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波
摘 要 針對吉林省馬鈴薯種植,分析大田馬鈴薯扣膜技術下馬鈴薯的生長環(huán)境要求,并根據大田馬鈴薯扣膜生產的要求,得出優(yōu)選馬鈴薯種薯、做好種薯處理、查苗補苗等措施,以求為吉林地區(qū)大田馬鈴薯種植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 大田馬鈴薯;扣膜栽培;查苗補苗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6-0-02
馬鈴薯是常見的糧食作物,具有適應能力強、營養(yǎng)價值高等優(yōu)點,是常見的蔬菜與營養(yǎng)作物。隨著我國糧食生產結構進一步調整,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大,有學者預言:隨著人口數量進一步增多,馬鈴薯這種高產作物將會逐漸成為未來人們的主食。由此可見,馬鈴薯在當前與未來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吉林省是我國傳統的農業(yè)大省,馬鈴薯在吉林省糧食作物中占據著重要比例[1]。因此,要重視對馬鈴薯種植技術的討論,為全面提升吉林省馬鈴薯生產能力奠定基礎。
1 大田馬鈴薯扣膜栽培技術環(huán)境要求與扣膜技術
1.1 栽培環(huán)境要求
1.1.1 光照要求
馬鈴薯是一種典型的喜光農作物,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馬鈴薯枝繁葉茂、塊莖大,保證了產量。在大田馬鈴薯扣膜栽培過程中,需要根據馬鈴薯的不同生長階段確定光照。但從吉林省的整體光照情況來看,其光照情況良好,不需要做過多干預。
1.1.2 溫度
馬鈴薯適合生在在較為寒冷的氣候條件下,在幼芽生長期,當溫度達到7~8 ℃,幼苗即可生長。成株后,將溫度控制在20~22 ℃,保證植株順利生長。在開花期,將溫度控制在15~17 ℃;塊莖生長的最佳溫度為17~19 ℃,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導致塊莖停止生長[2]。
1.1.3 水分要求
為保證馬鈴薯的產量,要將水分控制作為工作中的重點。在水分控制中,塊莖的不同發(fā)展時間段對水分的要求也具有要求。例如,在塊莖成形初期,要保證田間的最大持水量為50%~60%。而到了結薯期,田間水分的含量要≥80%。
1.2 關鍵技術分析
1.2.1 單膜覆蓋技術
選取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天地,在前茬收獲后深翻整地,并對耕地進行起壟。壟的規(guī)格為:寬(55±5.0)cm,高(18±2.0)cm,拍實壟面后,播種馬鈴薯,每株馬鈴薯的距離為(30±5.0)cm,行距為(40±5)cm。播種結束后,用厚度為0.005~0.008 mm的地膜覆蓋壟面,并用周圍土壤將地膜壓實??紤]到吉林地區(qū)土地空曠,風速較大,可以在2.5~3.0 m處對地膜添加一道土橫梁,避免地膜被破壞。
1.2.2 雙膜覆蓋技術
在大田馬鈴薯扣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中,雙膜覆蓋技術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尤其適用于天氣寒冷、氣候干燥的地區(qū)符合吉林省馬鈴薯栽培的需要。
雙模覆蓋技術的關鍵,就是在單膜覆蓋的基礎上,再添加一層地膜:在已經覆蓋地膜的畦床上,插入竹弓,竹弓的規(guī)格為:高50 cm、寬3~4 cm。插入過程中,每隔(1.5±0.2)m位置插入竹弓,并保證竹弓之間的排列水平、受力均勻。在竹弓插完后,覆蓋相同規(guī)格的農膜,并進行壓土處理。針對吉林省的特殊性,也可以在第2層覆膜上兩邊拴磚塊加固,分布要求為10~15 m/對。
2 大田馬鈴薯扣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注意事項
2.1 選擇高質量種薯
選種是馬鈴薯栽培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選種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氣候特征、人民飲食結構需求進行確定。根據吉林省的實際情況,建議選擇荷蘭7號、虹彩馬鈴薯等作為主要種薯。
2.2 種薯處理
