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沙·海菲茨:俄國的早年歲月》(Jascha Heifetz:Early Years in Russia)作者:科比托瓦(GalinaKopytova)譯者:薩爾羅夫婦(Dario Sarlo,AlexandraSarlo)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在俄國出生,三歲上第一堂課,七歲在俄國登臺,1917年在美國登臺。說這些不就夠了?”海菲茨本人就是這么一筆帶過自己的少年時代的,市面上更一直罕有大師早年經歷的詳細記錄。2004年,本書以俄語出版,作者是圣彼得堡的藝術史手稿研究專家,他所依據的資料主要是海菲茨長子羅伯特和孫子約瑟夫間的通信,讓樂迷眼界大開。
除了準確的出生信息,作者調查了海菲茨的幾個曾用名和昵稱(Jasinka、Jasenka、Joseph),以及第一次被稱作“海菲茨先生”的時間——那是在演奏了一場維尼亞夫斯基協(xié)奏曲之后。在奧爾的幾位學生中,他算是被“特別照顧”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繼父親魯文之后的、海菲茨的第二位小提琴老師納爾班迪安是奧爾的助手。在一次年終考試上,院長格拉祖諾夫為海菲茨打出了5++的分數(shù),納爾班迪安又加了一句“天賦異稟”。此類的細節(jié)很豐富,再配上六十余頁(首次出版的)黑白照片,一經就被各國的海菲茨粉絲競相購入,還被媒體寄予厚望:“若能再出一本《海菲茨的美國歲月》就好了!”
《柏遼茲論音樂——1824至1837年間的批評文選》
(Berliozon Music:Selected Criticism 1824-1837)
編者:科爾伯(Katherine Kolb)
譯者:羅森貝格(Samuel N.Rosenberg)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
與同時代人瓦格納、韋伯和李斯特相似,柏遼茲在作曲之余也是一個寫作好手,甚至一度靠寫批評賺生計。本書收錄了數(shù)篇原載于巴黎音樂雜志的評論文章,翻譯成了英語,內容、立意皆有趣得緊。比如這段:“德奧音樂家都來自天堂——格魯克、韋伯、貝多芬,尤其是莫扎特;而意大利音樂家都來自地獄,包括羅西尼,但除了寫彌撒的凱魯比尼。法國同胞們之所以最好,是因為他們保持了人的原味?!庇秩?,他對歌劇院里鬧哄哄的氣氛簡直描寫神了:“你時不時地能聽見E弦崩斷或琴馬暴裂的聲音,女領座員才不小心翼翼呢,而是用力摔門。看,第三位遲到的觀眾有一步邁得太大,以至于踩到了自己的燕尾服上,讓鼓鼓囊囊的零錢都灑出T~410”諸此種種,被讀者揶揄為“柏遼茲大叔說故事的時間到了”。
既然批判性思維和審美立場挺苛刻,便難免讓人們又愛又怕。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想,柏遼茲文字里的夸張手法與半真半假的人物,又何嘗不是歌劇創(chuàng)作的演練?文樂結合背后的體悟,也許還利于他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俯視蕓蕓眾生呢。
《阿爾班·貝爾格:小提琴協(xié)奏曲》
(Alban Berg:ViolinConcerto)
作者:魏瑪爾(Constanze Wimmer),史密丁格(Helmut Schmidinger)
奧地利萬有音樂出版社(Universal Edition),2014年出版
本冊屬于萬有音樂出版社“新聆聽實驗室”工具書系列的第一本,特別為古典音樂普及教育設計。本書的最大價值或許是:為不同聆聽水準的學生準備特定的教學段落,包括歌唱、即興、繪畫、朗誦詩歌或講故事等。比如有一段是向大家解釋樂曲為何獻給馬勒遺孀之女、十九歲的瑪農格羅皮烏斯,交代貝爾格引用的兩個主題:巴赫《我厭倦了》與奧地利民歌《鳥兒停在李樹上》,繼而點明在全曲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五度音程”,邀請學生們用各種發(fā)音方式唱、奏出五度。這一步做完后,老師會帶領大家模仿貝爾格對“肖像”的理解,以“自畫像”為目的創(chuàng)造出一套自己的十二音序列。最后進入即興環(huán)節(jié),以半玩半學的快樂收場。這樣設計的理由是:在當代曲目庫里,貝爾格的這首杰作能帶來豐富的討論空間,既有故事、情節(jié)、畫面感,還有一些民歌和合唱旋律糅雜其間,而十二音序列與傳統(tǒng)調性深深互嵌。所有這一切,都會對學習者的審美產生質的影響。
本書對我們國內的音樂教育還真是很大的觸動與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