移植。
結果:經(jīng)平均27.5(24~32)個月的隨診,治療完成6個月,放射片查明有26例(81%)已為骨性愈合;到術后10個月,臨床愈合者為29例(96%)。其中,有6例因感染復發(fā),在植骨前進行了二次清創(chuàng);1例進行了第三次清創(chuàng)。但最終都獲痊愈的結果。再未出現(xiàn)骨髓炎復發(fā)的骨性良好愈合的結果。
結果顯示:誘導膜技術(inducen membrane technique)在修復創(chuàng)傷后慢性骨髓炎性骨缺損中的應用,是一種簡便有效的治療措施。
[摘譯自 Bone Joint Res, 2016,5∶101-105]
R622
A
1008-6455(2016)10-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