在種植之前,要對種薯進行相應的處理,保證其具有較高的發(fā)芽率。例如,在播種前的30 d前出窖,處困種處理。困種的基本環(huán)境為:溫度10~12 ℃,時間10~15 d。在切塊前,要避免種薯被感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用高錳酸鉀整個浸泡種薯,并根據種薯形狀特征分塊切割,保證每個種薯的芽眼數量要≥2個。在種薯處理過程中要注意,如果種薯太小,則不需要切塊。
2.3 查苗補苗
在馬鈴薯出起苗后,對整個耕地進行檢查,若發(fā)現某地區(qū)存在缺苗現象,則需要進行積極的補苗。常見的補苗方法為:將播種時多余的種薯密級種植在特定的區(qū)域內,方便進行統一補苗。在補苗過程中若發(fā)現原有種薯腐爛、變質,則需要先清除種薯及周圍土壤,在對周圍土壤翻松后,補入新苗。若補苗過程發(fā)現耕地較為干旱,則在補苗的過程中要添加少量廢料,保證新苗能快速生長。若在補苗過程中沒有預留種苗,則可以選取多苗的種穴,從母薯塊上獲取一定的種苗,進行補苗。
2.4 中耕除草、培土
在種植大田馬鈴薯時,要將中耕除草、培土作為工作中的重點內容。例如,在控制田間雜草的同時,要適當加厚原圖層,保證土壤內部溫度。同時,在加深土層后,塊莖的生長環(huán)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有助于增加地下根莖的數量,在提高單位面積馬鈴薯摻量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常見的馬鈴薯培土處理常見于馬鈴薯生長前期,在根莖沒有完全發(fā)育時,對馬鈴薯苗周圍進行培土,保證塊莖生長溫度;若想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產量,在人力資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在馬鈴薯生長的中后期進行二次中耕培土。中耕培土的具體措施為:待馬鈴薯苗生長到(9±1)cm后,進行第1次培土,培土高度約為整個馬鈴薯秧苗高度的1/3~1/4,但考慮到吉林地區(qū)的天氣較為寒冷。因此,可適當提高培土厚度,達到4~5 cm即可。在第1次中耕結束后,檢測秧苗生長情況,并于15~18 d后進行二次中耕,此次中耕培土的厚度要略低于第1次中耕,若有其他要求,可進行3次培土。在整個培土過程中,培土的總高度要小于等于10 cm,避免影響馬鈴薯秧苗生長。
2.5 調整植株
馬鈴薯具有極強的分枝性,在栽培過程中如果施肥過多、種植面積較大,則很容易引發(fā)生長過旺,最終影響馬鈴薯生長。因此,在馬鈴薯栽培過程中需要及時的調整植株。常見的措施就是修正植株,發(fā)現病枝、殘枝要及時剪掉;若某處的枝葉密度過大,則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保證整個秧苗的通風透光性,促進秧苗快速發(fā)展。
在花蕾形成時期,要及時摘除花蕾,避免馬鈴薯秧苗養(yǎng)分過度流失,確保營養(yǎng)能集中供應地下部分,增加馬鈴薯產量。
2.6 適時收獲
在大田馬鈴薯扣膜生產過程中,要將適時收獲作為工作的重點。一般情況下,馬鈴薯的收獲標準為:植株停止生長、莖葉枯黃,發(fā)現塊莖與匍匐莖分離,種皮呈黑褐色或黃色時,即可收獲,避免因收獲不及時而導致馬鈴薯腐爛。
3 結語
主要分析了大田馬鈴薯扣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相關內容,并結合吉林省的實際情況,對該技術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傮w而言,大田馬鈴薯扣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涉及的內容較多,需要綜合考慮種薯、氣候、土壤和社會需求等多種因素對馬鈴薯種植的需求,并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扣膜技術,為全面提高馬鈴薯摻量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加玉,張瓊芝,李天時,等.會澤縣脫毒馬鈴薯大田繁種關鍵技術[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農技推廣,2014(10):134.
[2]張國軍.隴中半干旱區(qū)旱地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的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yè)大學,2007.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