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車俊萍
陶行知說: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生活。本著這一思想,我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組織初中物理教學,即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fā),把生活中的問題物理化,把物理問題生活化,以體現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和為生活服務的特性。那么,什么是“生活化”的初中物理教學呢?我認為應從五方面考量。
一、教學資源“生活化”
物理學中的理論既源于生活,又指導生活,因此,教師的教學資源應“生活化”,即廣泛搜集與生活密切相關,且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經驗的資料,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使他們產生共鳴。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并鼓勵學生將所學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學“汽化和液化”這一內容時,可播放我國“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發(fā)射時發(fā)射架的底部騰起大團“白氣”的實況錄像,并提出兩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其一,炒菜前,把油倒入熱鍋時,不慎將幾滴水灑入熱油,為什么水會馬上被濺出來;其二,用油煎煮熟的餃子與用水煮的餃子在顏色上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以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從而使物理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傊虒W資源“生活化”,即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物理、用物理,以引導他們關心、思考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公民”意識。
二、教學情景“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與物理學相關的情景,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盡力使教學情景“生活化”,以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學習物理知識。例如,在教學“比熱容”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從與生活相關的提問(夏天在同樣的陽光照射下,光腳踩在沙灘上感覺燙腳,而走在水中卻感覺涼爽,這是為什么)入手,引領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中學習物理知識。又如,在教學“電荷”這一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閱讀與所學物理知識緊密相連、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剪報(2006年國慶節(jié)過后,??趦晌画h(huán)衛(wèi)工人在萬綠園掃地時拖動掉在地上的氫氣球,不料氫氣球爆炸,兩人被炸傷),以啟發(fā)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原因是:氫氣球與地面摩擦起電,導致爆炸),從而使他們深深體會物理學對生活的重要意義。還有,在教學“能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諸如“地球上能源會枯竭嗎”等問題,提升學生的節(jié)能意識,強化他們的環(huán)保觀念,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增強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最終培養(yǎng)他們勇于質疑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過程“生活化”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手段,它能將物理教學與日常生活有機融合,從而使學生樂于主動思考,并深入理解所學知識?;诖耍诔踔形锢斫虒W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搜集生活材料(例如,瓶瓶罐罐等)用于實驗操作,從而使學生對實驗過程產生親近感。例如,在教學“電阻”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用學生常見的HB、4B鉛筆芯的串聯(lián)、并聯(lián),以分別探究電阻的大小與導體材料、長短以及粗細的關系。又如,在教學“壓強”這一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分別用小刀的刃和背,以相同的力試切土豆、地瓜等,從而幫助他們理解壓強與受力面積的關系。還有,在教學“浮力”這一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將空易拉罐或小皮球慢慢壓入盛水的盆中,以感受手掌受力的變化,從而初步體驗物體排水多少與浮力的關系??傊瑢⑸畈牧献鳛閷嶒炂骶?,既使初中物理教學過程變得生活化,又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的實用性。
四、課堂練習“生活化”
在初中物理課堂上,練習題要貼近生活,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透鏡”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給學生布置這樣的練習題:在森林公園里,不允許隨地丟棄透明的飲料瓶,請解釋原因。又如,在教學“電與熱”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給學生布置這樣的練習題:用電熱水壺燒開一壺水,傍晚用時比早上用時長,請解釋原因??傊?,通過巧妙的設計,將生活問題轉化成物理習題,既能讓學生備感親切、有趣,又促使他們積極地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思考,從而愉快地學習物理。還有,在教學“摩擦力”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布置這樣的練習題:分析自行車的結構,找到其發(fā)生有益摩擦的地方,請說出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找到其發(fā)生有害摩擦的地方,請說出減少有害摩擦的方法。
五、課后作業(yè)“生活化”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因此,教師有責任布置一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業(yè),并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問題、積極聯(lián)想,最終提升他們物理學習的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電功率”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布置這樣的課后作業(yè):請觀察電能表,記錄一個月消耗的電能,并結合鐘表測出家中某一電器的實際功率。又如,在教學“透鏡”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布置這樣的作業(yè):一是自制冰凸透鏡和凹透鏡;二是對比老花鏡和近視鏡,尋找其外形的不同之處,再分別透過它們,從不同的距離看書上的字,并尋找不同之處;三是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完成一個小制作,并解釋原因(如,讓學生自制橡皮筋測力計等)。這既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又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還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最終提升他們物理學習的綜合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