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婷 鄧國炯 郭春輝 翁錫定
慢性乙肝是臨床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此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主要為惡心、腹脹、乏力、肝大、肝區(qū)有壓痛感等。在病情嚴重時患者還可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肝病面容、肝掌、脾大等臨床表現(xiàn)。臨床實踐證實,為慢性乙肝患者應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可增加其肝臟承受的負擔[1],引發(fā)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雙環(huán)醇是治療肝炎的一類新藥,具有保肝、修復肝損傷、降低轉氨酶的水平等作用。恩替卡韋是臨床上常用的抗乙肝病毒藥物。為了分析聯(lián)用雙環(huán)醇與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肝的臨床效果,我院將98例慢性乙肝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lián)合組,為對照組患者應用恩替卡韋進行治療,為聯(lián)合組患者聯(lián)用雙環(huán)醇與恩替卡韋進行治療,然后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中的98例患者均為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聯(lián)合組,每組各49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9例,女性20例,其年齡為21-68歲,平均年齡為43.2±4.6歲。在聯(lián)合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4例,其年齡為20-67歲,平均年齡為44.1±4.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患者的病情符合慢性乙肝的診斷標準[2]。(2)患者血清的ALT值、AST值均為其正常值的2-5倍。(3)患者首次應用核苷類藥物進行治療。(4)患者對本次治療的方案知情并簽署了對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患者患有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或藥物性肝炎。(2)患者對本次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3)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改變治療方案或轉院進行治療。
為對照組患者應用恩替卡韋分散片進行治療,其用法是:每天服1次,每次服0.5mg。為聯(lián)合組患者聯(lián)用恩替卡韋分散片與雙環(huán)醇片進行治療。雙環(huán)醇片的用法是:每天服3次,每次服25mg。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48周后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及肝功能、HBV的血清學標志物及HBV DNA定量等指標的改變情況。
采用SPSS 16.0數(shù)據(jù)包對本研究中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樣本均數(shù)±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進行t檢驗,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c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有35例患者ALT的指標復常,其ALT的復常率為71.43%。聯(lián)合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有46例患者的ALT指標復常,其ALT的復常率為93.88%。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聯(lián)合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ALT的復常率較高,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有10例患者的HBeAg轉陰,其HBeAg的轉陰率為20.41%。聯(lián)合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有23例患者的HBeAg轉陰,其HBeAg的轉陰率為46.94%。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聯(lián)合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HBeAg的轉陰率較高,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有33例患者HBV-DNA的指標轉陰,其HBV-DNA的轉陰率為67.35%。聯(lián)合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有45例患者HBV-DNA的指標轉陰,其HBV-DNA的轉陰率為91.84%。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聯(lián)合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HBV-DNA的轉陰率較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ALT復常率、HBeAg轉陰率、HBV-DNA轉陰率的分析n(%)
雙環(huán)醇是臨床上治療肝炎的一類新藥。研究發(fā)現(xiàn),此藥具有保肝、抗病毒、清除自由基、維持生物膜結構的完整性、修復肝損傷、降低轉氨酶的水平等作用,而且其副作用較少[3]。恩替卡韋具有持久、強大的抑制HBVDNA復制的作用。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應用此藥進行治療時可取得良好的抗病毒效果,而且發(fā)生乙肝病毒耐藥的幾率較低且發(fā)生的時間較晚。但是,應用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肝也具有費用較高、停藥后患者的病情易反彈等缺點,其安全性尚不完全明確[4]。
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聯(lián)合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ALT的復常率、HBeAg的轉陰率、HBVDNA的轉陰率均較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梢姡?lián)用雙環(huán)醇與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肝可取得確切的效果,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陳月,陳洪濤,吳詩品,等.阿德幅韋酯對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樹突妝細胞和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廣東醫(yī)學,2010,31(1):72- 74.
[2] 包再梅.內科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234-268.
[3] Liu GT, Li Y, Wei HL, et al. Mechanism of protective acti on of bicycle against CC14 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ice[J].Liver Int,2005,25(3):872-879.
[4] Hoskote SS, Joshi SR, Chosh AK, Disorders of potassium homeostasis: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J].Assoc Ph ysicians India,2008,5(6):685-693.