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老青年
常有人告訴我,說什么書什么書是經(jīng)典,可讀后往往大失所望,讀了大半天都讀不到值得劃線和摘抄、能啟發(fā)思考的“金句”?;蛘呤且驗榭戳四扯巍敖鹁洹北灰槐緯少I來讀后發(fā)現(xiàn),書中像這樣的金句太少,感覺被忽悠了。
我知道,不少人都熱愛這種“金句驅(qū)動式”閱讀,我想說的是,這種功利性閱讀,不是一種能汲取到知識營養(yǎng)的好方法。尋章摘句、生吞活剝碎片化的金句,忽略論證過程,不沉浸到整體內(nèi)容中,欲速則不達,效率其實非常低,糟蹋了時間,也糟蹋了好書和閱讀。
“金句”往往是一長段材料鋪墊和扎實論證后的“飛躍性概括”。金句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翔實的材料和論據(jù)的基礎之上得出的結論,只有認真讀了前面的鋪墊與論證,得出的“金句式”結論才是順理成章的,你也才能真正理解這個判斷。經(jīng)歷了這個過程,“金句”才能進入你的知識體系,成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活性的思想,供你日后自由調(diào)用。否則,割裂了它的來源,只把金句摘抄下來,在筆記本上形成記憶假象,很快就會成為被遺忘的“死教條”。
不在知識的系統(tǒng)和整體面貌中去理解一句話,那種“金句”是無法“致知”的。社會學家安德魯·阿伯特區(qū)分了“知識”與“致知”的含義,“知識”是“致知”的一個結果,重要的是“致知”過程。阿伯特批評說:“大部分我教的學生認為,知道一些東西就是知道一個網(wǎng)址。他們致知的主要模式是去‘尋找。對他們來說,‘閱讀亞當·斯密意味著尋找每一章中真正重要的五六個句子。他們不明白,亞當·斯密其余的句子都包含著論點和論據(jù),他用這些論點和論據(jù)來產(chǎn)生并捍衛(wèi)這些學生劃重點的部分?!?/p>
我一直覺得,“金句”不僅是作者辛苦論證的一個結果,不是某種靈光一閃,也是讀者沉浸到一本書中、輾轉反側、辛苦跋涉后豁然開朗的一種閱讀報償,眾里尋他千百度,踏破鐵鞋無覓處。也就是說,“金句”不是作者喂養(yǎng)的產(chǎn)物,而是有讀者的參與。進入作者的理論構境,沉浸于其邏輯中,讀通了,讀透了,讀到了作者的深層含義,讀懂了邏輯關聯(lián),讀到了與現(xiàn)實對應的思想,理解了自己長久以來的一個困惑,“金句”就出來了。
讀書必須先內(nèi)化,讀進去,才能滋養(yǎng)你。套用一句話,一種純粹“摘抄金句”學來的知識,與我們的關系,就像假肢、假牙、蠟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深入思考獲得的知識,就如我們天生的四肢:只有它們才屬于我們。我讀書是有“金句密集恐懼癥”的,全是金句,哪受得了???全是金句,說明根本沒有論證和講道理,全是雞湯般的、迎合你的、巧言令色的結論。
我也不喜歡那種“尋找標準答案”式讀書,如果把書的內(nèi)容當成“可以抄的答案”,那還是應試思維,沒有什么營養(yǎng)。好書在于能引發(fā)思考,在于那個論證過程帶來的思想激蕩,挑戰(zhàn)了某種常識,啟發(fā)了某種新思,帶來了某種智識。智識是什么?如果說智力指向一種標準答案,智識則是一種“把答案變成問題”的能力,這是一種高級素養(yǎng),能在新問題中把思考推向更高的觀念水位,邁向通透的智慧。
是的,越是好書,你越是無法從中得到“標準答案”,反而能產(chǎn)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能幫你擺脫“無知的確定性”,挑戰(zhàn)大部分應試教育潛藏于你思維中的“天經(jīng)地義”和“不證自明”,在經(jīng)歷“多元的混亂性”之后,走向批判性思維之境界。
讀書絕不是速成的、熱鬧的、立竿見影的,而讀書又絕不會辜負你,享受了過程,沉淀了思考,總會在某個時候某個地方滋養(yǎng)你。
豌豆//摘自吐槽青年博士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